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 育 新 解

美 育 新 解

(石屏县教科所 邱联科

美育,是一个值得认真分析和探讨的教育概念。

“美”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作为名词、形容词或动词使用。

美作为名词时,美是与丑相对的一个概念,如,美学、美工、美中不足等;

美作为形容词时,美可以用来形容人或物的外貌、品质、状态等,表示美丽、漂亮。例如,美食、美女、美景等。

美作为动词时,美表示“使……好看、漂亮”。例如,美化、美容、美甲等。

有意思的是,当“美”与“育”组成“美育”时,美育中的美字既可以作名词解,也可以作形容词、动词解。而不同词性下的美育,就具有了不同的意义。

当我们把美育中的“美”作名词解时,美育这一概念同德育、智育、体育等一样,指代的是教育所要达成的一个维度。

当我们把美育中的“美”作形容词解时,美育中的“美”便是对“好的”、“有效的”、“成功的”教育状态或结果的形容和表达。就如同我们将好的名声称之为美名,将爽口的、高级的味道称赞为美味。美育就是我们对有效实现了育人目的那种教育状态的赞美式表达。例如,我们称赞一节成功的课时会发出“太美了!”这样的感叹,以表达这堂课不仅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由此想开去,一堂成功的电视思政课是美育,一台成功的专题晚会是美育,一场成功的政论演说是美育,一次成功的开学仪式是美育……总之,一切预设了育人目标,并有效达成了目标,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育人活动都可以赞之以美育,定性为美育。

当我们把美育中的“美”作动词解时,美育中的“美”就是使“教育”美的思想和行为。美育此时就是用美的思想和行为完成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只要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学界对美育这一概念的理论阐述,大多关注的是作为名词的美育,也就是从美育的目的、任务、意义、作用等方面作出的探讨和研究。而很少从“美”作为动词或形容词时,“美育”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上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因此,美育至今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人们对作为名词的美育已多有论述,这里不作讨论。本文将尝试从“美”作为形容词和作为动词的角度,分别对“美育”这一概念作出新的探讨。

“美”作为形容词时的美育概念新解

如前所述,当我们把美育中的“美”作形容词解时,美育中的“美”便是对“好的”、“有效的”、“成功的”教育状态或结果的形容和表达。那么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就是要反省那些不好的、无效的、低效的,甚至是负效的教育行为。

教育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我们也不能不正视教育本身还存在的问题。

从国家层面讲,教育面临着教育质量不均衡,教育内卷现象严重,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与就业不匹配,教育体制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

从社会层面讲,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精致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和伦理,严重消解着社会的正义与正气;诚信缺失、急功近利、上网成瘾等不良社会品性和行为,扭曲着社会的公序和良俗;信息碎片化、大众文化无序化等社会问题,蚕食着社会优质文化普及与提高的边界。这些都对社会教育的良好形成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从学校教育层面讲,资源转换率不高,资源的自我造血能力弱;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瘴痼疾难解;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科发展不平衡;教育教学效率不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样是一抓一大把。

从家庭教育层面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度要么过度,要么不足,往往走向了两个极端;二是家庭教育观念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落差。家长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关注度不高;三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严重不足。家庭成员纷纷沉迷于手机、电视或游戏等娱乐活动之中,必要的交流与沟通都难以得到保证。

总之,教育所存在的这些种种问题,导致教育确实不够“美”,有时还呈现出丑,甚至严重到恶。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倡美育,实际上是表达对“好的教育”、“有效的教育”、“能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求”的优质教育的一种美好愿望。

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就要消除教育的丑、教育的恶,提升教育的美,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普遍“美”起来,这应该是美育中的“美”作为形容词时的美育意义。

“美”作为动词时的美育概念新解

如前所述,当我们把美育中的“美”作动词解时,美育在这里就是“使教育美”的意思。套用绿化美化的表达,美育,就是对教育作美的转化和提升。那么,使教育“美”起来,化教育为美育,就是美育所承担的使命。

化教育为美育,意味着一般意义的教育不一定能被称之为是美育,但美育一定是教育,是教育的高级的形式和境界。例如,一堂成功的电视思政课能被冠之美育,必须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新颖,过程要紧密,思想要到位,体验要深刻,并成功地达成了预设的育人目的。换句话说,要使教育“美”起来,必须从教育的内容、形式、思想、过程、目标等方面综合发力,才能呈现出“美”的教育形态,从而收获“美”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又美育引申出三个基本判断。

一、“美”介入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美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告诉我们: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而人的本质力量,一是指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求真,即合规律性的真;二是不断改造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的愿望和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向善,也即合目的性的善。

教育最高远的目标,说白了就是“使人的本质力量最大化”。因此,教育活动也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具体说,就是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遵循育人规律性的“真”,符合教育目的性的“善”。

遵循育人规律的“真”,就是要遵循知识文化的真、教学过程的真、教育管理的真、教育评价的真,等等,只有遵循了教育规律的真,教育才具有了“美”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违背了育人规律的真,那就走向了教育的反面,成了无效的教育、失败的教育,甚至成了伪教育。

符合教育目的性的“善”,是说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抱持“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初心和善念。抱持教育的善,需要我们真正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或考试成绩;需要我们选择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而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或是知识灌输;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个体潜能,而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定未来;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并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是只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总之,始终抱持教育目的性的善,我们的教育行为才具有了“美”的方向和灵魂。否则,教育就有可能走向了丑,甚至走向了恶。

求真的精神和向善的愿望,是教育必须持守的基本信念。求真与向善的介入,就是“美”对教育的介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美”介入的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二、“美”介入的教育,才是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

从学校教育角度讲,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是多年来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构成中,优质的教师资源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资源。毋庸讳言,在庞大的教师队伍中,优质教师的占比是很低的。要提高优质教师的占比,唯一的出路始终还是要广泛提高教师个体的“自我造血能力”。

提高教师个体的“自我造血能力”,仍然需要回到美的本质上来,那就是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内在的“本质力量”——求真的精神与向善的愿望。从教师工作层面上讲,教师求真向善的美的本质力量就体现在一天天的教书育人中,细化在一门门的学科课程教学中。

学科素养的孕育过程就是贯彻和实施美育的过程。各学科素养综合作用于一个个学生个体,才是美育工作的完整意义。由此延展开来,学校的一切育人活动,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美育,一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无不是美育工作者。

从教师个体角度讲,所谓“美”的介入,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借助“美”的教学内容,选择“美”的教学方法,营造“美”的学习氛围,经历“美”的知识体验,达到“美”的教育效果,最终提升人的综合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这其中所发生的种种的“美”,就是“美”的介入和参与。

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美”的挖掘,是美育的一大内容,但数学中的美育远不止这些。教师身上表现出的严格缜密的数学思维是美,精炼准确的教学语言是美,设计巧妙的课堂环节是美;教师对学生数学语言的严格规范是美,对学生数学思维的严格训练是美,对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清洁工整的要求是美,对数学兴趣、数学情感、数学思维、数学视野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培养都是美……总之,在教师真爱陪伴下的任何一项技能、任何一种要求、任何一个过程、任何一次情境的训练与创设无不包含着数学教育中的“美”,这些蕴含在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美”无不关乎着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也正是这些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美”,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殿堂。

数学课程如此,其它课程也莫不如此。

其实,凡是被人们认可为优秀教师的教师,无不是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融入了“美”的教师。

“美”的介入,学科教学就有了“育”的意涵;有“美”的介入,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矛盾才能得以真正解决。反之,缺少了种种“美”的前提,教师就真成了“教书匠”,与“灵魂工程师”实在沾不上边了。

三、“美”介入的教育,才是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我们一再强调,教育的“美”,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式的美,而是指哲学范畴的人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的美在育人工作中的反映。同时一再强调,美育不单单是艺术教育的责任,而是涵盖了艺术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活动的共同责任。正如福建省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福阳在其《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新任务、新作为》中所说:

“首先要明确,美育并不是一门具体课程,而是教育的一项基本育人目标,是所有教育内容和教学课程都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要认清,美育不是一项专业技术,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理应具备的素养。

再次要看到,美育是一个开放的大平台,大空间,它与德智体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校与校、学校与社会资源统筹整合,与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的形式与内涵交集汇合。

还要理解,美育要建设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互相渗透融合的课程目标和体系,这是国家层面对改进美育教学,促进艺术教育发展提出的新定位,新目标。

最后要认识,无论是美学、美育,还是艺术教育,都涵盖大教育哲学观人的精神养育范畴,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上述观点可说是字字珠玑,句句铿锵。篇幅不长,但却道出了美育可以发挥和应该发挥的宏大空间。

总之,只有让“美”介入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中,介入到所有教育内容、教学课程即教育的诸环节中,介入到课内外、校内外等开放的大平台、大空间之中,这样的思想理念和教育行为才有助于真正构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的美育生态。

综上,作为名词的美育,回答的是美育的目的和任务;作为形容词的美育,回答了教育的理想和愿景;作为动词的美育,回答了美育的途径和方法。将美育的上述三项意义综合,才是对美育最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受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美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谭联西:转变教育观念,让美育走进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堂
《数学文化中的美育渗透》有感
檀传宝:高品质的教育必须重视美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