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垌塚有个才子叫刘珊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一次和故乡的朋友聊起垌塚籍名人时,他告诉我,他在家族族谱中发现了一位垌塚籍清代进士,名叫刘珊。他很有兴趣,作了多方考证,确实是清朝嘉庆年间进士,政绩斐然,文采卓绝。他与我商量,能不能以我之笔,写写这位家乡的才子。我当然愿意,写一个优秀人物,对于自己的灵魂,是一种陶冶。再说,向读者们宣扬故土文化,我也很乐意为之。这,就是写这篇文的缘起。感谢他的信任,感谢他提供的资料。没有这些资料,是断断不能成文的。

刘珊,一听,感觉是女性的名字。他字介纯,号海树,是一位古人。确切说,是清代垌塚进士,一代才子,垌塚刘家桥中南房第十六代世祖。

刘汝材,江西南昌剑霞巷口梓溪刘氏后人,明初举人,官至佥都御史,洪武初年举家从江西迁入楚境。作为入楚始祖,在湖北汉川垌塚衍生了一个刘氏家族,也就是今日以垌塚刘家桥为主的刘姓一族。在这个家族中,第十代至十七代,涌现出大量人才,其中,尤以刘世栋、刘修程、刘珊三代,最是优秀,是当地最负名望的大户人家。

祖父刘世栋,五岁会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终篇不遗一字。乾隆庚寅举人,一直在外为官,颇通医学,能按脉定方。《汉川县志》、《商水县志》和《正安州志》都对他的政绩有过记载。历任河南息县、商水知县,正安、黄平知州,晚年又升任奉天府(辽宁沈阳)治中以及山东盐运使滨乐运同,终年七十八岁。

父亲刘修程,考上什么功名没有,不知道,但也一直在外当官。《汉川县志》、《江苏通志》和《溧阳县志》,对他有过介绍。曾任金坛县丞、丹徒和溧阳知县等职。其子刘珊在《哭刘仆泽箔文》里描述,父亲溧阳公长年生病,后不得不病退。去世那年,其子二十来岁。

三人中,以刘世栋之孙,也即刘家桥刘氏十六世祖刘珊,最为卓绝,清朝嘉庆年间进士,历任安徽天长、合肥知县,泗州知州,颍州知府和庐州知府。

进士,在古代科举制度下,能金榜题名的,每年在全国不足三五百人。一个县,往往几年才能考一个,十分稀罕。

刘珊,不仅学历高,而且官做得大,46岁就做到庐州知府。最突出的是他当官的同时,学问也做得非常好,是当时闻名一方的文人诗家,有《亦政堂诗抄》、《亦政堂续集》、《委蛇杂俎》、《红楼梦小说八韵》等著作,是仕学并举、官学兼收的才子。

刘珊,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己亥七月廿二日巳时,卒于道光四年(1824年)甲申正月廿三日丑时,嘉庆十二年(1807年)丁卯科举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诰授朝议大夫晋授资政大夫。

嘉庆十六年,也即1811年,刘珊中了进士,以知县之职被分至安徽。开始两年,没有职务空缺,刘珊被临时安排在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府待职。正是这两年的闲散,刘珊把精力放在了读书旅行上,写了大量的山水诗作。

他的好友陈斌在为他的《委蛇杂俎》作序时写道:“其文清雄,一气数行,十数行层折而下,作一句读并有不可句读者。昌黎气盛之说,于是见之且能宗旨道义,以正人心。尝喜读人文集,盖各有所见,而不肯以韩欧作述相谀。四十以来,既无多作,亦少见时人之文若汉川刘海树.....”

嘉庆十八年也即1813年,刘珊被补缺分配到天长县任知县。上任后的前三年,刘珊仍热心于学问和写诗,在政绩上毫无建树,加上他性格率直,无人看好他,一时诽谤之言四起,对他的前途很是不利。

此时,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他的知遇恩师,刚刚上任泗州知州不久的李尧文(字宛林,号香湖)。李品德高尚,为人正直。他对刘珊的才华,极为欣赏。对刘珊的工作,持鼓励和肯定的态度。这样,刘珊在天长县一干就是七年。

嘉庆二十三年也即1818年,遇朝廷对地方官员实行业绩考核,在李的极力保举下,刘珊考核通过。嘉庆二十五年也即1820年,李去世,刘珊调任合肥知县。

恩师去世,刘珊写了《祭李香湖刺史文》。情真意切,追忆和恩师三次见面的场景,和恩师对他方方面面的照顾。三次见面,老师都说他,性情太过正直,不谐于时俗。刘珊说,他明白老师的肺腑之言,但是改不了。

任职合肥期间,因善修农田水利,解决了长期困扰合肥农业的旱灌问题。道光元年即1821年,刘珊升任泗州知州。任职泗州期间,又因治水有力,而且敢为民请命,提出将长达多年压在泗州老百姓身上的河帑摊派税给豁免,此议得到时任安徽布政使的孙玉庭大力赞赏和支持,奏请朝廷并获得批准实施。

为此,刘珊的政绩经验得到了推广,在皇帝支持下,朝廷通谕三江,将江淮一带不合理税负全部免除,刘珊本人在江淮一带也名声大噪,不久还获得了道光皇帝的召见。

道光二年即1822年,刘珊又升任颍州知府。在任颍州知府期间,时朝廷受大贪污犯和珅集团危害,民不聊生,致白莲教起义在豫皖一带二次复燃。道光三年即1823年夏,刘珊亲力亲为,一举将从河南蔡县窜入安徽颍州境内,以邢名章为首的起义首领一干人等悉数擒获。因“剿匪”有功,同年九月,被朝廷赐予花翎,并升调庐州知府。

快速的升迁,让刘珊怀抱知遇之恩。工作上,他鞠躬尽瘁,呕心沥血,道光四年即1824年初,不幸病倒,年仅46岁。此时,他尚未到任新的工作岗位。

陆继辂是刘珊的好友,闻讯写悼文《哭刘颍州珊》,说刘珊发病时“君初苦脚肿,自下而上,数日即过项,不复可治”,由此推断,刘珊有可能是因尿毒症而亡。

他天性恃才傲物,耿直豪爽,喜诗好酒,每每举办诗酒会,均主盟主之位。如此饮酒,自是伤肝伤肾,染尿毒症并非不可能。

“千篇未了三生慧,一恸平连十日阴。陆继辂和刘珊,交情很深,他们一起谈诗词,一起相约戒酒。刘珊去世后,他非常痛苦,日日感念亡友,怆然多篇诗文“梦里酒泉聊乞郡,愁中鸟语劝提壶。伤心春雨沉沉夜,小别曾怜烛影孤。”不稍稍开戒,喝几杯,漫漫长夜,怎睡得着?

我很喜欢刘珊的《杂诗》,多角度的叙述方式,让我想起杜甫纪录片一般的诗风。很长,写的是他家当年的生活。

开篇“儿生三十年,八九长依母。”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跃然纸上。“问儿不住声,抚儿不停手。儿纵不得官,一见愁怀剖。”母亲的慈爱,让他觉得,即使不当官又怎样,亲情面前,什么都可以释然。

“急索平安字,仆故出徐徐。再三致慰问,道母康起居。不幸禄(刘珊的长子名禄)儿小,惨遭载溺胥。我闻大惊恸,吞声泪盈裾。追思仓皇际,我母伤何如。

母亲回老家已八个月,却没有任何音信。他正滞留在京城,为落选而沮丧。后来老家来了一位仆人,向他传达老家情况以及妹妹代笔的母亲书信。闻儿子刘禄在与母乘船回家的路上不幸落水夭亡,年仅13岁,他仓惶至极,悲痛不已,但马上想起母亲,抚养孙儿十三年,每一件衣服是她亲手制作,每有好吃的总给他留着。失去了孙子,母亲该是多么伤心。并连连追问仆人,母亲的身体怎样?

“仆故出徐徐”,写的多好。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怕这个做父亲的不能接受,仆人不敢直接拿出书信,往外掏的时候,是犹豫的,迟缓的。

儿子溺水身亡那一段,他追忆祖孙之情,父子之情,动用的全是家常场景,一读就懂。孙子没了,他并没有亲见母亲的悲伤,但他能想象母亲的哀叹。读刘珊的诗,我们会越来越喜欢他。一片赤子之心,满腔亲情挚爱,布衣青衫,神色孤伤,站立在我们面前。

“更念小女儿,曰慧敏与芷。”三个可爱的女儿,姊妹差比肩。小小年纪,见过世面。回老家时听不懂乡音,满口江南方言,逗人喜爱。每到过节,争着穿新衣服新鞋子。禄儿活着的时候,和这三个姐妹,嬉戏玩耍。现在他走了,只有小叔可以陪她们,但是小叔不开心,双眼堆满愁绪。应是阿咸之死,让他感到悲伤,不可能再有从前那般陪着孩子们玩耍的兴致了。

古人写诗词,一般不太以长篇叙家事。也或者说,家事琐碎,并不好写。刘珊,在这篇长诗里,用直白的语言,写日常生活的场景,写对家人的关爱,读来,如同发生在今天般生动。他对母亲的爱,对孩子的爱,对弟妹的爱,对家庭的爱,全在字里行间呈现,让我们一览他丰富的情感世界。

按当时的朝廷规矩,自己身在外地为官,就没有机会回家奉养母亲,连中途回家探亲也不行。他万般无奈,把希望寄托在尚年幼的弟弟以及在家陪伴母亲的妹妹身上,希望他们把母亲的晚年照顾好,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刘珊对儿女们的深情,在他另一篇《女余姑墓碑记》里也有体现。

乙亥,妾有娠,大家都猜测是儿子。十一月出世,是一个女儿。很聪明,满月即会笑,三个月就牙牙学语,五个月就会叫爸爸。头形方正,皮肤白,眼睛亮如秋水湛然。不好哭,一哭则不可止,必把泪流尽。天亮即醒,抱在怀里,庭前廊檐走动,逗她开心。丙子六月初八,小女神色稍倦,没以为是病。第二天凌晨,突然严重起来,不能哭不能笑。又过一天,越发严重,喉中喃喃曰爸爸。刘珊不忍直视,决定离家,下着大暴雨,不能出门。过了一会儿,孩子夭折。

小女儿活了六个月,没有长牙,不可谓殇,不能有墓。刘珊不忍心,怕漫无标识,终为孤兔所窟穴。买来三尺桐棺,掩埋城外。命仆人磨砖为志,并为之铭曰:“殓未问其褓与襦兮,葬未问其城与郭。匪太上之忘情兮,空际昙花本无着。

在刘珊笔下,没有什么不能入诗,一种让人讨厌的皮肤病,他写得津津有味。“廿年返故关,宛在水中沚。茅屋困沮洳,湿热蒸如燬......”

二十岁的时候,他回到故乡看望母亲。那里是水乡泽国,人们住着茅屋,又湿又热,得了疥疮,又是疼,又是痒,他很痛苦。姑妈劝他快点离开,再也不要来这鬼地方。他听了,反而被激将,配合医生治疗,割肉刮骨谈笑间。“去朽蠹安归,问汝何所恃。”我要彻底治好了再走,看它还怎么依附在我身上。

刘珊故里的人们,读到这里,是会会心一笑的。

写了这么多,对他了解了这么多,那他到底长相如何?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很好奇。

李兆洛,阳湖人,清代学者、书家,家有藏书过五万卷。嘉庆二十有三年六月,他给刘珊的文集写了一篇序。序里说,他和刘珊同在安徽为官六七年,只是听闻海树政声四驰,工饮善游,风流倜傥,得人仰慕,但自己却没有见过。一年冬天,两人终于见面了,他说刘珊个子很高,朗雅俊秀,眉宇之间英气勃勃,和传言中一样。

刘珊喜欢读《红楼梦》,曾在一夕之间作《红楼梦小说八韵》诗二十首,其内容首开《红楼梦》人物鉴赏、评论之先河,可惜只传下来四首,在他的好友陆继辂所作的《合肥学舍札记》里。陆继辂写道:“海树的诗,清于云伯,艳于梅史。"云伯”,隐士的意思。“梅史”,是南宋词人史达祖的《梅溪词》。是说刘珊的词,既清隐通透,又雅丽工巧。

刘珊一生,拥有二子六女。长子刘禄,十三岁夭折。四女刘余姑,不满一岁时也夭折。在他去世时,除大女儿刘慧、二女儿刘敏已经成人出嫁外,其他均年幼。小儿子刘瀛(德滋),尚不足八岁。

生命的弥留之际,他叫来朋友陆继辂,为自己刻写墓志铭。陆继辂在墓志铭里这样写到:“余与君定交在三君之后,而君弥留之际,气绝复苏,谆谆以墓石为托。君子幼,不能详知君志行僅。就余所及见者三事为文,以报君。

然后有了那篇款款深情的墓志铭。也正是这篇墓志铭,我们能够隔着岁月,了解才子意气风发的一生。

“仕不尽其才,权不副其志,学不竟其业,此在造物者往往有然,而君又值之为,可悲也。”老友不愧是老友,惺惺相惜。做官不能尽其才能,办事不能匹配志向,学问不能成就大业。人的一生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而君,你全遇上了,可悲啊!

陆继辂《颍州知府刘君墓志铭》里说:“刘珊擅文誉最早,幼时即能熟背楚辞和六朝文,好齐梁骈丽之作,甫弱冠即名动公卿间,海内文学之士,愿纳交者甚众。”

刘珊的豪爽性格以及过人的诗才文采,为他造就了一个非凡的朋友圈。其中,为他写墓志铭的陆继辂,字祁孙,不仅是他在合肥当官时的幕僚好友,更是后来名闻天下的“阳湖派”创始人之一。除陆之外,当时江苏无锡薛玉堂、武进李兆洛,浙江海宁查揆、湖州陈斌等,均是刘珊生前密友。

另外,他与老家一些湖北籍知名文人也交往至深,其中包括当时的天门状元蒋立镛、天门作家刘淳,汉川诗人方陶、方塘等。

蒋立镛,字序东,号芝山,又号笙陔,天门人,嘉庆十六(1811)年殿试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协修,后历任翰林院学士、朝考阅卷大臣、内阁学士。为官时,曾协助家乡竟陵治水患。他善书法、对前人墨迹收藏颇多,著有《香案集》。

蒋立镛为刘珊的《亦政堂续集》作序时,题名联姻愚弟蒋立镛识。可以看出,刘珊不仅与蒋立镛有年谊之交,而且刘珊家和蒋立镛家还是姻亲亲戚关系。蒋家一门五代进士,蒋立镛的父亲在京城任翰林。刘珊当年,想是和蒋立镛一起上京城赶考,并住在刘立镛家。同去赶考的,还有天门才子刘淳。

刘淳,字孝长,天门人,嘉庆二十一年举人。少时好学,聪颖过人,嘉庆南巡到五台山,他献诗五百韵,震惊朝野。后嘉庆带其入京,授湖北远安教谕,但到任仅数月便弃官而去。后放浪于燕、赵、吴、越、两河间,学者均服其才。五次应试不第,刘淳遂绝意仕进,归里著书。长于诗和古文辞。其诗以雄豪著称于时,与同县的胡鼎臣,张其英号称“竟陵三诗人”。著有《云中集》及《辛侬长短句》。

那一年,蒋立镛考取的是状元,刘珊和蒋立镛的小舅子易本杰考取的是进士。一同考上进士的,还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刘珊有一个妹妹,叫刘茞,字紫亭。据传说,她嫁进蒋家,为蒋夫人。《刘氏闺秀》里说刘家妇女,耽于诗词吟咏,并特别提到这位蒋夫人,曾作诗:“小阁春寒夜色分,传来佳句淡如云。梅花今见亭亭格,悔读苏家织锦文。赋茗簪花绝世姿,一门风雅并堪师。春官傥许蛾瓮选,不栉应看上第时。

蒋立镛和刘珊,既是亲戚关系,又是同学关系,所以才有那个序文的落款。蒋立镛、刘珊、刘淳,日后一直是很好的朋友。刘珊的诗,很多是写给刘淳的。而刘淳,在刘珊死后为出版刘珊的诗集做了大量的工作。

刘瀛长大后,整理出父亲近两百篇诗作,交给叔叔月槎公带到京城,给蒋立镛和查揆审定,选出150首刊印发行。

蒋立镛和查揆审定出诗稿后,为诗集题写了序。

蒋立镛的序:“生前诗板重鸡林,风雅何期起变音。劳瘁从知馀兴减,涕零总觉受恩深。江南惆怅兰成赋,天末凄凉老杜心。诵到月圆人别句,惜君怀抱付销枕.”丙戌三月,校海树遗集,怅然久之,辄题八句。联姻愚弟蒋立镛识。

不愧既是亲戚,又是同学,蒋立镛很识刘珊。两个孩子的夭折,家庭的变故,为官的责任,光阴的流逝,身体上的不适,刘珊的诗风在悄然发生变化,好友为之感慨。

查揆的序:“道光三年秋,仆需次保定,适海树自都下来访予,逆旅为留三日而别。明年春,海树遂捐宾客(谓弃宾客而去,对居高位者死去的婉辞)于颍州,仆在高阳赋诗哭之。又三年矣,顷月槎来携此卷见眎,亟为校读一过为删去不必存者十余首,归之展卷,惘然不胜存殁之感噫。

查揆,浙江海宁人,嘉庆甲子举人,是海树的生前好友。大名鼎鼎的金庸先生,就是查家后裔。短短的序,读来,感怀这真挚的人间情义,对于生命,是多么珍贵。

刘瀛的叔叔月槎重新抄写了这150首诗作,准备带去四川,待补位入官就职后付版印刷,原稿给了刘瀛保管,并嘱咐他好好收藏。没想到辛卯年(1831年)仲春,月槎不幸在重庆去世。后来又频遇荒灾之年,刘瀛旅居生活于他乡,每次想办这件事的时候又无能为力。后来,刘淳先生带着荆州邓孝旃孝廉访刘瀛于汉口,稍谈片刻后,即提出要看刘珊的作品,并说有意按原本代为刻板发行。

而此时,刘珊的原稿在女婿手里,刘淳和邓孝旃没有看见,失望地回家了。等刘瀛找姐夫要回书稿时,孝旃先生却去世了,刊印之事又被束之高阁。

父亲的遗作不能面世传世,刘瀛非常痛心,自责自己的无能为力。后来,刘瀛去找时任学政彭蕴章(1792—1862,字咏莪,谥文敬,江苏长洲即今苏州人)先生,他是刘珊戊寅年负责江南省乡试主考时的门生,虽与刘珊从未谋面,但二人神交很深。

刘瀛拜见他时,在下榻处以亦政堂前集(即已经发行的《亦政堂诗集》)奉赠于他,第二天又以这尚未刻印的三卷续集呈阅于他。彭君一见,嘱咐刘瀛抄录一份准备刊印,把原稿带回去好好保存。

至此,刘瀛和叔叔一直努力但一直力不能及的一件事情,刘淳和孝旃先生想做而最终也未能做成的一件事,在彭君这里,一夕而成。

刘珊活着时,官职很高,却没有为家庭积累财富。唯一的儿子,在他去世后,生活流离困窘,想为他出版遗作,竟多年没有如愿。最后还是自己的生前老友帮忙,才达成心愿,让人唏嘘。

据家族族谱介绍,刘珊去世后,与夫人方氏埋在老家附近的应城甘家庙。他的儿子刘瀛去了福建做官,刘瀛的孙子后来又定居江西。此后,下落不明。没有直系后人看管,刘珊的坟墓估计早已被人挖掘或者平为农田。

今天,知道他的人少之又少,知道他是汉川人的就更少,而即使知道他是汉川人,也不一定知道他是垌塚人,更不知道他是刘家桥的人。

满腹才情、四海声名,在时光里淹没。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遗忘得这样彻底,这是很不应该的。

有文字记载,昔人已去,但精神永存。在那个年代,他仕学并举,两方面均有造诣,是不可多得的奇才。品读他的诗文,缅怀他的为人,让他从漫漶的时光中,走向清晰,走进我们心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俩皆因写出了好句子而引发嫉妒先后丢了性命
“岭南第一才子”宋湘
读史丛谈|岭南才子题联武侯祠
《林则徐楹联辑注》题赠
张姓: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清代蜀中第一家
世说||“超级学霸”陈继昌:三元及第?再无来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