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胜 |故土风情

第 2085 期

文|刘胜   编辑|王成海

01、三义堂

   
我的老家在三义堂,三义堂本是个天主大教堂,建于二十世纪初,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堂里早先有个英国神父,是个中国通,给自己叫了个中国名字:三义。三义者,天义、地义、人义也。

   
大堂座落在村东小河边,为英式建筑风格,雄伟壮观。矗立在家乡一带地势平坦的原野上,尤显得突兀,有一种说不出的神奇感,是方圆百十里难见到的亮丽风景。

   
大堂南北走向,足有千数来平米。四面都有门,厚重的双扇大木门,门上嵌着大钉星星铁叶花;从外进北门还有若干级台阶,用规则的大理石条铺就;根基外露一米有余,绝对沉稳牢固,全是清一色的、足有一个立方大的花岗岩垒成。花岗岩是经过石匠精打细凿的标准的长方体;墙是由比现在大得多的灰砖砌起;人字形的堂顶铺设着银白大铁瓦,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闪光;窗户都设得高且大,玻璃上绘有黑线条的美丽图案,外罩铁质工艺的护栏。

     
大厅的地面全用红漆木板铺就;北端是个大舞台,舞台旁左右各有一间精致而还算宽敞的耳房,是准备礼拜、演出和临时休息的处所;正中墙上是个巨大的金属十字架,伟大的耶稣正在受苦受难;南端是个悬空的大木阁楼,名曰“音乐楼”,可容纳三、四十人,是礼拜时奏乐之处;东西两面大墙上彩绘着“圣经”故事,是方便、有效的宗教教育园地。

   
最壮观的要数三顶钟楼了,钟楼位于大堂外南端,从音乐楼的角房拾级而上,可达到最高点(后来把楼梯拆除,上不去了)。钟楼一个比一个高峻,一个比一个伟岸,家乡人依照其不同高度分称为大钟楼、二钟楼、三钟楼。大钟楼足有二十多丈,耸立在半空中,二、三钟楼高高地分列在两旁,如兄弟般地相互照应着。钟楼顶端镶有大圆球,上面各立有十字架,当然一个更比一个高。钟楼内都悬吊着金属大钟,尤其是大钟楼上的一只大铜钟,直径约有五、六尺,敲响时声震八方,十多里都能听得见。

     
从远处望去,三义堂(大教堂)就像是一只巨大的长颈鹿在昂首屹立,仿佛在引颈高歌。

   
家乡因此得名,亦因此而闻名四野。

   
不幸的是,这“洋四旧”岂能在“台风”中生存?“轰轰烈烈”使其化为瓦砾、废墟。乡亲们说:村庄至此便失去了“风水”!

02、大南滩

   
大南滩在村子东南,齐刷刷,平崭崭,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滩。寸数来高的小草,夹杂着菅草、毛莠莠、山菊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还有蒲公英、甜苣、车前子、河篦梳等等,满滩遍野。那蒲公英叶子深绿,大锯齿形,开着满瓤瓤的小黄花,种子是一朵毛茸茸的小白球,微风吹来,就会随着风儿飘去,飘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延续着发芽、开花、结果、飘逸的生命色彩。蒲公英这种特有的、能在任何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品质受到人们的赞誉和喜爱。

   
大南滩最美的时光是在夏秋之季,滩里的各种花草竞相开放,间或有一些农作物,犹如锦上添花。不算多的牛、马、羊点缀其间,就像是到了大草原一般,给人以心旷神怡之畅感!

   
家乡父老生于斯长于斯,却难得关注和欣赏大自然这美丽的风光。祖父辈他们那代人,还没赶上今天的好日子,他们辛劳一生,默默地耕牧,放了一辈子羊,种了一辈子地,过着半温饱的日子,似乎也活的实在,活的怡然,活的无怨无悔。

   
如今的家乡人,生活环境大有改善,而大草滩也早被开垦的不复存在,可儿时的情景还不时地在我眼前浮现:绿油油的芳草地,毛茸茸的大地毯!

03、清水河

   
清水河,早先是条四季河,由南而北从村中穿过。水面浅而宽,缓缓流来,清澈见底,不时有小鱼和青蛙之类游来游去。相连村东、村西有一座小桥,蓝色的木栏杆好看、朴实、经久。小桥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也是村里的一处景观,站在桥头观河,算是一种享受。

   
小河将入村口处,有一段落差较大的地方,形成了一片好看的瀑布。由于是土质河床,故越冲越长,越冲越深,自然也就冲出了一个池塘。这是当年最好的浴场,是我少时游泳、嬉戏的天地。小伙伴们一个个脱得光麻不溜,站在高出的岸边,模仿电影里跳水队员的动作,猛地一个前滚翻,跳入水中,溅起一片浪花,自由自在的游玩儿,活象河里滑溜的泥鳅。当然还有胆子大,不会水的,跳下去呛得出不上气来,大伙赶紧把他扶上岸,方才缓过劲儿来。却把人们笑的前抑后仰,不亦乐乎。

     
还记得在一个夏日的午间,几个小伙伴在河里戏水,暖烘烘的日头晒得大家汗脸津津、口干舌燥,就思谋着偷拔生产队地里的萝卜。知道看田的“二大爷”是个极负责任又严厉的老头,怎能躲过“二大爷”的视线,成了很头疼的问题。小家伙们一合计,有了主意:一人先把“二大爷”引开,其余人一齐拔萝卜。主意一定,立即行动,正当我们拔得起劲的时候,没想到被引开的“二大爷”返了回来。我们急起就跑,四、五个半大小子光着身子,在田野上撒欢奔跑开来,后面是一个气喘吁吁的老人在紧追慢赶。这个类似电影镜头的“恶作剧”,就是如今想起来也是蛮失笑的,这种充满欢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画面,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冬天,小河结了冰,河面就变成了冰场。小伙伴们,当然也少不了大人的参与,滑冰车、打陀螺等,成了当地当时不可多得的体育娱乐项目。

   
那时,乡村还没有成套的商品玩具,即使有,小伙伴们也不买,更是买不起哈。于是就自制冰车,用两根尺把半长、二寸左右见方的木棍上平铺着木板,在木棍底面按上粗一点儿的铁丝为滑刀,再把两根二尺左右长、粉笔粗细的钢筋一头打尖,一头按上木把,是为冰锥。做好后,就兴高采烈的将冰车放在冰面,人蹲或坐在上面,一手一支冰锥,靠用劲儿扎冰面为动力,滑行而去。会滑的高手滑得特快,速度不亚于骑自行车下坡。

   
有些小伙伴,干脆穿上磨平的塑料底鞋,在冰面上“吱溜、吱溜……”的打擦滑,河长面平,一个擦滑一溜就是老远。有的不也就此溜出了家乡,远走高飞了么?

04、老榆树

   
在我家东边不远,沿着教堂菜园子东沟沿有一排老榆树(还夹着几棵老杨),前后有二十棵左右,棵间距也就是十来米不等。老榆树都有丈数来高,粗大的一人抱不住,树枝散伸,树荫茂密。这繁茂着绿色的高大老榆树,在乡村低矮的土房相衬下,更显得挺拔。

   
那时候,家乡人的生活较为清苦。每到春末夏初之时,我们堂兄弟几个,就挽着裹小脚的祖母去摘榆钱钱。我们双手抱树,两脚在树干上一蹭、一蹭地爬到树冠下,骑在树杈上。奶奶看着我们,担心着、叮咛着。我们先摘下几枝榆钱儿,扔给树下望着、防止我们掉下来的老奶奶,自个儿就在树上很大方地吃将起来。

   
榆钱儿,即榆花,金黄色,黄豆般大的小圆片儿。榆钱儿往往开得挺繁,一吐噜、一吐噜的挂满了枝头。吃到嘴里,甜甜的、黏黏的,算是当年很美味的食品了。

   
有两棵老榆,树干有半截空心,一般对其生长影响不大,树冠依然青翠有生机。这中空树成了儿时我们“藏老妹妹(捉迷藏)”的好地方,藏在树洞里,一般人是找不到、捉不住的。即使有的看到了,对于一些女孩儿和不敢上树的小子们也是干着急没办法,你再故意露出来气气她们,只急得她们喊叫、跺脚,甚或泪眼婆娑。

   
老榆树还是人们纳凉、聚会的好去处。夏季的傍晚,劳累了一天的男人、女人们,饭后就聚集在老榆树下,家长里短,谈些兴奋的话题。有说书的、叨古的;有扯“烂席片(民俗曲调)”的;还有拉二胡、哨梅(吹笛子)的。女人们做针线、纳鞋底、织毛衣,说说笑笑,好不热乎。小伙伴们也都左窜右跳,挤在大人堆里凑热闹。

   
榆树下愉快的夏夜,给生活单调的家乡人不知带来多少欢乐和满足,放松了那疲惫的身子骨,同时也冲淡了那苦涩的时光。

05、花果山

   
西梁,绿丛中飘着白云,满坡的山杏花开的正繁。

   
梁上除了山杏,还有干榆,它们不高不低,一丛丛、一簇簇,和四周兴致勃勃生长的农作物相映衬,显现了绿色生命力的旺盛。

   
据说,孙悟空也曾来过这里,只是没有水帘洞扫兴而去。

   
每当夏季,这里就成了大圣的弟子一一“泥猴”们的领地,这群“泥猴”里自然有个我!我们活跃、嬉戏在树丛中,采撷青翠酸爽的山杏,捋取香甜的金榆钱儿,享受着收获的喜悦,遍野响起了“山喜鹊”脆嫩的、不着调的歌声。

   
梁下面是大片的农作物,尽头有一片白杨林。轻风拂过,麦浪翻波,使你不由地感觉到了大海。啊!这广袤滚滚的海呀,这美丽神奇的海!海面上荡漾着绿色的波浪,飘动着丰收的希望。

   
家乡人在这里辛勤地耕耘,忙碌地生活,播下爱的甜、难的涩,镌刻着诚实庄重的人生。淳实的祖父跟犁耧相处一生,腰身竟也成了犁弯;慈善的祖母和祖父相依终身,不也犁出了满面垄沟么?兄弟姐妹们与白杨林一起成长,或许会生长出一片葱茏的日子来。

   
故乡啊,故乡!深情的呼唤连结思恋的乡情,编织着斑斓的梦,柔情的网。一首荡悠悠的牧歌,一曲颤溜溜的爬山调,确也道出了故乡人的喜悦!

作者简介:刘胜,曾用笔名文轩、文剑。67岁,卓资县梅力盖图(三义堂)人。长期从事广播电视新闻、行政、党务工作,曾是乌兰察布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写作协会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乡的榆钱树
魅力太行 · 河北邢台 ‖ 家乡的那些老榆树
榆钱
吃榆钱的记忆成为淡淡乡愁
【甘肃】邓明元《我爱家乡的老榆树》指导老师:孙千琳
故乡的榆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