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地上的零嘴儿

正月过不多久,农家里装炒米麻糖的坛子就空了,孩子们该到野外寻食了。

三月三,抽茅针。为了顺口,家乡人都说:“三月三,抽茅毡。”田埂荒路边,到处生茅草。茅草长高了,结形似稻谷的穗子,白白嫩嫩。孩子们放学路上,嘻嘻哈哈抽一大把,坐地上慢慢剥,青草味扑鼻。这活儿不能急,剥出来只一点点,放嘴巴里嚼,棉花糖般,绵软香甜。


孩子们忙着抽茅针,奶奶们,采一大把鲜地菜,洗净,放三五个鸡蛋,煮满满一锅绿茵茵的水。鸡蛋只管管孩子的嘴。装上一土茶壶绿水,让孩子提了送到田间地头,给家里的壮劳力喝,治头疼头晕。


春耕,犁靶水响。爷爷赶着牛儿在前面划,我端个盆子在后面捡。犁耙松动,泥鳅惊慌失措。一窝一窝,得来全不费功夫。奶奶不杀生,等爷爷下地回来,才能吃上美味鲜嫩的泥鳅。那时,做菜只有油盐,味道却是现在难以企及的鲜美。

放学,和秋秋一起走在回家路上。水沟里盘着一条又粗又长的黄鳝。我慌着用手一指,秋秋赶紧掐住。拿回家,秋妈妈做了一大盘。一过经年,还觉得那条黄鳝是我的。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时节,菜园青黄不接。爷爷戴上斗笠,披起蓑衣,背挎鱼篓,手拿撮箕,到堰口,水沟,有流水的地方稍稍一拦。翻滚的泥鳅,跳跃的鲫鱼,滑溜的黄鳝。炊烟里,飘散着鱼鲜味儿。芦苇近人高,白鹭回来了。田螺,泥鳅,小鱼小虾把它们养得肥肥胖胖。芦苇地里,它们生儿育女,安居乐业。


暮春,蚕豆结荚。等到荚子由碧绿变浅绿,豆子也渐渐饱涨。下课铃声响,几个男同学一溜烟冲出教室,散到田间地头,钻进青纱帐般的豌豆地,偷偷掰豆米吃。后面赶来的女孩们灵机一动,大声喊:“有人来啦。”吓得他们赶紧钻出来,提着书包,拼命跑,裤子口袋里的豌豆米,洒了一地。其中一个慌不择路,扑进刚刚灌溉的水田,泥水一身,哭着家去了。


乡野里能吃的东西,孩子们好似生下来就知道。月季长满细刺的茎,甜嫩滋滋。那时,不叫它月季。一丛一丛,密密麻麻,叫它刺林子。下雨,鸡鸭们缩着头倦在它下面躲雨。轻轻掐断一根根暗红色的月季茎,小心去掉软绵绵的刺,剥掉外层嫩嫩的皮,又解渴又解馋。月季茎,越是尖尖越甜。心太慌,一不小心,被刺的“嗷嗷”叫。


月季开的花好看,叫它刺林子,觉得薄了。它不光开花,还结小小如同桑葚的果实,叫月亮红。这名字好,补了“刺林子”的薄。小小圆圆,想必是取月圆之意。形同桑葚,却没有桑葚可口。太甜,发腻。想起人间的爱情,太浓了,让人担心。


刺林子边,长着一丛丛小叶片的植物,结一粒粒红通通的果实。孩子们见了它挪不动步。大人们呵斥过:“有毒,吃了会死。”不敢吃,连叶带果摘了转着玩。心里嘀咕:“那些不像果实的东西都可吃,这最像果实的反倒不能吃了。”后来,看到草莓,想起野地里的红果子,觉得它像草莓,依然不服它不能吃。后来,又听说它叫蛇莓。不仅可以吃,而且很好吃,但还是不敢吃。


嚼了月季茎,吃了月亮红,伙伴们在禾场上围一个圈,做游戏。一个站在圈外,另一个用双手蒙住他的眼睛,大家一边跳,一边唱:“月亮红,圈鸡笼,东边起,西边落,面前站着哪一个?”猜对了,面前那个人和他对换,圈外两个人互换角色。玩起来饮水饱。直疯到田野上空飘荡的炊烟里夹着饭香,奶奶扯着嗓子喊:“三娃,鬼抽筋的,快回来哦!”


桑枣子熟了,孩子们直奔了去。红的青的,不是太少就是太高,把能摘的都摘光,再去野地里找。吃完了,衣服上青一块紫一块。


“小荷才露尖尖角”。村里的野塘,荷叶尖尖。男孩子会水,一窝蜂下到塘里,顺着荷梗伸下手去,扯起又白又嫩的藕带。生吃,甜津津。炒着吃,放点醋,酸甜爽口。女孩们不敢,只能远远看着。初夏,水还冷。穿一条短裤衩的他们,从水里爬起来,嘴唇青乌,上下牙碰得“咯咯”响。


再过几天 ,莲蓬灵灵醒醒长出来了。正值暑假,伙伴们一吆,赶往香气四溢的鼓堤河采莲蓬。到了河边,平常看起来很深的水好像都被满眼的荷花吸收了似的。边边角角,扯得够的攀着扯完了,淌着水往深处走。莲蓬们被荷叶簇拥着,像骄傲的公主。真个是: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亭亭玉立,不忧不惧。

水好荷好,常见一外乡人来此地放鸭子。他眼睛不太正常,脸颊沿嘴角画一个青色的圆胎记。头上戴顶草帽,撑着一条小船,在密密匝匝的荷叶间穿梭。心情好时,他摘几个莲蓬,丢给我们。大家都怕他,不敢和他多说话。三两下,他又吆喝着将船划进藕花深处。远远的,听得鸭子们瀑水的声音。那一刻,心里想:“长大后,有了钱,买一条船,将那深处的莲蓬采个够。

莲蓬够不着了,转去采菱角。现如今街上卖的菱角,大大肥肥蠢蠢,两个角,这是人工投放的品种,吃起来不香。那时候,我们采起来的是鱼塘里自然生长的野生菱角,有的四个角,有的两个角。小巧,精致,扎人,味道好。

小孩门两个一伙,拿着出发前从家里找的一截草绳,捡一块大砖,用绳子绑紧,使劲一扔,感觉绊倒了菱角藤,慢慢往岸边拉。菱角藤是成串的,牵牵扯扯,亲戚六眷都拉上来了。倘若砖块没绑紧,就是竹篮打水。细细拖上来菱角藤,细细翻找藏在藤叶间的菱角。到处是刺,急不得。捡干净菱角后顺手把藤子丢进水中,来年又是满塘的菱角。

摘下来的菱角,嫩的,直接剥了皮吃,香香甜甜脆脆。老的煮熟后,用菜刀砍掉刺角,粉,香。小时候,从来没有吃过板栗子,长大后才知道,野菱角的味道和板栗很有一比,甚至,还略胜它一筹。板栗子总有坏的,冷不丁败坏口味。而菱角,个个好。菱角出水是青的,煮熟后竟黑了。抓菱角的手,随身衣服,好似染过墨。随菱角藤扯上来的,还有一种野生植物,外皮有刺,叫作“鸡荷梗”。剥出来细长白条,和藕带形似。截成段,清炒,可以待客。


夏季雨大雷多,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雨后晴空,我们提着篮子去野外捡地皮。黑黑的,一小朵,一小朵,似现在的木耳,也像小猫的耳朵。这“朵”字一念,徒然心生感慨。人和动物的耳朵,其实是身体开出的一朵花。捡的差不多了,来到池塘边,淘去夹在里面的枯叶败草。拿回家,奶奶添两个鸡蛋,炒一盘地皮鸡蛋。又是野味,又是自己劳动所得,滋味更是不同,直觉得奶奶煮的饭少。


入秋,黄豆荚子噼噼啪啪在野外笑开了怀,攀着黄豆梗长大的苦娃满地打滚。八九月间,正是秋老虎发威,大人们烈日下收割捆扎黄豆容易中暑。苦娃苦中带酸,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大人们渴了累了,吃一个草丛里的苦娃,补充身体的水分,抵挡暑气的侵袭。


“苦娃”。不是孩子,是一种小小的野果子。它是爬藤类植物,一根藤缠缠蔓蔓结好多个,跟算盘珠子差不多大,圆圆的,捏起来有弹性。不光吃,男孩们还拿它当球拍,一弹老高。女孩子手里的苦娃,先是捏着玩,看,闻。等它软了,再忍着酸苦吃下去。苦娃表面有暗暗的花纹,是一个迷你版西瓜的模样。我们翻找采撷苦娃的喜悦心情,应该如同在田里抱起一个大西瓜般快乐。


大人们收割黄豆梗子,也连带着把苦娃藤连根割起捆在豆梗里挑到禾场上晾晒。只等大人们放下黄豆梗,孩子们即涌上去翻找苦娃。一方水土养一方伢。苦娃知道乡村孩子没有零食,没有玩具,因此,它不能长得太甜太大。太甜,人们都去寻它,哪还有孩子们玩儿的份呢!再说太大,小手也握不住。


秋天里,本应瓜果飘香,可我们那地方没有。家家户户在菜园里种几根高粱,好有一年的扫帚扫地。种几根玉米,有几个玉米棒子解馋。顺带着种几棵向日葵。它们亭亭玉立,这时候的菜园子最可看,层层叠叠,色彩斑斓。到了砍高粱的日子,孩子们必是跟了去啃高粱。高粱杆子形似甘蔗却不是甘蔗,肉不实,水分少,一丝儿甜味。高粱啃完了,玉米杆子也拿起来啃。奶奶说不能吃,我们不信,玉米杆子不是和高粱杆子一个样儿吗?或许它们一点甘甜味儿,已被玉米们尽数吸走。嚼起来像棉花,只得赶紧扔了。


地里红薯熟了,和爷爷去挖红薯。爷爷把藤叶收拾干净,找准目标用锹刨松泥土。这时不可太用力,不然就挖伤了苕。爷爷厉害,他下锹的动作又准又好。我用手轻轻翻开泥土,里面沉睡着苕的一家老小,热呼呼的。拿起一个苕,轻轻磕一磕泥土,放进带来的箩筐。一个下午,可以挑一担回去。刚挖出的苕,周身布满胡须,粗粗细细,那是它吸收土壤养分的生命管道。就是那一根根胡须,长大了自己,长疯了叶藤。可能是没挨饿,那年月,硬是不愿意吃它。


冬天,田野荒疏,菜园子的萝卜水灵灵起来。中学的校园里,有一大片菜地,种了几畦萝卜。萝卜长大了,显摆,露出一小撮红,上面簇拥着绿茵茵的菜叶。人们给萝卜菜取名萝卜缨子,老让我想起红缨枪,不知道这里边是否有关联?

这是老师们的蔬菜,白天不敢扯,到了晚上,下晚自习,渴了饿了,偷偷去拔。大自然是长了眼睛的。一切都好像故意安置,菜地边正好有野塘。洗洗,脆生生,甜津津。只是吃了,会更饿。


平原地带宽敞。北风四起,外面站不得人。家家户户用火钵过冬。火鉢底层放稻草末,有锯末子更好。上面铺一层热灶灰,慢慢引,慢慢捂,慢慢热。里面放几颗玉米,只一会儿,“砰砰砰”,玉米炸开,飞出钵外,扬起灰尘。香喷喷的爆玉米花,满屋子的香。黄豆,蚕豆,峨眉豆,高粱米,谷子都可以放在火钵里炸熟。小孩目不转睛盯着火钵,“嘭”的一声,灰尘飞到脸上,扑进眼睛,泪水直流,用手一抹,成大花脸。边吃边笑,互相打趣。火钵里还烤慈姑,荸荠。刚拿出来的,太烫,两只手腾挪,拍打着草灰。


吃的口渴,揭开家里的水缸盖子,上面一层细冰,拿起来嚼的“咯蹦”脆。也或者拿一根竹竿,到屋檐下打冰棍儿。一人打,一人接,总有接住的。冰棍儿没一丝甜味,你争我抢,吸允夏天的清凉滋味。

这时节,稻田萧瑟,茅草却漂亮得紧。夕阳余晖下,火红火红,像一只只貂在旷野里欣赏落日。风一吹,往一边倒,顺顺溜溜,孩子们躺进去,找不到人。茅草根有节,像甘蔗,细细长长白白,又嫩又甜。我没挖过,也没吃过。好吃是听人说的。难挖也是听人说的。

一年就这样过了。乡村里,到了年末,爸爸妈妈们开始准备丰美的年味。这时候,家家户户炒炒米。炒炒米,火不能太大,干茅草正好。“砰”的一声,茅草烬了,炒米熟了,坛子装满了。年越近,厨房里飘出来的味道越香。风雪归人。孩子们守着灶火,守着温暖,守着吃食,守着年的滋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故乡池塘里的四种野味
今晚报
记忆中的乡野美食
鱼咬菱角秆,南瓜藤下饭/钱红丽
回忆 | 小时候吃过的那些野果,现在连名字都不记得了!
文苑乡情|放牛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