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冬阳·童年·骆驼队》文本解读(一)

《冬阳·童年·骆驼队》文本解读(一)

是序言还是后记

《冬阳·童年·骆驼队》到底是《城南旧事》的序言还是后记,似乎还是一个悬案。大陆出版的《城南旧事》有不下五十来个版本,将《冬阳·童年·骆驼队》作为序言或后记的,大概各占一半。将其作为后记的版本中,用了林海音的另一篇文章作为序言,注明“代序”。“代序”的这一篇,题目就叫《城南旧事》,文末标明撰写的时间的1960年7月。《冬阳·童年·骆驼队》文末标明撰写的时间是1960年10月。但写作时间的先后,并不能判别哪是序言,哪是后记,因为一般而言,一本书的序言和后记,都是主体内容完成之后,为了出版的目的而写的。

细细研读这两篇文章,希望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寻出蛛丝马迹,作为判别何者为序言的证据,我的努力还是无果而终——两篇文章中分别有这样的叙述:

“于是这几年来,我陆续地完成了 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地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 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 的小偷儿。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城南旧事》代序)

“收集在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哪是真是假, 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骏 而神圣吗?”(《城南旧事》代序)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慢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冬阳·童年·骆驼队》

比较这些文字,倒是《<城南旧事>代序》中的话,似乎是预设读者已经读完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最后两段文字,既可以放在书的开头,作为序言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放在书的结尾,留给读者更加意味深长的回味。

《城南旧事》最早由台北光启社于1960年出版,后来林海音自己创办的纯文学出版社和尔雅出版社也出版过。可惜我手头找不到这几个版本的信息,也就仍然无法做出判别了。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出版过一套“最美中国文系列”图书,其中就有《城南旧事》。这个版本中的序言,是林海音1983年5月为纯文学出版社和尔雅出版社合作出版《城南旧事》而写的。“最美中国文系列”中的《城南旧事》没有序言,将《冬阳·童年·骆驼队》编在了书的末尾。“最美中国文系列”大概基本沿用了台湾1983年版的《城南旧事》的内容编排。这么看来,林海音自己将《冬阳·童年·骆驼队》作为《城南旧事》后记的可能性很大。

依然无法确定《冬阳·童年·骆驼队》到底是《城南旧事》的序言还是后记,我决定不再纠结。序言也好,后记也罢,这一篇都是可以单独拿出来细细品读的。同时,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总是可以激发起读者去阅读《城南旧事》的极大兴趣。这就足够了。

冬阳、骆驼队与童年的关系

讨论这个话题,首先是题目的启示。

一篇散文的题目,用上三个具有独立性的名词,中间用间隔号联结,这样的情形很少见。关于间隔号的用法,《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上的解释是:“不是外国人或我国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也用来表示书名与篇(章、卷)名或朝代与人名之间的分界。”显然,这里的解释没有能囊括实际运用中的全部情形,例如词牌名与词的题目之间,通常也是用间隔号,还有就是文章的题目,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用法。这样的题目,不仅学生会觉得陌生,阅读经验丰富的读者,也会琢磨一番——其中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用意。

单单从题目上琢磨,或许可以有多种猜想或解读,如文章写的是童年,冬阳和骆驼队都是童年记忆里的重要事物;冬阳勾起童年的回忆,回忆中首先出现在眼前的事物是骆驼队;童年是在骆驼队中度过的,冬阳下骆驼队中的生活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要真正读懂题目的奥妙,还是需要走入文本中,从文章内容和主题上寻找线索。

带着疑问,带着猜想,带着期待,走进文本。

第一段,简洁的一句话,“开门”即见“骆驼队”,没有“冬阳”,没有“童年”,又仿佛三者都有——既受题目暗示,也来自句子内容信息。“我”肯定是童年的“我”,这骆驼队来的时候,大概冬阳正暖暖地照着。至少,读者知道,“骆驼队”会是文章的线索,后面的内容或者故事,会围绕骆驼队展开。那么,“我”的童年,与骆驼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读下去,原来,骆驼队曾经是童年的“我”眼里心里顶顶有意思的事物,骆驼队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最天真的趣味和念想。在这最天真的趣味和念想里,有这样几件与骆驼队有关的事记忆尤其清晰:学骆驼咀嚼、和爸爸谈驼铃、看垂到肚皮底下的驼绒、问妈妈骆驼去向。童年的“我”,对骆驼队和骆驼这么感兴趣,每次见到,都要呆呆地看上一阵子,大概已经将每匹骆驼的外形动作等都记在了心里;骆驼走了,心中老是惦记着……一年四季里,“我”的童年里都有骆驼队,这四件事,从冬天写到“春天就要来了”,再写到“夏天来了”……

细细品味,骆驼队联系着童年的“我”生命中一个个重要的人物,有爸爸,有老师,有妈妈,还有更多这篇文章中没有写到的“人物”——“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这些人物,《城南旧事》中一定写了他们的故事——“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读到“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我们又发现,骆驼队的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不知不觉中,时间就在它的来来去去中悄悄流逝了,童年已经不再了。骆驼队,是岁月流逝的见证者,也是让童年驻留心中的意象——对,骆驼队是线索,也是意象,是童年的意象。或许,每个人对童年的怀想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年意象,例如,贾平凹的天上的星星、琦君的桂花、丰子恺的养蚕……

那么冬阳呢?文章中,直接描写冬阳的只有一句话:“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细细读来,这句话中的“太阳”,与题目中的“冬阳”似乎并不是一回事,反而,当作者的思绪回到“当下”,直接表达对童年的怀想时,两次写到的“冬阳”,才是有“怀想”味道的冬阳。“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就对了,“我”学骆驼咀嚼,是在冬阳下;“我”静静地看见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驼铃声,也是在冬阳下。“我”的童年记忆,总是沐浴着淡淡温暖的“冬阳”。淡淡的温暖,缓慢的时光,舒缓的叙事节奏里,隐约着淡淡的忧伤——这也是文章字里行间给读者的印象,更是最后三个自然段直接强化了的感受。

如此,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之内,基本理清楚了。冬阳渲染了文章的情绪,熏染了文章的情感底色;骆驼队是行文和故事的线索,同时是特定的童年意象;而童年,是作者要书写的情愫,是文章表达的核心主题——“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未完待续。2018年10月7日星期日于亦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阅读考级题目《拟)
小学丨《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我写我存在 我读我存在 我教我存在 ——《冬阳·童年·骆驼队》文本细读
诸向阳: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名著共读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才能使课堂有活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