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警惕“单机版”人生

在我做过的所有节目里,单从播放量来看,最爆款的一集当属《人生的意义》。这集节目在全网播放量已经差不多有700万,很多朋友对这个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近看到有一位朋友的思考和提问特别有深度,相当值得再拿出来讲一讲。
可能很多朋友还没看过这集节目,或者看过但忘了,首先我们来做个前情提要:《人生的意义》这集节目是《被讨厌的勇气》拆书节目的倒数第二集。在这本书临近结尾的地方,哲人提到,没有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都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如果觉得这样的高自由度会让自己太迷茫,那么建议以“他者贡献”作为指引人生意义的北极星。
这一点在阿德勒本尊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有着立场更为坚定的表达。阿德勒大师认为,真正的人生意义能够被别人分享,也能够被别人认定有效,生活的意义在于为共同体贡献力量。而错误的人生意义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缺乏归属感和共同体感觉。
好,然后这位朋友的问题来了:在我们通常的理解里,自我提升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像锻炼健身、读书充实自己、练习一些特长和业余爱好等等,这些按常理都是很积极健康的,但是又很难想到,这些事项和他者贡献有什么关联。我明明是为了自己而健身啊,也是为了自己而读书啊,我干这些事儿的时候,没想着要去对谁做贡献,那我干这些事儿就没有意义了吗?关于“自我提升”和“他者贡献”,到底该怎么理解呢?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人生的意义》这集节目的未尽之义。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那些表达的上下文逻辑。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其实是有着类似欧几里得几何一般的、从公理到定理的逻辑证明体系。书中的公理,就是阿德勒在做出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表述之前,列举的人类三大基本事实。
事实一:我们人类居住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我们的生活不可能脱离这一大环境的限制。(对这句话大家别吹毛求疵,在阿德勒成书的年代,人类还没有宇航事业。即便在我发这条节目的年代,人类在外星日常生活也只是科幻)
事实二:人无法单独存活,我们必然要和其他人发生联系。
事实三: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依赖于此。(同理,不要吹毛求疵,那个年代人类对于跨性别者没有什么认知)
阿德勒学派所说的人生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即来自于这三大基本事实,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开这些课题,而这些课题又无一例外地需要与他人交互。
打个简明的比方就是:我们的人生,都是联网在线的联机版,而不是单机版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中大部分时段和大部分的生活内容都是离线单机版的话,那就说明ta在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大课题中,都表现糟糕问题多多,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人的人生是不幸福的,ta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艰苦而危险的事,生活对ta来讲机会太少而挫折太多,就好像电影里的松子、欧维,长期过着单机版人生的他们,几乎生无可恋……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警惕和摈弃以单机版为主的生活方式,必须与他人发生交互。
理解了这一串上下文背景和成书逻辑,再来看阿德勒关于人生意义的那段表达——真正的人生意义能够被别人分享,也能够被别人认定有效,生活的意义在于为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这段话里,阿德勒主张的是什么,一目了然;那么阿德勒反对的是什么呢?
在中文语境下,提到“贡献”这个词,很自然就会想到“利他”,继而把“利己”当作对立面。很多朋友第一次看到这种理论时,会以为阿德勒学派崇尚“利他”,反对“利己”,这是一种误读。
开头那位提问的朋友认为,在自我提升里看不到“利他”的成分,是不是就和阿德勒的观点相违背了呢?像这样的困惑就是来自于这种误读。
但实际上,经过前面三大事实到三大课题的推演,我们已经能够很清晰地感知到,阿德勒所反对的,是单机版的人生意义。至于该不该“利己”,并不是这里探讨的重点,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我再单独聊。
“单机版”和“联机版”,是我们理解阿德勒学派人生意义理论的两把钥匙,也是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的健康状态的自检。
人生意义,不是体现为我们自己的想法、说法,而是体现为我们的行为。每个人都有一些对自己来讲效用很高而且也很高频的行为,你一有空情不自禁就想去做的那些事,能让你产生心流状态的那些事,这些行为中暗藏了你真实理解的人生意义——它们与你自己口头宣称的、甚至自己所笃信的人生意义可能很不一样。
比如你很想很想做一个热爱运动的人,但实际上每天不怎么动,吃大量高油高盐的食品,回家就钻被窝里看剧,天天如此。那么前者虽然是你心之所愿,但仍然与你真正理解的人生意义相去甚远。
在这些体现了我们自己真实的人生意义的行为中,有必要检查一下:它们从行为的过程到行为的结果,是否联机在线?是否与他人有正向的关联?是否能体现出“社会兴趣”或者说“共同体感觉”?还是说这些行为只能对你个人产生效用,只是一些“单机版行为”?
如果在体现这个人人生意义的行为中,“单机版行为”的占比过高,那就需要警惕,因为它吻合了阿德勒所说的“失败的人生意义”的共同特征,它们会大概率导向各种人生逆境。
理解了这些之后,再回过头看那位朋友的疑问,也不妨做个健康度自检:健身、读书、练习各种兴趣爱好等等这些行为,是单机版的成分更大还是联机版的成分更大呢?
表面上看,是单机版;但实际上,它们大概率还是联机版。这一点如果借助《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产出产能平衡原则,就会更容易来理解。
在那一段,书中举了下金蛋的鹅做例子。下出来的金蛋,是产出;那只会下金蛋的鹅,是产能。我们既要注重产出,看今天有没有下蛋;也要注重产能,看这只鹅是不是健康,能不能持续下蛋,这就是产出产能平衡。
同样,在“他者贡献”这方面,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公司里干活,跟朋友们谈心,陪伴爱人孩子,帮助老家的亲人等等,这些都是产出;而提升自己,就是维护产能。
从提升自己的动作,到最终产出“他者贡献”的结果之间,路径漫长而隐蔽,但它们仍然有确定的逻辑关系可循。比如今年阅读七个习惯,提高了沟通方面的一些能力,可能在明年的某次大客户谈判中,不知不觉中就派上了用场,为公司带来业绩的增长,这些正是他者贡献。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提升自我的行为,都是对产能的维护,都是对他者贡献有积极作用,它们都是有意义的。只有特别极端的情况下,就好像古人学习屠龙之术的那个寓言故事:花了很多年时间,潜心苦练了屠龙术,却发现世上没有龙,自己所谓的“自我提升”完全是个单机版行为,既不能帮助到别人,又不能改善自己生活,这样的“自我提升”就是一场自欺的悲剧。
但如果换个思路,假如屠龙术特别有观赏性,表演出来特别秀,就好像杂技、街舞一样,能够给普通观众带来娱乐价值,自己又把学到的屠龙术分享出来,开Vlog搞直播做教学,那么他所学会的屠龙术,就从单机版变成了联机版,也就具备了他者贡献的价值。
所以,当我们怀疑自己的自我提升行动是不是有意义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这是单机版,还是联机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100个人生信条(未完待续)
阿德勒心理学:我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能变得更好?
【书评】此时此刻,便是人生
愿你和世界温柔相处
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书单带读 | 有这么一本书让你颠覆三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