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题少年的真相
用电影的语言表达思想,用思考的力量逼近真相。大家好,这里是羊梨拆书之《被讨厌的勇气》系列节目第二十五集。

上一集里,我们借着电影《心灵奇旅》聊到了幸福的真相,谈到了阿德勒学派对目标驱动型幸福观的批判。事实上,除了我们上集节目里讲到的弊端以外,目标驱动这种价值观,还容易产生另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话题——“问题少年”。

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遇见过这样的“问题少年”:他们轻则扰乱课堂秩序、欺负同学、跟老师叫板;重则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走上未成年犯罪的道路。

这些“问题少年”,通常会被认为是天性顽劣,孺子不可教也。而一旦家长和老师持有了这种观点,要放弃他们,也会变得很容易。

但是,在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看来,人都有“优越性追求”这样的普遍欲求,希望让自己特别优秀;但如果这个愿望达不成呢?有些人就可能转向“希望特别差劲”,也就发展成了“问题少年”。

这些“问题少年”不是本性就很坏,他们故意惹麻烦的行为根源是为了寻找归属感,为了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只要父母和老师找准他们问题行为背后的目的,就可以缓解这种现象。

按照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的目的这一维度,他将问题少年归纳总结为“问题行为五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寻求称赞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获得父母或老师的表扬。行为特征是总想扮演“好孩子”,但如果没得到积极回应,就会有受挫感,存在滑入更危险行为的可能性,也就是“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

对于这类孩子,阿德勒的建议是通过表示“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用存在标准来看待孩子。积极观察挖掘日常亲子相处中细微的闪光点,而不要只关注孩子取得了什么成绩。

第二阶段:引起关注

如果第一阶段通过扮演好孩子获得表扬的目的无法达成,就会想要作为坏孩子来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以此来达成在班级、家庭这样的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的目的。

比如,家里生二胎以后,大宝常常会变得特别淘气、粘人,自己能够独立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再自己做了。那是因为,他们想要用这种“问题行为”来将父母的注意力从小宝宝那里拉回到自己身上。

如果父母没有觉察到他们担心失去父母关注的这样一种心理焦虑,反而训斥他们“这么大了还不懂事”,那么他们的“问题行为”可能就会愈演愈烈。反之,如果父母能够识别到这一点,在新生儿诞生之前就引导大宝做好思想建设,跟父母一起组成一个照料小婴儿的team,无论是孕期还是产后,让大宝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帮助ta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第三阶段:挑起权力争斗

当以上两种行为都无法获取自己想要的归属感和优越感的时候,问题行为就会进一步升级,挑起权力争斗: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企图通过挑战别人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

行为特征是用脏话来谩骂、挑衅父母和老师,蛮不在乎地破坏规则,甚至去抽烟、偷盗。无论再怎么被严加训斥依然拒绝学习知识或技能,坚决无视大人的话。

被训斥这件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但是,即便是被训斥,孩子也还是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关注,想成为家庭里、班级里特别的存在。所以,训斥,对于这些孩子来讲,不仅不会让他们停止这些问题行为,反而是在鼓励他们继续

阿德勒将这种追求优秀的梦想受挫以后转而极端地追求特别差劲的行为,称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因为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达到“获得更多关注”的效果——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行为之后,父母或周围的大人会给予更多的关注,花更多精力来矫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对于这类孩子,首先要做的是退出他们发起的这场权力之争的挑战,然后找到他们真正的需求。

第四阶段:复仇

如果父母和老师不回应或者无视了孩子发起的权力之争,孩子渴望被尊重和爱的愿望也没有实现,那么就会发展到下一阶段,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和不爱“我”的人复仇。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知道对方不会爱自己,会产生“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憎恶我吧,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这样的心理。

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会被父母和老师厌恶,甚至也会被同学憎恶害怕,进而陷入孤立之境。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想要通过“被憎恶”这一点与大家建立联系。

行为上,他们会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比如自残行为,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也是“复仇”的一环,他们是通过伤害自己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

对于这类孩子,阿德勒认为在亲子关系内部已经无解,需要求助于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

第五阶段:证明自己无能

如果之前所有这些为了被人当成“特别的存在”来对待的努力都没有成功,在家庭和学校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那么问题行为就会发展到第五阶段,“你们都不要再对我有所期待”。

这样的孩子,对人生绝望,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为了不再受伤,会用逃离一切课题的方式来避免再次体会这种绝望。

所以行为上他们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有多么无能,赤裸裸的装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父母和老师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会用更加极端的方式证明自己无能。

这样的孩子,问题已经很严重,即便是在阿德勒这样的专家看来,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不过,大部分问题少年的行为都处在第三阶段的“权力争斗”,父母和老师如果能及时识别到孩子背后的需求,就可以防止问题行为进一步恶化。

通过以上这五个阶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少年”,都曾经陷入过因为不够优秀而被批评或被忽视的羞愧和自卑之中。当屡次受挫,想要变得优秀、被尊重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有些孩子可能就会转而希望变得“特别差劲”,以此来获取父母和老师关注,成为特别的存在,变成所谓的“问题少年”。

“问题少年”的诞生,一定是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学校氛围等等哪里出了问题。

指责和放弃这些“问题少年”,很简单。但是如果忽视问题产生的土壤,将一切归咎于孩子本身,不公平,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在这一点上,阿德勒让人钦佩。虽然在个体案例层面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他提出的“问题少年是为了追求优越和吸引关注”和“问题行为五阶段”这些洞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我看来,阿德勒这一理论更像是起点。至少可以先让我们摘掉有色眼镜,认识到这些“问题少年”不是天生就坏,也并非无药可救,甚至还有点可怜。

很多时候,孩子只知道自己感觉不舒服,但是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也不懂得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只能用行为来表达“求你们看到我”“请你们多爱我一点”“快告诉我我很不错”。有的时候这种诉求就会导向“问题行为五阶段”中的那些错误行为。

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引导他们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再进一步,对于孩子“想要感觉到自己有价值、想要追求优越感”这一点,家长和老师如果能够尽早帮助孩子找到TA擅长的领域,就会大有帮助。

我们之前在作业焦虑三部曲的节目中讲过(《家长不催孩子不写,作业焦虑果真无解?!、《二论作业焦虑:指责孩子拖拉前,先检查这一点》、《三论作业焦虑:孩子的作业,你看懂了吗?》),人生是一个大的考场,学习成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要在人生这场长跑中表现出色,需要修好这五门功课:学习考试能力、规避明显劣质选项的人生战略选择能力、人际关系流量的运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律自驱能力

在这五门功课里,家长和老师总能找到孩子更擅长的领域,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自我接纳这一课——你不必变得比其他孩子更优秀,现在的你就很值得被爱,你存在就有价值。

在前面《那么普通,为什么就不能那么自信?》这期节目里讲过,想要变得更优秀,想要被认可,是在用“行为标准”来看待自己。而阿德勒倡导,我们应该用“存在标准”来看待自己,普通也可以自信,普通也可以获得幸福。

如果家长和老师多用“存在标准”来看待孩子,孩子会更容易接纳自己,变成“问题少年”的概率也会降低。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并不多,这期内容中的“问题行为五阶段”来自于这本书的姐妹篇《幸福的勇气》。在阿德勒本人的著作《自卑与超越》里,也花了大量篇幅来讲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举了多个问题少年的案例与对应的解决方法,后面有机会我们会做进一步拆解。

总之,对于“问题少年”,歧视、仇恨、放弃都解决不了问题,怜悯、智慧和爱,才有可能。本集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集见!


本期为《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系列节目第二十五集,前面的节目请点击:

第一集:为什么说《被讨厌的勇气》值得一读

第二集:《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第2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第三集:这个锅,“原生家庭”不背——《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第三集

第四集:关于情绪管理,这本书讲得真叫一个稳准狠

第五集:改变自己,首先需要一份战胜“叶公好龙”的勇气

第六集:自卑的真相

第七集:走出自卑情结的四种心理自救术

第八集:注重竞争的人生观,错在哪里?

第九集:为什么网上的论战往往会发展成骂战?

第十集:要不要看另一半手机?阿德勒心理学如是说

第十一集:讨好型人格的真相

第十二集:阿德勒课题分离理论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十三集:家长不催孩子不写,作业焦虑果真无解?!

第十四集:二论作业焦虑:指责孩子拖拉前,先检查这一点

第十五集:三论作业焦虑:孩子的作业,你看懂了吗?

第十六集:阿德勒心理学虽好,但小心用错了地方

第十七集:很多人口诛笔伐的原生家庭问题,也许可以这么修复

第十八集:越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其实越自我

第十九集:人的归属感从哪里来?

第二十集:教育孩子,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

第二十一集:那么普通,为什么就不能那么自信?

第二十二集:为什么你很难交到朋友?可能是因为你不敢信任他人

第二十三集:常常好心没好报?也许问题不全在对方

第二十四集:看完《心灵奇旅》,聊聊幸福的真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迷恋手机的根源在哪里?
当孩子说“不要对我有任何期待”时 ||渡过
阿德勒十日谈7:赏罚的恶果(上)
用阿德勒心理学解读《地球上的星星》,带你看清教育的本质
孩子的青春期:孤独的那七年
阿德勒:面对自卑,超越自卑。你的孩子也可以做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