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能不能当钱用?

书籍能不能当钱(货币)用?

答案是可以。

茨威格在他的回忆录里《昨日的世界》里讲过,在奥地利恶性通胀的年代,城里人拿着各种东西去乡下换取食物,其中就包括书籍。有些乡下农民换到精美的书籍后还会向客人炫耀:“真正的皮面精装,法国的!”

2021年上映了一部关于二战历史的电影《波斯语课》,电影一开始也是一个年轻人用珍贵的书籍换了半个三明治。

《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告诉我们,在11、12世纪的欧洲,人们也经常拿着书籍、皮草、纺织品去交换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替代货币”。

书籍为什么能成为货币呢?

因为它符合货币的很多特征。

第一,共识。大家(至少是读书人群体)认同书籍的价值,有需求。

第二,可运输性,书籍携带起来非常方便。历史上牲口也充当过货币,可运输性就不如书籍。


第三,耐用性,书籍可以保存很久也不会坏掉。不像马铃薯做货币,容易发芽坏掉。

第四,难以造假性。哪怕是盗版,跟正版的纸张内容,其实差别也不是很大。

当然,书籍做货币,也有两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人们对它的需求不够广泛,不够强烈。不像黄金白银凝聚的共识那么广那么强,也不像粮食一样为所有人所必需。

第二,书籍的可分割性很差。你很难拿半本书或者四分之一本书去买东西。

顺便说一下,《价格革命》的作者和很多经济学家一样,看到某些时代人们经常使用某些东西(非金银、纸币)作为货币来购物,就大呼通货紧缩,觉得钱不够用了,问题很严重。但这很可能只是后人眼中的假问题。就像我们惊讶中世纪的人怎么不穿内裤,大惊小怪。

我们不能用进步主义的视角来分析经济史。认为以物易物→金银→纸币代表着历史不断地进步。历史并非一条不断进步地向上的斜线,而是一条波浪线。

所有自发的货币都是人们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理性选择。欧洲人一度把胡椒作为一种货币,唐代人一度把丝绸作为一种货币,监狱里的人总是把香烟作为货币,被暴雨袭击的城市失去网络信号,无法用手机购买东西,有人用香烟交换蔬菜。

“在一家生鲜超市,老板发愁地坐在店门口,一位中年男性从漆黑的店铺里走出来,手中拎着一袋洋葱和小冬瓜,上秤之后,总价大概20块。中年男性没有现金。在黑色皮包查找许久,他只能递给老板一包香烟。”(《当一座城市忽然失去了互联网》)

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这些“货币”就是人们的最优选择。

什么是好的货币?完全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没有标准答案,也不需要标准答案,最有利于你买到东西的货币就是好货币。

几千年前的古人用贝壳当货币,我小时候乡下的长辈们用小麦跟瓜农换西瓜。贝壳、小麦这些“货币”,并不等于低效和落后。

即使在这个时代,当津巴布韦、委内瑞拉这样的国家出现恶性通胀时,粮食这种历史悠久的货币也依然是一种硬通货。书籍也会比那些面值几亿的大钞更有可能换到东西。

有些人幻想全世界统一使用同一种货币,其他的全部废弃掉。以为那就是交易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殊不知,那意味着何等的风险。

货币的诞生与丰富化来自祖先的想象力,来自他们解决具体交易问题的能力。历史上之所以会有无数东西充当过货币,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并没有让某个标准答案束缚自己的思维。

我们也不应该失去这种想象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籍--永恒的求知之路
中国最顶级奢侈的限量香烟,上海熊猫香烟,有钱也买不到!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0147
原创 流浪大师沈巍:被月薪2000的铁饭碗辞退,成流浪汉后赚得200万
326、吸烟
上古3大奇书,两本都已失传,另外一本有着起死回生的秘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