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婆婆做的小鱼煮萝卜丝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已出版散文集《故乡的女儿》。

夹一块刁子鱼背,咬一口,顿时,一种见到故人般的亲切感流遍全身。咂咂嘴,再品,味觉倒回,仿佛一把钩子,钩出久远的时日。

很多往事,它图文并茂,藏在心灵和脑海深处。你设法追忆,总是枉费心机而无济于事。但倘若有什么东西起到撩拨和翻搅的作用,马上不请自来。

尝到刁子鱼的美好,第一时间,想找人分享。对儿子说,你尝尝,鱼的味道极好。他品尝后,不置可否。我不禁怀疑起来,难道鱼的味道不好?等深入地领悟到,这鱼味,对于我,好在哪里时,才明白过来。

味觉的把控能力,极其私人化。也就是说,有些味觉上的享受,不在于食物本身的味道,而是味觉穿透时空,和记忆里某种老味道重叠后,想起的往事,心生的愉悦。有些味觉,觉得好,只是一个“好”字。有些味觉,觉得好,是触动。比方说周围的人,你都觉得好。但总有最好。那个最好的,是和你之间有故事的人。

食物的味道里,一旦有了属于精神上的愉悦后,对于物质的那一面需求就停滞了。一下子,我变得小心翼翼患得患失起来。生怕一口咬下去,再也生不出刚才那般久违的味道来。饭桌上,不再寒暄,安静中轻轻推开眼前那些与此刻享受不相干的物事,沉浸在只有自己能参与的情境里,独自乐乐。

到了这一步,咬住的,不再是鱼肉,而是往事。吞下的,不再是食物,而是情感。记忆,携我穿越时空,回到儿时,回到婆婆的灶台,回到油灯下的饭桌,桌子上那碗小鱼煮萝卜。

七八月间,婆婆就开始撒萝卜种。

“红尚墩,青草盖。十人走,九人爱。”萝卜长大了,爱美,露出一小撮红,圆圆的,如报喜的红鸡蛋。行人看见萝卜,口渴,拔一个吃,有苹果那么大。

汉水弯弯曲曲从田间村头绕过,形成的池塘河汊,一年四季,小鱼小虾丰沛。它们经过稻田,穿过沟渠,游进长满水草荷叶的池塘。身上吸附的味道,不是腥,而是香。不是淡,而是甜。

爹爹生豆芽菜,赶集归来,篮子里总有小鱼。有时是买,有时是用豆芽置换。婆婆把它们收拾干净后,红萝卜切丝备用。

土灶的锅大,而鱼又那么小。婆婆极仔细,每一条鱼都在她的布局和掌控中煎得恰到好处,头尾不分离。多年后,我学着婆婆那样煎鱼,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对应起老子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

煎好的鱼,婆婆把它们挪到中间堆着,加些生姜蒜头和辣椒,倒进萝卜丝,少量水,文火慢慢煮熟。揭开锅盖,满屋鱼香,猫儿东张西望。

小鱼小虾煮萝卜,总有很多汤。孩子们的第一碗饭,有几条小鱼。第二碗饭,只有萝卜和鱼汤。辣得跳,埋怨婆婆。婆婆说,辣,下饭。这话,意味深长。辣,少夹,才能保证仅有的菜够一家人食用。记得那时,总是边夹菜,边看着婆婆。她的脸一阴沉,赶紧缩回手。

鱼汤,养人。这话不虚。孩提时代,没有见过点心,喝过牛奶,吃过水果。但有鱼汤和土豆,大米和青菜,孩子们长得高,身体壮。这是鱼米之乡对那一方土地的滋养,对生命的厚爱。

这道菜,如果有剩下的,搁在饭架上。第二天端下来,成了鱼冻,那是另一种美味。

“蒸鲢煮鲫,比不上家乡的鳑鲏。”家乡的河里,有一种特色小鱼,叫鳑鲏。打霜的鳑鲏,味道最好。打霜的萝卜,味道最好。此时的鳑鲏鱼煮萝卜丝,比起其它小鱼煮萝卜丝,就显得更排场。

后来,我去过很多地方,不曾见过这样的做鱼方法。他们说,萝卜煮小鱼,会很腥。是的,只有我家乡的河流里生长的小鱼,能够这样煮萝卜,是清甜味儿,是香鲜味儿。小鱼煮红皮萝卜丝,只属于婆婆的灶台,家乡的味道。

这刁子鱼,味道传来时,重叠的正是奶奶曾经做的小鱼煮萝卜丝的味道。做法上风马牛不相及,在我,确凿无疑地品到了它们共有的味觉。

无法解释和描述这认祖归宗的路径和传奇。只知道,鱼香清甜味儿,就像歌里唱的:永生难忘,永生永世不能忘。

此时,一些与鱼有关的事情纷纷跑出来,要和我相会,叙旧。

家乡的孩子都爱捉鱼。一有空闲,拿个洗菜的筲箕,往流水的沟渠跑。站在水里,用筲箕捞。小鱼小虾,是大自然的馈赠,总不会让你空手回家。春耕犁田,牛和爸爸在前面走,孩子提着袋子在后面跟。泥土划开,一窝窝泥鳅从冬眠中醒来,满地打滚。

农忙时节,堰塘里抽水。水越来越浅,鱼儿越来越慌。大人孩子拿的拿网,拿的拿罩,拿的拿叉,忙得热火朝天。鱼蹦来跳去,多的捉不完。下去的人,都有收获。那几天,村庄上空盘旋的炊烟,惹得猫儿老是伸着脖颈望天。

小时候,我想捞鱼,婆婆是不准的。我只能捡鱼。放学路上,经过机台。倘若刚抽过水,总有新鲜的死鱼躺在里面。这些鱼,慌不择路,被抽水机从河里吸进去,经过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力,不是没头,就是没尾,也或者,半边身子。

不过,记忆里,还是抓过一次鱼。那天,屋后的水塘灌水,进来很多鱼,纷纷跃上水面做运动,很多人下水捞。我拿了筲箕,执意要去,婆婆没有反对。不敢走得太远,只站在塘边的水草里捞。鱼可真多,一筲箕下去,端上来,鲫鱼翻滚。婆婆连忙按住,捉进篮子。突然,水里的脚背,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慌乱着爬上岸后,再不敢下去。

一位本家婶娘和丈夫呕气,抱着孩子来找婆婆诉屈。正好有鱼,婆婆留她吃晚餐。饭桌上,第一次吃到我抓回来的鱼,大家打趣说太阳从西边出来。脚背上的一口,爹爹郑重地分析:很可能是一只甲鱼。

这是永远的遗憾。若被我捉到,得是多大的成就感啊!说是这么说,见了,未必敢。曾经,心心念念埋怨婆婆,以为是婆婆阻挡,才捉不了鱼,享受不到收获的喜悦。很多年后,才恍然大悟。婆婆不许我下水抓鱼,是她了解我。鱼跳到手上,我不是接,而是躲。然后,在想象里千百遍地编织那得到或者失去的场景。这就是性格所赐:悲观,退缩,胆小,患得患失,活在想象的世界里。

然而,话又可以这样说。在婆婆身边长大,那个时候,若果她鼓励我,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去抓鱼,弄脏了衣服,也或没有收获,她也不埋怨我。我想,后来的我,今天的我,性格就不是这样了。

人生,命运成就的东西很多。

鱼香的清甜味儿,引着我在家乡越走越远。我们居住的那条小街,孩子们从门里探出头,一张望,就会有回应。不是去禾场疯,就是田地野。不是捞鱼,就是摘莲蓬。禾场多大啊,像足球场。常去的鼓堤河,碧波万顷。大鱼小虾,成群结队。稻粮草木,香风十里。

一直以为,只有乡村生活的人,离开后,才有乡愁。其实不是。乡愁是童年生活的记忆。对于我,乡愁是儿时积攒在口鼻间的一些气息和味道,是眼睛里装着的一些被过分夸大的景物,是心里拍下的一幕幕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人心世情。

它们是联通的。既具死亡特征,又有强烈的生命力。一方视角,一缕气息,一个物件的挑动,就令它们死而复生,生机勃勃。就像刚才,我记忆里的人物,村庄,田野,鸡鸭,猫狗,全都在这股清甜的鱼香味儿当中显出各自的形态,逼真而又生动。

世界那么大,我的心能装下了的,只是一个“天门”而已。佳肴那么多,我的味觉能存下的,只是一碗“萝卜丝煮小鱼”而已。

陈艳萍,笔名心然,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由写作者,出版了散文集《故乡的女儿》,有个人自媒体公众号《心然的原香》。一味写文章,也需谋生计。朋友们,需要写文章,需要写文案,需要写传记,需要心理咨询,可联系我。有合适的事情,可邀我合作。有很多文字,想要出版,愿意帮忙的朋友,请联系我。谢谢。电话:17762570121。微信号:心然,15818820884。

《故乡的女儿》是一本散文集,非常适合孩子阅读。既在孩子心里根植乡愁,也可作为写作文的素材。

全书分六个篇章:《日暮乡关何处是》、《拂水飘绵送行色》、《田园瓜蔬新米粥》、《回望更觉滋味长》、《一片冰心在玉壶》、《月挂青天是我心》,全九十三篇文字。

我用谈家常式的行文风格,说故乡的风俗、风景、风物、食物、人情、地理。其实也没有分开,每一篇描写物的文字里都有人,每一篇描写人的文字里都有景 ,而情,那更是必须的,旋流在我的每一个文字里。

谁不念儿时?谁不忆故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鱼有没有味觉?
乡味背叛者
鲣鱼,舞动在味觉之巅的木鱼花
美女BOSS在北京心脏开了家最地道的家乡菜馆,这是北漂才懂的解乡愁的姿势
小鱼怎么做好吃?
童年的小鱼儿——童年趣事(10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