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晶波教授深度访谈:接纳“真实的孩子”、实施“真实的教育”

前言



对大多数幼教人来说,这段日子注定会成为每个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段记忆。而刘晶波,无论是作为一名学者,还是一位园长,让理论在实践中落地,或许才是她人生阶段中最为珍视的经历之一。

在去年秋天幼师口袋主办的HOPE峰会上,刘晶波向大家坦言,“我不想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是平面的,我希望它是立体的。而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才发现,如果你想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得促进教师的社会性发展,促进孩子与大人的共同成长,而这么做的前提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回到真实,回到生命本身。”

疫情渐行渐远,对刘晶波教授的访谈算是陆陆续续在进行,但主题始终围绕她所看重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展开,最终聚焦以下两个话题:

真实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真实的教育,又是什么样的?

刘晶波:幼儿教育需要回到真实


访问人:朱   慧
新媒体编辑:Nichole

关于真实的孩子

黑与白、真与假,这些看似对立的词,这段时间如此密集地爆发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社会,是偶然还是必然?其实这种较量,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从未停歇过。

一个在你面前害羞腼腆的孩子,可能和小伙伴在一起却热情奔放;一个行为顽劣的孩子,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得你的关注;一个哭喊着不要吃饭睡觉的孩子,可能在心里却在呼唤你快陪他一同去散步……

这些天性活泼泼、如朝露般的孩子,本该在阳光的普照下如小树般茁壮生长,可是有一天,当他们按着我们事先设定好的完美教育规划,一步步走下来却变成了一只只滞钝的小蜗牛,无可奈何地钻进了厚重的“壳”。

当有一天,这些小蜗牛渐渐长大,或许就变成一个个身披铠甲的“钢铁侠”,而面具戴的太久,终将连自己也分辨不清哪张才是自己真实的面孔。


而有一些人,他们敢讲真话、乐做实事,可是他们却成了现实社会中的“异类”。他们会受到“钢铁侠”“面具人”的压制,也要承受大多数人难以承受的苦痛与磨难,可是他们对生活依然会保持着“真实”的态度,因为他们始终未泯童心。“难能可贵”“正直善良”这样的词汇往往用来形容这部分人。

那么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看似哲学的命题,在今天却以毫不设防的姿态摊放在所有人面前。



在此之前,我们总是能够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可以还你一个领袖、一个天才!

于是,一口官腔的小主持人出现了,唱着成人情歌的小歌王出现了……

“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幼教人花了太多的力气用于幼儿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目前已到了快速发展的状态。”

对中国幼教有着长期研究的刘晶波这样总结。


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孩子的教育从“小”抓起这么一个时期模糊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把这个时期定义在了孩子的婴幼期。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一度盛行的教育观,也越来越多地被婴幼期孩子的家长奉为圭臬。

整理采访录音的当口,刘晶波给我转来一则视频,是易中天关于教育问题的访谈。易教授直接用“恶毒”这个词来形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望子成龙”,并提出教育应该“望子成人”。

因为,“龙”是虚幻的,只有“人”才是真实的。而成“人”的第一个标准就是“真实”。

这个观念让刘晶波产生强烈共鸣。


从目前大多数教育资源的供给上看,成人是把孩子当作想象中的“龙”的标准去塑造的。

刘晶波说,“无论是疫情中借助网络提供各种学习与游戏资源,还是正常环境下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成人们总会秉持唯美、唯全的原则,把自己认为最科学、最理性的东西呈现给孩子,又好又全,见效又快,这是教育过程中最简单朴素的原理。”

而吸收了唯美唯全的教育后,我们看到的那个孩子,是变成了“龙”,还是成为一个真实的“人”?抑或是介于“龙”与“人”之间的一种非正常状态?

当我们把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等等推给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我们给他们的,是他们那个年龄段所要的东西吗?这些东西,可以让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上,刘晶波的态度相当明确: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回到真实,回到生命本身。”

“实际上许多看起来唯美唯全的教育都是成人创造出来的一种他认为适合孩子的东西,这已经在无形中把孩子当成了他的一件作品去塑造。从统计学角度看,这造成了一个系统性误差。”

刘晶波所说的“系统性误差”,我的理解是“真”与“假”之间那段遥不可及的距离。

“为了让孩子的某一方面在将来发展得更好,我们就瞄准他在某一方面发展的关键期时去进行深度的开采。换句话说,我们根本不在乎孩子之前的日子是怎么样的,却只瞄准他们的未来,让今天为未来打基础。问题是,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如此短暂,如此宝贵,难道我们就不能随同孩子真实的生命节奏去守护他们的童年吗?”

我想,将教育回归生命本身,这也许才是教育出一个真实的孩子的正常节奏吧。


关于真实的教育

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每一个孩子,都会长大。这是生命的自然节奏。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的这段话,准确描述了违背孩子真实的生命成长规律所带来的教育恶果。

生命有它本来的节奏,这个节奏与大自然的节律原本就是相配合的。

祖先们也留下了很多关于人要顺应自然规律的告诫,《朱子家训》有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是一种针对生命在不同的时间点,比如一日生活中不同节点的自然观照。

可是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好像在不同的时间点,我们都可以干着与生命成长有关的事情。已经没有什么单纯的囊萤夜读之说,只要我们什么时候想读书、想运动,都可以不分昼夜。”在刘晶波看来,这种打乱生命节奏的做法,已经让我们的教育背离初心。

在灾难发生的前夜,也许我们还在为寒假中的孩子规划:利用这个假期,排完多少次舞蹈课?弹会几首钢琴曲?背多少首唐诗?完成几次朗读?我们总以为,假期会催生“别人家的孩子”。

疫情突发,让一切规划戛然而止。随着假期的延长,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网络成了这个时代赋予人类的最佳沟通工具,虚拟与现实从未如此紧密地渴望无缝对接。

在这个漫长的假期,老师们所能想到的与孩子互动的最佳方式,莫过于通过网络平台为久居家中的孩子提供各类学习与游戏资源包。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大多数资源都是成人为陪伴孩子所做的各种各样的用心设计。


“在突发的灾难面前,大人们没有忘记去陪伴教育孩子,这是非常珍贵的。为了让孩子不害怕、不孤单、不无聊,网络学习资源精彩纷呈应有尽有完美无缺,其中不乏创造性的东西,这是我特别认可的地方。”

但是在刘晶波的心里:

“陪伴孩子,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因为这次疫情出现才来考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回归生命本身?这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这场牵动每个人神经的战斗中,许多老师与家长都在做自我反省,与真实、生命、自然、爱有关的话题充斥耳际。

那么,刘晶波所说的“真实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刘晶波坦言,她喜欢“园丁”这个比喻。

“因为园丁知道幼苗长到了哪一个阶段,它需要多少阳光和水份,园丁培育幼苗的核心就是帮助其生长,不拔苗助长,也不反季节栽培。一个真正的园丁是不会把幼苗塑造成《病梅馆记》中的那些梅花的,他只会把每一株幼苗栽种在自然的土壤里,想方设法解开束缚其身的捆绑,让幼苗回归最真实的生长状态。”

这就像对幼儿的教育一样,我们需要接纳孩子在每个生命阶段的真实状态,而不是打乱他的生长节奏,把他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而回到生命的真实状态,并不是任其自由生长。“生命以有序的外在规则发展出它内在的秩序,作为一名教育者,你要看到孩子的内在秩序是什么?当孩子发现某件事情是自己做错了,他的内心会生发出一种真实的秩序感去纠正这种偏差。”刘晶波认为,孩子内在的这份秩序感,正是我们要尊重的,我们也要用同样的态度去保护好孩子这种难能可贵的“真实”。

纪伯伦曾说,“你们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们的爱而不是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更何况,“在不同的生命发展阶段,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对价值观处于不同层面的摆放顺序,还有对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都是不同的。”

刘晶波说:“成人对外界知识的掌握能力、领悟速度以及陪伴能力,别说是不同的教育者,即使是同一个教育者在自己不同的年龄段,给予孩子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如何站在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去倾听他们的真实声音、去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用适合孩子的视角与思维去协助他们真实地观察、了解并感受这个世界呢?

首先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不是摆出“蹲下来与孩子说话”的虚假姿态,不是用这种姿态去变相催逼孩子接受我们提供的标准答案,更不是用这种姿态去消解我们所强调的长幼有序等基本规则。

刘晶波指出,“真正的尊重孩子,就是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告诉孩子你真实的样子,这才是在精神层面最对等的尊重。”

其次是要认识和发现真实的孩子。在理论上不是过度关注孩子天性中理想化的特点,从实践看也不是过度关注孩子的缺点与问题。而是“如何将这两个维度相互关照,产生有效互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去发现孩子的真实性,认识真实的孩子,这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与考验。”

刘晶波说:“当教育者认识并理解了真实的孩子,他们就获得了关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真实特征,包括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种种生理或心理现象。”


“我始终认为,学习课本知识不能称其为‘真实的教育’。‘真实的教育’更应回到课本之外的生活中,回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用最真实的生命场景,去还原教育的本质。”

所以,何不利用当下这个漫长的假期,让我们的孩子接受真实生活所赐予的教育呢?



在刘晶波看来,疫情之下居家教育的目标实际是围绕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的:

营养不打折,身体不抱恙;心理不慌张,情绪不危机;学习不耽误,成绩不掉队。

而要达到这些目标,身边的家长和网络另一端的老师们大都开足了马力、使足了力气,但是效果却未必如愿,甚至还导致了成人与孩子之间交互的疲惫与消极体验。


此情此景之下,我们需要对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做出调整,而最为便捷适宜的方法就是聚焦于真实的家庭生活,从整理家居环境、整理自己的物品、担负适宜的家务劳动、管理自己的家庭生活时间等几个方面入手。也许有家长会认为“这些都是干活,不是学习”,认为“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不是干活”,甚至为了让孩子去学习而承担了全部的“活”。

这是对教育的一种非常粗糙、机械的理解。

如果我们可以接纳“真实的孩子”、实施“真实的教育”,我们就会发现,立足于孩子的家庭生活、立足于一家人从早到晚的事务担当与情感交流、立足于我们的生命所经历的最为日常的从春到冬的日子,才可以带给孩子和我们成人最为鲜活、最为有效的教育。


刘晶波相信:真实,永远是人类生命中最有魅力的品格。立足真实的生活,是幼儿教育中最有力量的内容,也正是我们每一个成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当下的日子,最该去找到、并把它带回到幼儿教育实践中的珍宝。

(感谢章文馨为采访录音做文字整理)
《疫情下的陪伴》系列文章

《从盲目跟风到冷静思考,这才是幼儿园该有的“停课不停学”》
《疫情下的家园共育,这些园长、专家的建议很实用!》
《疫情之后,幼教人都应该反思这几点》
《疫情期间,幼师对“生命教育的意义”的思考》
《哈佛大学教授李钧雷:这段时间的家园共育,不是赶时间补知识》
《何磊:对于幼儿园“停课不停学”,我有3个忧心......》
《周念丽:幼儿园有围墙,但孩子的学习没有》

本文作者:朱慧,受访嘉宾:刘晶波首发于公众号:幼师口袋。全国已有300多万幼师在用口袋。我们希望让幼儿园不再"小学化",把老师的时间还给孩子,让教育更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蒙氏教育经典语录109条
为什么幼儿园要有课程?| 日敦社之问
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五大步骤
我理解的现代幼儿教育观
“西工儿童国”为小学教育填缺
刘晶波:解读抗疫·居家应急物资检核表和应急包——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