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年级第四单元这样教与学(中):五首古诗
全文3933字,阅读时间大概需要6分钟
相关链接:五年级第四单元这样教与学(上):单元开启与习作
(一)整体了解单元文本
四篇课文,围绕“家国情怀”主题选文,包括《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和《清贫》,阅读链接中还有《丰碑》。
三首古诗,王昌龄的《从军行》充分表现了戍边战士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和企盼朝廷早日收复失土的迫切愿望;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听到叛军被打败的消息时欣喜若狂的心情。《青山处处埋忠骨》描写了毛泽东主席惊悉爱子牺牲的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的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胸襟。《军神》讲述了刘伯承在接受右眼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故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清贫》一文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牢狱中所作,回忆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景,表白了共产党员恪守清贫的美德。
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文,表现的情感都十分强烈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有具体人物故事的诗文,人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表现得令人震撼。
开启课充分理解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表达的思想主题,五年级学生,可以对照思想主题和阅读学习目标,自己先通读单元课文,对诗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建立初步的印象。可以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篇细读,批注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就能为“学为中心”的课堂对话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教室里最好有这样几本书:《陆游选集》《陆游传》《杜甫传》《朝鲜战争》《决战朝鲜》《刘伯承传》等。不强制学生阅读,放在教室里,感兴趣的学生自然会打开。教师自己一定要读一读的,或者是浏览,或者是认真读。
(二)《古诗三首》与日积月累中的两首古诗
自古至今,有家有国的人,基本都会有自己的“家国情怀”。古诗词中,表达热爱国家、忧国忧民之心的有很多,有些诗人就直接被人们称为“爱国诗人”,比如杜甫,比如陆游。
教材课文中选编的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情怀,但具体的写作背景和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了解创造背景是真正读懂诗意领会诗情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词,不能还停留在读懂所谓的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上,要进一步去读明白诗人是怎样描写怎样表达的,要逐渐有“赏析”的意识。否则,古诗词文化是走不进学生心中的。
1.王昌龄《从军行》
王昌龄的《从军行》是其七首组诗中的第四首。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当时,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在边关取得功绩。王昌龄曾经漫游西北边地,有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既感受到将士们卫国戍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又体会到将士们对千里之外家乡亲人的思念。他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对边塞风光和战场景象的描写十分细腻,对将士们内心世界的表现十分真实。教材中选编的这一首,展现了西北边塞景象的开阔、悲壮(一二句),描写了战事的惨烈、频繁(第三句),这样的环境渲染之后,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将戍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壮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要读懂这首诗,仅仅借助教材中的注释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诗句中写到的地名,还是诗歌的层次结构,都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或者是让学生查阅资料,或者是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要让学生知道一二两句描写的是怎样一幅西北边塞的景象: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天空中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也显得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真实景象,也渲染了战争烟云笼罩的紧张气氛,给人以苍凉悲壮的感觉。
三四句,学生的困惑主要在为什么“百战”前面是“黄沙”二字。“黄沙”既是西北边塞的自然环境特点,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惨烈悲壮的战斗场面:战场就在荒凉的沙漠里,厮杀战斗的时候,杀声震天,马驰人奔,扬起漫天黄沙。“穿金甲”的“穿”,联系“百战”,就知道不是“穿着”的意思,而是“穿透、磨破”的意思。“黄沙百战穿金甲”,充分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惨烈,战事的频繁,戍边将士都是身经百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读到这儿,可能读者心生的主要是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但是,真正的情感力量肯定来自突生转折的最后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即使不做解释,可能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这句讲的将士们战胜敌人的坚定决心:不打败敌人,就决不撤退,决不回家!这一句,为什么不写成“不破敌军终不还”呢?教师要做解释,要告诉学生典故,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诗人要用上“楼兰”这个古国名。
王昌龄漫游边塞,心怀报国之志,这诗中戍边将士的满腔豪情,不也是诗人自己所向往的吗?
2.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需要补充背景知识。先得大致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晚年退居山阴,一生为之奋斗和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复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失地。其次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192年,陆游当时退居山阴,时年已68岁。这时候,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68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他虽身处平静的山阴乡下,心中惦念的始终是中原失地,是被金国政权统治下的中原百姓,一心盼望着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失地,实现国家统一,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天,时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诗人不能安睡。黎明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想到中原失地和百姓,心头怅触,写下了这首诗。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在诗人的心中,中原地区,是多么大好的河山啊,三万里长的黄河一路向东奔流,注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巍峨雄伟,直插云霄。这样的大好河山,谁不热爱,谁愿意让其被敌人占领!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想起中原大好河山,想起生活在中原的原宋朝百姓,他们在金国政权的统治下,一定受尽了折磨,一定流干了辛酸的泪水,他们一年又一年心心念念的,苦苦期盼的,一定是南宋朝廷的军队能够打败金兵,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陆游这样想“遗民”之所想的时候,心中生出的一定是更加深切的悲哀,因为他心中清楚,南宋朝廷根本就没想着要收复中原失地,中原百姓流了六十年的泪,南宋朝廷的君臣根本就不关心啊!此时此刻的陆游,心情该是多么沉痛!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陆游的家国情怀,最好补充他同一年(1192年)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和临终前(1210年)的绝笔诗《示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3.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其“生平第一快诗”。“快”,是痛快的意思。为什么痛快呢?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什么意思?教材中注释说,蓟北指的是“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这几首诗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那“收蓟北”的意思,大概就是从叛军手里收复蓟北地区了。为什么收复蓟北,让诗人如此痛快?这就需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了。
“百度”上有对创作背景的介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还需要补充的,就是“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对杜甫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样,为什么“剑外忽传收蓟北”会让杜甫如此痛快就很好理解了。
诗人的“痛快”具体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一句一句读下来,诗人当时的神情动作、心理活动仿佛都通过诗句展现在读者眼前了:“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这些是行为上的痛快表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通过心里的“狂想”表现出来的痛快。虽然只有几十个字,却将诗人兴奋得如癫如狂的样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诗人抒发得痛快,读起来也感到痛快,因为被感染了,产生共鸣了。
4.日积月累(王之涣《凉州词》、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日积月累”中有两首诗,王之涣的《凉州词》是边塞诗,与“家国情怀”主题一致,可以与《古诗三首》放在一起学习欣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送别诗,可以利用单独学习欣赏。
欣赏王之涣的《凉州词》,最好是与王昌龄的《从军行》放在一起,可以形成相互的参照和对比。前两句,都是写西北边塞景象,不同的是《从军行》描绘的景象,为激烈的杀敌场面铺开了背景,所以有肃杀之感;而《凉州词》中景象从气象开阔(黄河远上白云间)到孤危沉郁(一片孤城万仞山),形成了强烈对比,但没有《从军行》中的紧张感。两首诗都写到了玉门关,都表现的是戍边将士的情感情怀。前者着力点在悲壮豪迈,后者在悲壮苍凉;但相通的是都表现了卫国戍边的责任感。英勇杀敌也罢,思乡之怨也好,其实都是当时戍边将士真实的心思、真切的情感流露。两首诗在表现戍边将士思想情感上,正好形成了互补。戍边将士英勇杀敌、为国建功和思念家乡亲人是一致的,最真切的“家国情怀”,就是既爱国又念家。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的重点,在后面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品“孤”,悟“尽”,“流”情,三点要做得细腻——“孤”,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尽”,是目光随舟到天际,心系孤帆无尽头;“流”,是江水无情流,心随友人去。透过这两句诗,仿佛看到了李白站在江边呆呆地望着,望着,直到孟浩然的船不见了影子,还望着,望着的身影……

近期相关链接

《陶罐和铁罐》文本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

“外国名著”单元(六下第二单元)教与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这样学习《猫》才有意思

《守株待兔》文本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

统编五下第三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

六下第三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

《鹿角和鹿腿》文本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

        审稿 | 李竹平            编辑 | 刀客

                                                  
点我:好用的读书笔记在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11)——爱国篇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讲
唐宋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古诗文鉴赏备考方略(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