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里,有我们向往的童年

读书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你可能从一本书中遇见另一本书,从而遇见更美好的风景。

朱守芬,2015年参加工作,爱读书,爱思考,爱学生,爱语文,一个有爱的好老师。爱读书的她经由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遇见了河合隼雄为儿童写的小说《爱哭鬼小隼》。然后,就有了这篇好文。

这里,有我们向往的童年

      ——读《爱哭鬼小隼》

朱守芬

我喜欢读书,尤其是童书。小时由于书不易得,偶尔借到一本总是如饥似渴,格外珍惜。等翻到末页,惆怅总是伴着满足越酿越浓,让我知道有时过程才是最美妙的。十多年后,当我早已过了读童书的年纪时,因为当小学老师的缘故,我又重新读起童书来,并且越看越有兴趣。在我看来,很多写给孩子的书都纯粹极了,它们总能营造出一个无以伦比的美妙世界,不仅孩子,连大人也常被这个世界吸引。至少,我是如此。

接触到这本《爱哭鬼小隼》完全属于机缘巧合。我原本对一本叫《童话心理学》的书感兴趣,它的作者叫河合隼雄,是日本重量级心理学家,曾因首相力邀,在日本文化厅任过职。通过一系列检索,我发现他还写过一本叫《爱哭鬼小隼》的小说,这是河合隼雄过世前专门为儿童写的。日本心理学大师的遗著竟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这不由得使我心生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爱哭鬼小隼》是河合隼雄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小说,书中的小隼就是河合自己。小隼生在一个有六个男孩的家庭,排行老五(本来有七个男孩,弟弟小明两岁时夭折了)。也许,我们难以想象有六个兄弟是怎样一种体验,可故事中的小隼却在清一色的兄弟中间茁壮成长。成长当然伴随许多问题,如爱哭、淘气、孤独等,可这一切都在父母兄弟、师长朋友的关心下顺利解决了。

尊重天性

小隼的爸爸妈妈对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其中之一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只是孩子。

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爸爸给家中的小学生定下规矩:除了周六,禁止读课外书。即使小隼的作文得到了表扬,妈妈趁机向爸爸求情,小隼也没得到星期天读书的特权。爸爸这样做固然是为了让小学生们朝气蓬勃地在外面玩耍,但客观上,孩子们不仅没有把书本丢下,读书的兴趣反而更浓了。

“圣诞老人”的光顾是小隼家的头等大事,时间长了,兄弟们自然疑心“圣诞老人”的真实身份。于是,几个上小学的孩子开始怀疑,爸爸就是圣诞老人。在这里,有一个小细节值得关注:讨论只在小学生中间进行,上中学的哥哥们不参加。连上小学的兄弟们都已经对“圣诞老人”产生了怀疑,中学的哥哥们更不可能相信它的存在了,况且,当地只有自己家有“圣诞老人”光顾。知道“真相”的哥哥们不参加小学生们的讨论,是因为他们已经渐渐由孩子变成大人,他们知道许多只有大人才应该知道,而孩子根本无需知道的事情。如果提前将事实透露给上小学的弟弟们,圣诞老人的吸引力便会大大下降,孩子们在本该相信神话、相信奇迹的年纪失去了想象,失去了憧憬,童年将怎样无趣!孩子就是孩子,无需知道太多,只要天真、幼稚、像个孩子就可以了。

如此想来,上中学的哥哥们“拥有很多特权”便顺利成章,小隼父母对孩子们做出的区分也更显出他们保护童真的良苦用心。

顺其自然

孩子就是孩子,因此,经常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小毛病就没什么大不了了。

上一年级的时候,小隼和班上的同学小周打架了。作为男孩子,小隼到一年级才第一次打架,算非常晚了。事后,小隼担心父母责备自己,说了谎。他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母亲对他说“打次架没关系”,因为男孩子们经常打架,哥哥们甚至为他终于像个男孩而放了心。但是,“撒谎不可以”。撒谎是有关为人的大问题,相对于打架,这才是值得把握的大方向;而那些孩子气的毛病,终将随着长大而渐渐消失。

小隼的爱哭也是如此。作为孩子,在伤心的时候流眼泪并不可耻,只是敏感天性的表现。母亲和兄弟们从不因为流行于当时日本社会的“男孩子不能哭”的观点抑制小隼的天性,而是让其自然发展。上了三年级,小隼自己就变了,他越来越坚强,不那么爱哭了。

再比如收集昆虫。“小正三哥在刚开始收集昆虫的时候,弟弟们跟着他胡乱捕捉蝴蝶和甲虫,可是最近他们似乎对捕杀昆虫产生了一种类似犯罪感的情感,不再捕捉翅膀破损和寻常无奇的昆虫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对很多东西慢慢自觉,同情、怜悯、敬畏生命这些纯粹高尚的情感会因他们的自觉而渐渐扎下根来。这时,保证孩子按照天性自由生长最为明智,教育只需在孩子走了弯路时拉他一把,就足够了。

渴望尊重

孩子虽然小,却也有自己的烦恼和疑惑。也许在大人看来,他们的烦恼和疑惑幼稚极了,根本不值一提,可对他们而言,这都是天大的事。如果这些问题问出了口,那他们一定是在心里盘算良久还找不到答案,鼓足了好大的勇气才问出来的。这时候,他们想要的是对问题的尊重和认真的回答。如果那些“深谙世事”的大人反馈的是不屑,是嘲讽,孩子将受到巨大的打击,也许从此封闭自己的内心。幸运的是,小隼的第一个问题就得到了全家人的尊重。

小隼的第一个疑问是自己为什么这么爱哭。作为男孩子,他为此感到自卑。他问哥哥们,哥哥们认真思考,却想不出答案。他只好鼓起勇气问妈妈。妈妈认真对待小隼的问题,忆起了弟弟小明夭折时的种种情景,对小隼说,也许因为小明去世时太过悲伤,他才会变得爱哭。因为这个回答,小隼接受了自己,不再自卑。

其实,尊重对于小隼来说是件特别重要的事,他渴望被尊重,像大人一样。在与德国邻居克拉伊博先生谈话时,小隼说到日本的民间故事,并问了个问题。他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向老师提过这个问题,却只被评价为“想法奇怪”,没有得到解答。当克拉伊博先生肯定这个问题“十分有趣”,认真思考,并与妻子商量之后,郑重回答小隼的疑问时,小隼茅塞顿开,十分感动,二人之间的信任迅速建立起来。回家之后,小隼还感叹不已,对兄弟们说:“他向对待大人一样对待我呢!”

上了四年级,小隼和广田老师不投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广田老师对自己的思考不甚尊重。于是乎,他虽然仍希望得到老师的欢心,却总对广田老师爱不起来。

受到尊重,即使孩子也会心存感激。四年级的课文中有一句“嗟夫,吾妻”,上课时,小隼意外听说“夫”可能念“乎”,大为不解。回家后,他问上中学的哥哥们。哥哥们并不认为这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而是各抒己见,热烈讨论起来。这样热心的思考和讨论让小隼“心里热乎乎的”,“感到一种无以言表的兴奋”。其实,这种难以名状的东西就是感动,就是感激:他为哥哥们重视自己的问题而感动,为哥哥们的尊重而心存感激。

我早已不是孩子,但读《爱哭鬼小隼》,我仍时时受到感动。被理解被尊重不仅是孩子们的需要,作为大人的我们同样如此。二十多年前,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学者波兹曼预言过“童年的消逝”。如今,我们正身处波兹曼所描绘的传媒世界,但我仍希望如小隼般童真的童年可以继续存在下去。在这样的童年中,孩子只是孩子,他们身上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孩子气的小毛病,但他们的疑惑、烦恼、思考却被尊重,就像大人一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之《爱哭鬼小隼》主要内容及读后感
书评丨“男孩子也可以哭的呀!”日本国宝级心理学家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何佳淇 || 第一份礼物
和小朋友一起读绘本
礼物
家有“爱惹事”的孩子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