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妈妈对儿子大喊:“不照我的做,你就会变成疯子!”

我女儿三岁半时从北京回到了老家,在医院做幼儿园要求的入园体检时,前排的祖孙三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男孩看起来和女儿差不多大,被妈妈和婆婆一左一右围住,妈妈和婆婆很焦急,孩子却浑然不觉,被电视屏幕上的动画吸引住了。

“来,你看妈妈,看妈妈怎么吹。”那妈妈和动画片争夺儿子的注意力,拿出一个玩具——一吹就会发出哨声、前端伸出去老长那种小玩具,“看,看,学着吹,不然就要吃药。”她非常严肃地试吹了两下,玩具前面的纸卷被长长地吹出去又卷回来:“呜——呜——”

她把玩具塞到孩子手里。孩子觉得新鲜,放进嘴里,刚开始吹不出声音,试了几次吹响了,哨音短促:“呜呜,呜呜。”

“不是这样,要吹长气,使劲一口气吹出去!”

孩子探头探脑,想把视线从妈妈和婆婆之间挤出去看动画片。他完全不能理解身边大人的急切,也不能一下子学会这个玩具的正确玩法。妈妈催促,他便又把哨子塞进嘴里,胡乱吹了几下:“呜呜,呜呜。”

“不对,不对!”妈妈和婆婆同时说。妈妈夺回玩具,让孩子正视她的脸:“呜——呜——呜——”她做着示范,“看我,要这么吹!不然就要吃药,就要变成疯子!”

我猜孩子可能得的是气管或者肺部的病,哮喘什么的吧,所以才要练习深呼吸。有的哮喘药有抑制神经的作用,不知是不是那妈妈口中“疯子”的由来。

孩子又吹:“呜呜,呜呜。”

“不对,要吹长气!不然就要吃药变成疯子!”

“呜呜,呜呜。”

“妈,他吹不来,没法了。不然去拿药,等他变成疯子算了!”妈妈狠狠责备儿子,对着婆婆抱怨。不只责备,几乎是恐吓了,疯子,疯子,疯子。

男孩又吹。他那么小,第一次玩这种东西,只拿它当个玩具,随口吹吹:“呜呜,呜呜。”要怎么才能吹出长长的“呜——”呢?他不会,也没人给他时间让他慢慢尝试。疯子又是什么意思呢?他没有问,大概也不关心,他只是害怕妈妈骂。

妈妈快崩溃了,一把抓起儿子:“你不好生吹!走,我们去拿药,吃了变成疯子!”

她们拽着男孩朝药房的方向走去,中途又停了下来,不知是不是在做最后的尝试。我听到那孩子越来越响的哭声。

可怜的孩子!

记得女儿刚学会说话的时候,管外婆叫“婆”。我们也跟着说“婆”,那段时间,外婆一直是婆。母上大人有点后悔:“这下糟了,从此就只会这么叫外婆了。还是应该纠正的。”

现在,女儿每天“外婆外婆”叫个不停,伶牙俐齿。

我从小到大一直文静柔弱,母上大人一直惋惜,因为她文体兼修,体育好得可以申请运动员资格。她当了外婆之后,一直想让我女儿避免重蹈我的覆辙,要像她一样活蹦乱跳,可是三年以来,她没有表现出一点活泼的迹象,她很遗憾。

上幼儿园以后,她开始像猴子似的上蹿下跳,跑得快,动作灵活,喜欢孙悟空,自称泼猴,名副其实。

女儿两岁多的时候,得到了滑板车,小巧可爱,滑行顺畅。每天出门散步时,小区里不同年龄层的小孩踩着各种滑板车从身边飞驰而过,可她丝毫不为所动,一年只勉强滑了几次。我开始筹划把几乎全新的滑板车卖掉。

回老家上幼儿园三个月后,爸爸把滑板车带了过来。她骑上就飞奔,一脚一脚,滑得飞快。

昨天看见一个同事在朋友圈发她女儿抄写的英语字母,整整一页,每个字母抄好几行。我记得她女儿还没到学龄,一问,才幼儿园中班。

我看过育儿文章,说小孩六岁之前都不应该正式学习写字,因为握笔是非常高级的精细动作,太小的孩子掌握不了,反而对手的发育不好。

母上大人是小学语文老师,她说,孩子手劲还不够,学握笔很容易养成错误的握笔习惯,以后很难改正。

我大学上的师范,教育心理学老师讲过,对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超前并不一定是好事,拔苗助长不但效果不好,还会影响后面的成长。很多事情,等身心发育到了适当的阶段,条件成熟了,效果自然会显现。

我小时候,有个长辈,觉得自己家孩子是神童,怎可与凡夫俗子一样七岁才上学,不到五岁就送进了小学。那不是个早熟的孩子,一片懵懂天真,不是不聪明,只是不理解,不是学不好,是根本不会学。他不明白什么是学习,自己该怎么做,更别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老师用难听的语言责骂他,说他是笨蛋、傻瓜、没脑子,同学也轻视他,这个小孩子的自尊心还没有成长就已经一败涂地。

现在他已经成年了,成绩从来没好过。

我常常想起医院里那个小男孩,好奇他得的是什么病,不知他最后是不是学会了用力吹气。其实那是个挺有意思的小玩具,医生用玩具来替代药物,真是很好的做法。只是妈妈太着急,把玩玩具变成了一件看起来很要命的事情,白费了医生的好心。

吹气并不难学啊,孩子只是需要一点时间,不如先让他看完一集动画片,再告诉他:慢慢来。

龙应台有本书,名叫《孩子,你慢慢来》。开篇,她去买花,卖花的老祖母急急催促孙儿扎好花束,龙应台请她不要催,让他慢慢来: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我也想对我的孩子说:“孩子,你慢慢来,我也慢慢来,我愿意等你们一辈子,让你们从从容容过好这一生。”


牛妈有话说

等不及,是我们很多父母的普遍心态,孩子小的时候,希望他们早点说话、走路、独自入睡、控制大小便……,大点了又天天催着孩子起床、洗脸、刷牙、吃饭、写作业、睡觉……,再大点,催着孩子早点学会计算、认字、书写、背单词、学各种才艺、考各种级……

不是说做这些事不对,孩子的成长不就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吗?但是如果我们是带着焦虑、担忧、急切来做这些事,就会忽略孩子普遍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性。

曾看到过一个著名心理实验,美国一心理学家训练一对双胞胎爬楼梯,一个是从出生后46周就开始练习,一个是从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晚了7周。而在最后测试时,一个已经练习了8周,另一个只练了2周,而结果恰恰是这个训练时间晚、时间也短的孩子,爬楼梯的水平更高。

心理学家分析说,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太早了,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而53周才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否则往往会欲速而不达。

还有一点,是每个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快慢也不一样,就像花,有的花很早就会灿烂地绽放,有的则需要漫长的等待。

有些孩子就是说话晚,但不妨碍她以后变得伶牙俐齿,有的孩子小时候笨手笨脚,不妨碍他以后跑跳如飞,有的孩子小学时就是不开窍,不妨碍他日后学业有成,如果看着别人的盛开了,自己的那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难免焦躁不安、疾言厉色,甚至做一些拔苗助长的事,则会破坏孩子的内在节律,也是对生机的一种扼杀。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青年如同四季里的夏,枝繁叶茂,华英成秀,而对于尚处于人生春天的婴儿、幼儿、少年儿童来讲,要在像春天般自由安闲、温和善意的氛围中,才能发展出勃勃生机,积蓄能量快速成长,顺利过渡到茁壮的青年时代。

就如黑幼龙先生所说:“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养,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相信很多家长都明白大道理,但一到实际的生活中,还是会不由自主变得焦虑、急切,这就要觉察一下自己的内心了,问问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在期待什么?

常说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但其实孩子只是孩子,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是我们在他们身上附加了太多,所以,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第二次的成长,孩子就如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缺失的东西,我们只有找寻到这些,才能成为更完整的自己,当然也会成为更智慧的父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别怪孩子不听话,可能是因为你不会说话
史上最好的办法~应对孩子不肯不愿不配合的各种状态!简单有效,父母必看!
舒婷:冬日的寒风又算得什么
好妈妈,慢慢来
无需印证的爱——妈妈,母亲节快乐!
静等花开“慢慢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