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除菌后胃癌系列3

  关于除菌后(发现)胃癌的定义,书上和文献都有介绍,不过多赘述。只是需要明确几点:1、除菌后胃癌是特定的组织学类型吗?是分化型还是未分化型?2、为什么给了一个1年时间的设定,是除菌后一年以上才会引起肿瘤呈胃炎样改变吗?3、提出“除菌后胃癌”的概念有何意义?

  胃癌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中村分类、lauren分型、JGCA、WHO分类等,作为从事早癌的内镜医生,最常接触到的是中村分类,即根据癌腺管的形成情况,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两大类,分化型包括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未分化包括低分化、印戒细胞癌等。而除菌后胃癌,是指除菌后进行胃镜检查才发现的胃癌,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胃癌,不管是分化型,还是未分化型;它不具有特定的组织学形态,因此,病理报告上不会出现“除菌后胃癌”这样的诊断名称。而我们通常所说的除菌后胃癌,也是最常见、最值得关注的,是分化型胃癌,八木一芳书上的除菌后胃癌也全部都是分化型胃癌;但不代表,除菌后没有未分化型胃癌。

  而定义中关于一年时间的设定,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个人认为更多的是为了方便搞研究、统计资料等(由于读书有限,以上仅为个人想法,如有不同见解或答案,希望告知,谢谢!)。书上也强调,是除菌后一年以上“发现”的胃癌,可能是“新生”的胃癌,也可能是除菌前漏诊的病例。联想到同时性、异时性胃癌的定义,同样是以“一年/12个月”作为时间节点。但事实上,在早期胃癌最终得以发现、明确诊断的时候,通过追溯,会发现很多病灶其实早就存在(>1年时间)。胃癌在早期阶段,特别是粘膜内时,进展缓慢,肿瘤倍增时间平均16.6个月。

  经过除菌,胃粘膜炎症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明显改善,胃肿瘤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2-4周)内就发生形态上的改变,包括扁平化、糜烂修复、色调变淡等等。因此,我们对除菌后胃癌的认知,不必拘泥于“一年”的这样一个限定。

  对于可能已经“不早”的早癌病例(比如,sm浸润的胃癌),Hp感染时由于皱襞粗大、粘膜肿胀、黏液较多且难以冲洗、粘膜弥漫性发红等种种原因,导致漏诊;经过除菌治疗,胃粘膜炎症迅速消退后,再进行精查,可能会有所发现。有研究表明,除菌后一年内发现的胃癌,比除菌后超过一年时间才发现的胃癌,明显更大、处于更晚的阶段,提示这些胃癌在除菌前就已经存在,且进展迅速。因此,需要重视除菌后第一年的内镜随访,特别是有明确的内镜高危因素患者,比如重度萎缩、肠化、结节样胃炎、弥漫性发红、皱襞粗大等。

  诊断早癌,首先要掌握胃癌发生母地的状态。除菌后胃癌的发生,仍然跟萎缩和肠化最相关。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胃粘膜萎缩、肠化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组织学改善,类似的研究很多,不一一列举。由于组织学上的改善,即固有腺在数量上有所恢复,胃粘膜的厚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因此,萎缩的典型表现,如白相、血管网透见等,可能变得不明显,F线也可能变得不容易辨认。甚至出现萎缩区域呈斑状、片状、地图状的发红,如果对此缺乏足够认知的话,会误以为是活动性胃炎。

  此时需要综合胃粘膜不同部位、不同表现进行判断,而非单个内镜表现。比如,RAC,在除菌后或仍然阴性、或有所恢复,不能单凭此一项就判断为现症感染或Hp未感染。常用的方法是,观察胃体有没有弥漫性发红、皱襞粗大、白浊黏液等,同时对比胃窦粘膜的表现。如下图的病例,胃体没有弥漫性发红、皱襞粗大、白浊黏液等表现,反而胃窦的粘膜更红,且呈灶状、片状分布,通过NBI确认为肠化粘膜,因此,综合考虑为除菌后状态。如果萎缩表现不典型、F线不清晰,可以加大空气量再进行观察,因萎缩肠化区域的粘膜一定比完全正常的胃底腺区域粘膜更薄,不断加大空气量,会使萎缩粘膜更苍白、血管网变得更清晰;利用NBI也可以迅速的识别萎缩、肠化区域,可以很好的辨认出F线所在。

  除菌后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不再过多的赘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除菌后胃癌大部分为低异型度高分化管状腺癌(日本病理诊断)。由于不同的病理诊断标准,国内大部分医院、大部分的病理医生,都不会给出“癌”的诊断,更多的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轻度异型增生/低级别腺瘤”。因此,除菌后胃癌所谓诊断困难,也包含病理因素在内。各位刚接触此类病灶的内镜医生,不必感到困惑或者沮丧,对于怀疑的病灶,应积极的去掌握它原本的组织学表现,如同影像阅片一样,这是成为优秀内镜医生的必经之路。

  在完全解读胃粘膜背景之后,应进行胃癌风险区域的分层,对萎缩、肠化、F线附近进行详细的观察。

  再次提到IEE的使用,除了能迅速定位F线以外,还能筛查胃炎样的胃癌。

     关于IEE的使用,早癌界流行一句著名的口诀:红中带黄(白光),绿中带茶(NBI)。个人的使用体会是,在适中的距离使用NBI非放大进行快速的、大范围的扫查,找到在绿色背景下的红茶色/茶褐色病灶,然后靠近观察,通过切换白光进行色调的对比,以及进一步的放大、染色等观察,基本上可以明确病灶性质;如果一开始靠得太近的话,反而容易看花眼且浪费时间,效率低下。

     在使用NBI时,需要注意一点,绿色背景下,除了肿瘤的茶褐色,还有一些淡茶色区域(下图红色问号区域)。经放大、活检病理确认,这些粘膜一般为胃底腺粘膜。位于中间带的胃底腺粘膜岛比较好判断,因和完全正常的胃底腺粘膜相同高度、色调一致;癌旁的胃底腺粘膜岛也相对好判断,因NBI色调略暗淡(癌的NBI色调相对明亮些)、且表面光滑、边缘形态规则;而孤立的胃底腺粘膜岛,内镜表现与肠型腺瘤、部分高分化管状腺癌难以区分,需要进一步放大进行鉴别:如为规则的网格状血管(pit样结构)表现,且没有LBC,应为正常胃底腺粘膜;如果在pit处看到星星点点的LBC,则考虑为肠型腺瘤;而如果放大表现为不规则的微血管和或微结构,则考虑为分化型胃癌。

     最后,仍然提醒一句,除菌后也可能会有未分化型胃癌,对没有萎缩、肠化的区域也不能放弃观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镜下如何判断Hp感染?这16张图你一定要掌握
早期胃癌内镜诊断详解篇(2)
内镜下的Hp感染
京都胃炎分类总结
2019.1.1:白光早癌合集
分化型胃癌里的“圣域”粘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