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中)

第二部分

(520题 49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6分)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前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及写作手法的把握A选项中,涉及到小序的作用——用于补充说明、交待背景等。B选项中,把酒问天见于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发问,表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C选项中,“我欲……恐……何似在人间?”这句情感波澜起伏。作者对明月赞美向往,倾心于天上宫阙,故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然而“又恐”,说明他又犹豫——不忍弃绝人间。因此可以判定,选项中说“对人间生活的厌弃”是不正确的。D选项中,字面意思是“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看似埋怨月亮,实际上借景抒情——因亲人不能团聚产生的惆怅之情。

答案:C

6.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赏析。赏析要明确诗句原意、深层含义,运用的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此句我们可以从原意入手,进而写出诗句的深层含义,最后点明作者的情怀。

答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良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准确来说应该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时间空间交错,由人间至天上,境界阔大色彩浪漫,理趣与情趣交融。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14分)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①迥异:相差很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僻: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⑪曹:辈。⑫拱璧:大璧,泛指珍宝。⑬义蕴:内在的意义。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距。⑰枵(xiāo)腹:腹中空虚。⑱极:通“亟”,急。

7.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时文不可不读    固:          朝华夕落        若:

古人之书安可读  尽:          然后思其文刚蕴  通:

〖解析〗文言词义是每年必考内容,选词虽然是课外,但在课文中都学习过,从中可以找到相关例句。“固”的意义是“本来”(“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若”的意义是“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尽”的意义是“全,都”(“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通”的意义是“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答案1)固然(本来) 2)像(如)  3)完全(全部)  4)通晓(懂得)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解析〗翻译句子是每年必考内容。翻译时应注意句中的重点词,它们的用法在课文中多有出现。个别词语没有涉及,它会在注释中给予明示。第一句的“安”[“怎么”](“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以”[“用”](“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而”容易译成转折,此处表示顺连,可不译(“温故而知新”《论语》);“益”[“益处”](“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第二句中“汝辈”[你们这些人](“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极”没有学过,但在注释中给出了(同“亟”,急。)翻译要充分利用注释。“宜”[“应该”](“不宜妄自菲薄”);“省”[“反省”](“吾日三省吾身”)。翻译要注意语句通顺,可以做必要的调整。

答案: 1)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呢?

2)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应当赶快反省(醒悟)。

9.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理由是什么?(3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此类题目要先在原文寻找答题区间,本题可以确定题干出自第三行(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询问原因,且使用了“故”字开头,属于总结句,由此可以确定句前内容应为答案。[原句、译句皆可]

答案:幼年读书经久不忘。

10.从选文加线的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解析〗谈启示,需要界定清楚范围、把握旨意。此题要注意文中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从中筛选出其主要信息——“背诵”“思”“运用”,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答案:读书要注重背诵、思考和运用。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总裁官。“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大度风范为后世楷模;(六尺巷的由来)他的儿子则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配享太庙,成为整个清朝唯一获此待遇的汉臣……父子两人品行、学识俱佳,分别撰写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包含“立品、读书、养身、择友”等方面内容。“父子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的佳话]

[参考译文]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大。(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化,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会受到影响。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花傍晚就落了、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亲自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称之“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称之“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3题(8分)

何 尊

①这是一件青铜尊。它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有变化。此刻,它被安置在国宝的最高展台。

②三千年前的日落,在大地上映射出两个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一个建立了一座至今依旧繁荣的都城,一个铸造了一件记载荣光跨越十几个朝代不朽的青铜器。他们的父辈曾经并肩浴血奋战,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③这两个青年一个是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另一个是同宗的贵族何。虽然王朝新的领袖姬诵才十几岁,但已经在他四叔姬旦(一位令后世孔子都尊崇的儒学先驱)辅佐下开始励精图治,并依照父王姬发临终的遗愿,为保江山永固,在距离当时王城三百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建立了新的都城。这些事迹使得同是年轻人的何热血沸腾,父亲的业绩得到一国之君的认可,自己又被新王看重。为此,他也要做一件热血的事情。在得到批准后,何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围里最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         何尊

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④考古学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安宁,因此金文的“国”字有兵戈守护。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洛阳一带。

这些写给祖先的字迹,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十三亿中国人的信。

⑥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

⑦三千年过去了,那对年轻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黄土掩盖,但洛阳城繁华依旧。同样被黄土掩埋的青铜尊于1963年在陕西的一处土崖中被发现,后被命名为“何尊”。虽没有了最初夺目的光泽,但尊底的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却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

⑧“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11.贵族何铸造这件青铜尊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据题干要求,可以找到答题区间应在第3段,由“在得到批准后,何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围里最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句,很容易整理出答案。

答案:记载父辈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12.何尊“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意义,阅读后很容易确定答题区间在第4段,根据“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可以直接写出答案。

答案: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答“地理中心、政治中心”也可)

13.请结合全文说说“何尊”为什么被称为“国宝”?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梳理和筛选能力。本文主要从两方面介绍何尊——造型和铭文,这样就可以得到较为清晰的答案要点。

答案:何尊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又富有变化;尊底铭文中有关“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也展现了祖先的丰功伟绩。

[本文(散文)——从说明文角度设题。考查淡化了文体知识性的考查,重考查理解能力。意在从理解角度引导考生去细读文本。]

四、结合名著阅读,回答1415题。(7分)

14.下面文段表现了小萝卜头怎样的心理?(3分)

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吧,你飞呀!”虫子终于轻松煽动翅膀,飞起来,缓缓飞出栏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萝卜头高兴地拍手叫:“飞了,飞了,他坐飞机回家去了!”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了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节选自《红岩》)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名著中的人物心理。文段选自《红岩》,通过阅读选文,小萝卜头将“虫子”放飞的行为及语言,表现了小萝卜头珍爱生命、向往自由的心理。从这道题来看,难度不大,即使没有读过《红岩》,也可以通过这段话分析出来。

答案:喜悦;向往自由生活。(意思对即可得分)

15.请观察下面这枚纪念币图案,回答问题。(4分)

(1)这枚纪念币图案表现的内容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1分)

(2)请简述“李逵背母”的故事情节。(3分)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识记与情节复述。(1)题考查名著识记。纪念币图案中描绘的是“李逵背母”,并有文字提示——“黑旋风李逵”,通过这些提示,很容易断定是《水浒》。(2)考查学生概述能力。要对情节进行概括,人物、事件、经过(结果),要表达清楚,语言表达要简洁。

答案:(1)水浒(或者水浒传)(2)李逵上梁山以后,回家接母亲来梁山,途中母亲口喝,李逵放下母亲去找水,结果母亲被老虎吃掉了。李逵怒杀四虎。

【名著阅读考查今年为两部中国名著(一古一今),不同去年的一中一外。《红岩》体现着红色革命精神;“李逵背母”则体现着优秀传统文化(孝道),以此熏陶学生品德,意在弘扬“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连续多年考《红岩》,意在告诉考生——猜题、押宝没出路。应有的做法,还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读好8本名著。通过纪念币来考查,体现了大语文的思想——生活处处有语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题-名著导读
2012-2021北京初三(上)期末语文汇编:名著人物
2018年重庆中考语文试卷B(真题,word版,含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分技巧
五年级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答案版)
2014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