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感情的归感情,其它的归其它——《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观影笔记(下)

友情提示:内有剧透,没看过本片又想看的朋友慎入。

 3 

迷人的柯莱利上尉

关于柯莱利上尉这个角色的人设,在前一部分讨论了不少。这一部分想首先结合尼古拉斯·凯奇这位演员的演绎来谈谈我对这个角色的理解。

印象中在豆瓣和海外影评都看到过一些批评的声音,有些批评者们认为这部影片中的凯奇,以临时抱佛脚现学的意大利语口音英语来演绎这么一位军官,不是最佳选择。有的国外影评人甚至直接毒舌:“凯奇演的更像是一个美国人,而不是意大利人。”

但我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口音问题没让我感到是个问题。相反,我个人认为凯奇的加持为柯莱利上尉这个角色增色了不少。首先声明,我只是凯奇大叔的一位曾经的路人粉,对凯奇巅峰年代的作品赞赏有加,对成为烂片之王以后的凯奇完全无感。

我一直有种感觉,凯奇这位演员具备某种混合的气质,一种能把悲剧感和喜剧感毫不违和地混合在同一张脸上的那种气质。在某些微表情的状态下,他会给人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感;然而在很多电影里,他又有那种嚣张、轻佻、甚至有些欠扁的桥段。

所以他相当适合去饰演那种不太正经的、常常会走霉运的非典型正面人物或者非典型反面人物,前者如《勇闯夺命岛》,后者如《战争之王》,而两者结合到一起,既正且反的角色,除了那部经典的《变脸》,就当属本片中的柯莱利上尉了。

柯莱利上尉最初出现的时候是更像反面角色的定位,侵略者的身份、初见佩拉吉娅时轻佻的举动,让人不禁担心会发生一段侵略军强抢民女的故事,也让人为正义凛然的未婚夫曼卓斯而捏了一把汗。

这个角色在观众心目中之所以能够快速地去反面化,是因为一次次对心理预期的打破。熟悉心理学的都知道,对一个人的评价,实在是件很奇妙的事情。我们认为一个人好或者不好,往往不是因ta本人的客观状态决定,而是因ta的客观表现与我们对ta的心理预期之间的差值而决定。古谚所谓的“声妓晚景从良,半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首失节,一生之清苦俱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柯莱利上尉也是如此。在我们思维定式中,侵略者会做的事情,他一件都没做。他的言行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作为占领军军官却在市政府门前的受降谈判中碰壁,欢迎新战友的破冰沟通变成了他的即兴清口歌剧秀,在医生的数落面前没有以势压人而是像法庭辩论中那样提出抗议,各种有趣的桥段与反差萌,让这个有关侵略与征服的故事显得一点沉重感都没有,也一步步地烘托出这个角色的独有魅力。

真正让柯莱利从有魅力升格为迷人、进而彻底“洗白”变成正面角色的,还是那个经典的桥段,也是剧中最重要的道具——柯莱利上尉的那把曼陀林首次隆重登场的那一幕。

医生父女期待的曼陀林琴声迟迟没有响起,只能听到空荡荡的节奏敲击声,画面上分别是沉醉于“演奏”中的柯莱利、一脸懵逼的医生,和安静等待的佩拉吉娅,三人的表情神态同现于一幕显得十分有趣。

不耐烦的医生终于忍不住发问,好容易从陶醉中回归神来的柯莱利道明了原委,此刻的他,已经置身于一个完整的交响乐团,前面的节奏敲击声,是为管弦乐队留出的四十五分半小节,是一段轻松优雅的前奏乐章。

当曼陀林琴声终于响起,医生已经离开,镜头给了佩拉吉娅几个特写,此时她的微表情在片中相当少见,眼神游移闪动,仿佛在思考什么,也像是在寻找什么。也许像此时屏幕前的我一样在想着,如果不是这场战争,眼前的这位演奏者,会是怎样一个人生状态?

音乐上的天赋暂且不论,这里的柯莱利上尉,是一个走到哪里都背着曼陀林,在战争中也要脑补出并享受着一整场音乐会的人;是一个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为自己营造一个独立、完整的内心世界的人。从后面逗小女孩玩耍的片段、炮兵官兵忘情投入地合唱那首经典的桑塔露琪亚的片段等等太多地方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柯莱利上尉是不完美的,有时候甚至是相当笨拙不靠谱的。亲自指挥爆破一战遗留旧炸弹那一段,作为一个失败的军事操作案例简直是太成功了。

到了影片后段,放下武器准备回家的意军官兵,目睹战友被德军杀害决定倒向游击队同德国人奋力一搏时,也看不到任何主角光环的加持。

作为专业的炮兵部队,在炮位和伏击掩体都提前准备完毕的情况下,面对无论是远距离的敌军军舰,还是中近距离的敌军坦克与步兵,精心瞄准连发数炮竟然全部打偏无一命中;当火炮已经无能为力不得不举枪巷战时,柯莱利的举枪射击姿势又是活脱脱一个军事小白,与网上常被调侃的黑叔叔怪异射击姿势相比也专业不到哪里去,敢情儿这帮人的天赋树技能点全点在了音乐上!

这种不完美,并非刻意为之的喜剧化处理,它是这个故事本身对战争的一种控诉态度。这帮人技能点的点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战争的错。

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总体战,几乎把主要参战国的所有青壮年人口都裹挟进了战争机器,一群本来有着各自人生轨迹的不同民族的青壮年,被迫在战场相逢,无论你过去的专长是种田、烹饪还是音乐,到了这里评判标准只剩下杀人的技巧。

然而即便在这种战争修罗场的局面下,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影片中的柯莱利上尉,始终保持了他痴迷沉醉于音乐世界的文艺、善良的本色,以及能够随时把周围的人们带入音乐世界享受美妙音乐所带来快乐的奇特感染力。

对于战争,他可能是个差劲的不专业的军人;但对于生活,对于长期与世隔绝缺乏新鲜事物体验的塞佛伦尼亚岛民,对于身边早就厌烦了战争渴望回家的战友,对于同样注重内心世界丰富体验的佩拉吉娅:柯莱利上尉,足够迷人。

影片最后,战争结束,渡尽劫波的柯莱利和佩拉吉娅终于重逢走到了一起。有人说这个结尾相对于原著过于happy ending,但我想说,只有这样的happy ending,才配得上柯莱利这样迷人的和可爱的人。

 

洞见人生百态的老父亲

从影片一开始,老父亲就好像电影的旁白叙事者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没错,旁观者清,这位老医生一直都是影片中看人情世事看得最门儿清的那个人。

在佩拉吉娅与曼卓斯的热恋期,当女儿试探性地谈及嫁娶时,老医生就当头泼上一盆冷水:“你们俩都太年轻。大家都结婚得太早。我常想你只有嫁给外国人才会幸福。”这三句台词仿佛三句预言,分别印证了之后的故事进展。

从电影拍摄技法看,影片设置这么一位带着上帝视角的角色提前埋下各种伏笔,为这段故事增添几分宿命般的厚重感;从这个角色的内生逻辑来看,老医生仿佛先知那样料事如神,也不算出格。

这位老医生熟知本岛历史,对历史上本地发生过的战争屠杀和地震了然于胸,他的台词里多次提到这一点。

屠杀与地震,事关生死,是比爱情分量更重一个层级的母题。沉浸在故纸堆里的老医生,经历了两千多年诸多次生死命题的洗礼,在精神世界里仿佛走过了普通人多少辈子的轮回。以这样的精神体验回头看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和女儿的感情之路,那么老医生表现出来的豁达通透的人生智慧,也就不是无源之水。

影片中,老医生的金句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摘录。老医生对女儿的感情,其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一直随着剧情进展而调整。

在曼卓斯这条线,最初泼冷水,然后接纳、配合参加完订婚礼,然后又为女儿的感情设置一道保险阀(力主婚期后推,等曼卓斯打仗回来再完婚;要是没有这波操作,女儿见到柯莱利上尉就只能恨不相逢未嫁时),最后为女儿指明怎样体面地结束这段感情,给曼卓斯母子一个交代。

在柯莱利这条线,老医生总体以鼓励和推动的态度为主,但也不忘适时地泼上一桶冷水,不对,是两桶。第一桶是泼在柯莱利上尉头上,当时柯莱利对佩拉吉娅刚刚完成第一次表白,佩拉吉娅动心却不松口,柯莱利不得要领怏怏而回。

老头子幽幽地旁敲侧击,说自己当初追佩拉吉娅母亲时,人家也是有未婚夫滴。加完这把柴,就紧跟着泼冷水,借历史上这片土地发生的屠杀和地震告诉柯莱利,世事无常,尤其是在这个乱世中,少做计划为妙。第二桶是泼向再次进入热恋中的女儿,告诉她真正的感情,看的不是在感情的上升期两个人有多么激情燃烧,而是到了激情褪去之后二人还能保持怎样的状态。

老医生在这两条感情线中表现出来的态度,看似有些反复摇摆,但是背后遵循的是完全统一的逻辑。看多了太多的人间生死世态无常,老父亲的智慧已经足够将感情提纯,把感情中掺杂的其他杂质剥离,还原出最纯粹本真的感情来。他的推动鼓励、接受现实和泼冷水,背后的驱动力都是鼓励女儿从最纯粹的感情出发而做各种决策。

他希望女儿体验到的爱,完全遵从于内心最本真的声音,不掺杂民族大义、世俗评判,不被激情澎湃的热恋期迷惑双眼,也不因外部世界的急剧变化而不得不做出可能有违于本心的选择,总之,是那种剔除掉一切杂质、而且当各种绚彩幻化于乌有一切复归于平淡之后真正纯粹的爱。

这是多么的理想主义啊!现实生活中的婚配嫁娶,要考量的因素太多太多,能到达这重境界的,有几人欤?

也正因其稀缺可贵,我要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领略到这世间罕有的、不掺杂质的纯粹感情,原来是这个样子。

好好欣赏这部影片吧,让感情的归感情,其它的归其它。

朋友,走过路过点一下再看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口气看了6遍,这么好的电影我推荐晚了
战地情人(2001)二战硝烟中感人至深的爱情
父亲如何对女儿进行爱情教育——从电影《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中得到的点滴启发
美文 | 佩拉吉娅之歌
美国爱情 剧情 战争电影>【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
散文精选:弹起你的“曼陀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