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克南:徐州的老石桥

古代道路分类与桥梁

 徐州大地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老石桥,当我们拾起对乡土文化的眷恋情怀,试图从历史的纵深中寻找老石桥的文化基因,却发现它们的踪影像一个个活泼的精灵,时而出现在典籍方志之中,时而出现在诗词歌赋之中,时而出现在青石碑刻之中,时而出现在异闻传说之中,老石桥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我们述说着从古到今的过往,每一个鲜活的故事都融入了趣味性和哲理性,蕴涵着朴实的思想与智慧。

   清代,官道分为三个等级,《江苏省志》载:“以北京为中心达于各省省会的官道为官马大路,简称‘官路’;由各省省会通达地方重要都市的官道为‘官路支路’,简称‘大路’;地方各市镇间以及联络官路和大路的官道为‘小路’”。经过徐州到达南京的官路和从南京到达徐州的大路重合,因此徐州只存在官路和小路。

官路上的白家桥和义虎桥

 明清时期,北京至南京的官道横贯徐州南北,在这二百余里的官道上曾经建造了十余座青石桥梁,目前遗留比较完好的有白家桥、燕家桥、青龙桥和桃山桥,残缺不全的是荆山桥。

 白家桥位于铜山区利国镇,为青石砌筑的三孔石拱桥,横跨于古老的运铁河上,桥梁南北走向,长22米,宽8.6米,该桥为元代建筑,已有600余年历史,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白家桥又称“利国监桥”,《大清一统志徐州府》载:“宋置利国监于山下,其阳有运铁河,元人置利国监桥于其上。”这是一座个人捐资修建的桥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南来北往。

 除了白家桥,利国还有两座老石桥,清道光《铜山县志卷二桥梁》载:“义虎桥白捉桥,并在利国驿。”义虎桥也是个人捐资修建,其命名有可能受到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卷五、卷九《义犬》的影响,赋予了这座桥梁传统文化魅力,利国的老年人还记得这座桥的故事。

 传说有个商人从北京到南京做生意,因利国老桥坍塌,就急急忙忙游泳过河,把所带物品运到对岸以后,已是筋疲力尽,匆匆要了一辆马车直奔南京而去,不知是健忘还是被生意冲昏头脑,到了南京才突然发现丢了两样东西,一个是随车携带的银两包裹,一个是名叫“老虎”的大狗。他心急如焚立马原路返回,起初,包裹的影子还在眼前飘来飘去,随着马不停蹄的赶路,“老虎”的可爱、“老虎”的机灵、“老虎”的淘气、“老虎”的翘首以待一幕一幕浮现在他的眼前,满脑子都被大狗可怜巴巴的形单孤影占满了,几天不见大狗就像丢了魂似的,心里暗想只要找到大狗就万事大吉,银子丢了都无所谓。当他翻山越岭回到利国,失而复得的心情几尽绝望,突然,他的眼前豁然一亮,他远远地看到了一条狗,一动不动趴在河边,虽然毛发沾满了泥土混作一团,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他心爱的“老虎”,他跳下马背边跑边喊:“老虎、老虎、老虎……”,可是,老虎没有抬起头也没有窜过来,他几乎是扑到了大狗的身边,他轻轻地抚摸它的身子它的耳朵它的头,狗的身子软软的,只是眼睛永远地闭上了,它的头正对着他来的方向,它知道它的主人会回来的,他不甘心啊使劲摇晃,心碎的眼泪就刷刷地掉了下来,透过泪珠他模糊地看到了一堆东西,大狗的身下压着的正是他的银两包裹。围观的行人就说了:“这狗太吓人了,两个眼睛凶神一般,嗥叫不停,没人敢靠近它,大家以为它是一条疯狗。”

 大狗为了守护主人的银两,没有离开寸步,十余天滴水没进最终饿死在利国河边,临死也不忘用身体紧护主人的银两包裹。狗的忠诚和义气让他感慨万千,这河上要是有一座桥多好呐,为了方便行人,他用“老虎”舍生守护的银子修建了一座桥,因“犬大如虎”,起名“义虎桥”。

 义虎桥的典故借狗的忠诚和义气使传说充满了神奇幻想色彩,目的是表彰修桥人的义举,这种艺术手法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忠义”的强烈感染力,让故事家喻户晓,鼓励大家多做善事,多为社会做贡献。

明刑部尚书周伦路过利国,写下《利国监驿》,诗中记载了白家桥:“坐倚南窗对铁山,铁山无冶旧名閒。谯楼驿舍孤村外,滕国彭城两界间。尘路崚嶒天漠漠,石梁敧断水潺潺。何人为国输筹策,冀马重开十二闲。”利国驿的位置在今利国驿牌坊处,距离白家桥仅一百余米,长桥卧波成了当时的一处美景。而在诗人的脑海里,这些美景引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过了白家桥距离徐州城越来越近,明万历进士饶与龄路过此地写下《利国驿道中大风》:“初涉彭城道,清明景色芳。梨花白灿灿,柳叶绿行行。远岫云中见,孤村埃外藏。春风亦不恶,暂释利名缰。”利国的美景、利国的春风让诗人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人应该不逐利,同陆游的诗“脱尽利名缰锁,世界原来自大”表达的是一个道理。

“一碑(百)单(担)三孔”典故由来

  徐州小路上的老石桥保留下来的非常多,如铜山区大许镇庙西村的一碑桥、沛县龙固镇的三碑桥(也称普济桥)、贾汪区大吴镇郑集村的十八碑桥等等,这些桥梁都有“一碑单(担)三孔”或“三碑单(担)三孔”的说法,但是,用石碑“单”或“担”桥孔,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2012年,在铜山区郑集镇仇屯村听一个大姨讲述了一段曾经发生在桃园桥的精彩传说,她听爷爷仇百端讲的,说的是“一碑(百)单(担)三间”的故事。

 徐州去丰县必经桃园桥,桥边有个老王头以卖茶为生,有一年他用积攒的卖茶钱在桥头盖了三间草屋,上正梁的时候怎么上都无法四平八稳,老石匠情急之下就让徒弟抱来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压在屋山头,这一压正正好好,正梁也就顺顺当当地安稳了。

 过了几个月,这块石头经风吹雨打原形毕露,原来是一块打磨光滑的残碑,前来喝茶的行人经常被石碑的反光照射到,有人就说了:“老王头你这犯大忌讳了,哪有用石碑建房子的?”。今天你说,明天他说,大家说久了,老王头的心里就产生了一个大阴影,可是这碑是一块牵一发动全身的石头,一块碑担着三间屋子,除非把屋盖全揭了才能换下来,老王头十分懊恼,想把房子拆掉的心都有了。

 有一天,一位先生模样的人路过喝茶,他看到石碑后权当没看见,继续低头喝茶,老王头却感到不适应起来,反而主动和他聊天:“我这都愁死啦,手里也没有钱,恨不得把这三间草屋打倒。”先生接着说到:“这不一定是坏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王头感觉这是安慰的话,愁眉苦脸地跑到一边坐着去了。

 过了两天,老王头的生意突然火了起来,许多人驾着马车赶过来喝茶,喝完茶都要问老王头一句话:“老王头,有人说你建了一百单三间房子,你这只有三间草屋,那一百间哪?”老王头一下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他指了指屋山头的碑:“这不有一碑吗?”

 原来,这位先生回到家就跟别人聊了起来:“桃园桥的老王头卖茶都卖发了,他用卖茶的钱建了‘一碑担三间草屋’。”大家听了没一个人相信他的话,一个卖茶的老头怎么可能建“一百单三间草屋”,有人就和先生打起赌来:“要是没有你说的这么多草屋,怎么办?你敢不敢打赌?”先生哈哈大笑:“可以啊,你说怎么打?”“你先生要是输了就给我们一人两块大洋,我们要是输了给你一块大洋,可以吗?”先生毫不犹豫地说道:“好,就这么说定了。”

 第一批来的人傻眼了,先生说的一点不错,这碑和百、单和担徐州话都是同音不同字,这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他们也不甘心输掉的银子,回去之后如法炮制,然后也和先生一样哈哈大笑。

 这样以来,老王头的门前天天车马盈门、宾客如云,大家都说这块石碑是老王头的发家之宝。

 时间久了,桃园桥“一碑单(担)三间”成了一个吸引人的景观,各地纷纷效仿,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演化为桥文化,大凡有石碑当桥面的石桥按照石碑的多少被说成“一碑单(担)三孔”、“三碑单(担)三孔”等等。如贾汪区汴塘镇的建圯桥有三百(碑)三孔桥之说,沛县龙固镇的普济桥有“三碑单(担)三孔,一桥压两省”之说,沛县大屯镇丰乐村的济众桥有“二碑担三孔,水旱大码头”之说,贾汪区青山泉镇夏朔村呼家桥有“三百(碑)单(担)三孔”之说。

 徐州城南五十里的树驮桥也是如此,其碑记上写到:“三百(碑)三孔桥,桥驮树,树驮桥”,如果不知道典故的由来,很难明白碑记中记载的趣事,更弄不明白“百”和“碑”有何牵扯。

 盘点徐州最有人生哲理故事的老石桥,当然是这些遍布徐州大地的石碑桥。“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两千多年前老子说过的这句话,阐述了福祸双依的道理,福与祸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文章发表于2018年4月4日《都市晨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韵犹存的七宝老街
东山具区风月第一桥
浙江塘栖,新市古镇,杭州拱宸桥游记
沈阳三桥
【桐乡古桥】智义板桥、盐官桥、万富桥…你造高桥有这么多美丽古桥吗?
固镇县过去的驿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