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家的火山

第 2110 期

文|王成海

疫情大约应该过去了吧?不久,春暖花开的季节就又到了,如果今年的日子一切顺遂,估计一到草青木翠、花红柳绿之际,老家的火山就会迎来滚滚而至的游客。

这些年,老家的火山是出名了,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基于此,尽管这几年频繁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就这隔着间隙也还是有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许多游客,想饱览一下据说可以和日本富士山相媲美的察右后旗草原火山之面目。

据说,这几年,在老家的火山,平时的日子有游客,到了节假日更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也正是源于这些因素,家乡政府也在这些年,抓紧时间开发火山旅游资源,现在孤陋寡闻的我还曾经看到过修建好了的平坦如砥的沿火山行驶的观光专道和攀爬三号火山的崭新栈道。游客只需驾着车就可以次第把八座火山走马观花一遍。当然还有许多配套设施没有完善或正在筹备,不过这也不影响游客的食宿,因为火山距离察右后旗政府所在地白音察干镇才二十公里左右,任何时间前往火山,游览完毕,返头,顺着208国道,二十多分钟就可以抵达镇里解决食宿。

关于老家的火山,打小就听说过,但也只是片言只语,因为当地的人们从来就没感觉过这有什么神奇,于是也就觉得没必要过分地述说,当然也没有现在如此发达的网络传播工具,使其一夜成名。在当时人们的眼里不就是几个小山头吗?有什么奇离古怪?老家到处都是这样浑圆的小山头,我们爬的也不带要爬了,至于火山上那带着密密麻麻小气泡的石头,我们村里也经常见到。

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高中时期学了地理,老师提及了火山,大约是被老师的讲解吸引住了,有了好奇,还和一些同学去过一次现在的三号火山。那个去得艰难呀,简直不可言说。

四十余里的路程,除了那条当初还是沙石路的208国道外,就再没有路可走了,骑着自行车累死累活两个小时,临近火山群的时候,眼望着距离最近的那座火山,真是有点望洋兴叹之感,因为本来就疲惫不堪了,而距离山下还有五六里,却再没有路可走,只能步行在荒草中跋涉,到了山下,干脆荒山一个,隐隐约约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细小土路延伸于山上,那是当地人偶尔上山留下的痕迹。当然,火山也不是太高、太陡,对于十七八岁的我们而言,攒上十来分钟的力气后,爬上去还是比较容易的。费尽力气,气喘吁吁地终于登了上去,举目四顾,天高地远,凉风嗖嗖。站在火山的沿上,就像站在一口巨大无比却又规整的锅的锅沿上。大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力量巨大。这座火山现在被命名为乌兰哈达火山群之三号火山,在当年是最为出名的火山,也是我记忆中唯一爬过的火山。它周围多是比较平缓的草地和几个更小的土山,而只有它,从远处眺望,外表就像一口浑圆的大钟,稳稳地扣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之上,攀爬上去,站于边上,向下望去,又像一口巨碗,圆圆的一个大壳,底部的中间,隐隐约约好像还能看到当初岩浆喷发口的痕迹?也许是大雨过后,此处积聚过太多的雨水,淤泥沉积于此,向下俯瞰,黑乎乎的一圈,主观臆想为喷发口吧?因为咱毕竟从未下到过底部,不知道壳底中间究竟是什么?至于因何没有下去,其实也是不愿意劳累罢了。别看它看起来不深,但从顶部观察,下到底部的人是那样的渺小,看来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一上一下,不用说需要耗费巨大的体力。

说实话,如果这些火山及早被保护起来,尤其这个最有特点的三号火山,还是很美的。可惜的是过去人们没有这种意识。对当地人而言,火山区别于它山的价值之一,就是可以从这里带回家几块火山石,杀猪的时候,据说用火山石退猪毛是不错的选择。再后来有人发现用火山石垫房心特别好,除了可以吸潮气外,尤其能够防范老鼠在地上肆意地打洞,于是方圆几十里的人们盖房的时候都来这里拉它,就连四五十里外镇上的人家也是如此,于是,渐渐地这个火山的南侧就基本被刨空了,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残缺不齐、伤痕累累的样子。

这几年,蜷缩于老家养病,偶尔也会坐着朋友的车子于火山周边逛上一圈,尽管没有精力去登任何一座,但还是知道了这里的火山群居然东西总共排列了八座。除了三号火山之外,国道西侧的一座(不清楚那是几号)被破坏得更为严重,山体的四周和上下都被剥离了,连个山的模样几乎都快看不出来了,但正因为如此,这里聚集的游人更多,大概是源于这个样子更可以彻底地看到火山最实质的面目吧。那茫茫的火山石可以让你浮想联翩,不仅想到大自然的旷古、苍茫,恐怕更能让你感受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伟力和人类的渺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学生,那种多年来口口声声呼喊的“人定胜天”是多么的荒谬和无知……

大部分人应该知道,火山喷发的时候,在喷发口可以形成锥形火山的同时,那红滚的岩浆不但可以流动到四周广大的区域,还有那喷入高空的岩浆也可以溅落于周边的宽阔范围,它们尽管形不成火山,但层层叠叠地淤积、凝固起来。这样在火山周边方圆很大的范围内就都被岩浆覆盖了,最终构成了附近的地容地貌,这大概就是我们村里也能偶尔见到类似火山石的缘故吧。

其实包括火山在内,大自然在又经过了成千上万年的变化,所有岩浆石上面慢慢就又积聚上了一层泥土沙石,只不过由于地形地貌的高低不同,上面土层的薄厚也不一样,导致最终的植被也不完全相同。老家的火山也是如此,那些还没有遭到破坏的火山,刚看外表就是一个锥形的圆山,上面低矮的植被稀稀拉拉,似有似无,很难看到它内部的奥秘,而四周较远处布满岩浆的平缓之地,有的地方植被甚为茂密,有一簇一簇的山柴,有星星点点开满了紫色花儿的马莲,有一墩子一墩子的连针,有开着红色和粉色花儿的狼毒花,更有一大片一大片如茵的绿草。当然一些地方也裸露着涩涩疤疤、奇形怪状的火山岩,甚至它们当初流动的痕迹也清晰可辨……

在我看来,如果让我作为一个外地人来游览老家的火山。首先,一定选择一个风清气朗的好日子,就于下午时分,先于距离火山较远的平坦处选择一个绿草如茵之地“安营扎寨”,然后“埋锅造饭”,顺便准备夜晚露宿。收拾妥当,估计时间还早,就在宿营地附近吹吹草原上彪悍的凉风,远眺一下尖尖的火山,切切实实体会一番内蒙古大草原那“天苍苍,野茫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境界,看看一大簇一大簇的连针、山柴,感受一下其生命力的顽强,再细观几眼星星点点的狼毒花和马兰花等,蹲在火山岩上细盯着其当初流动的痕迹,不妨联想一下大自然的恢宏气势。晚上举头仰望几番只有在草原上才能看到的天际繁星和天宇的苍茫、辽阔。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既可以避开拥挤不堪的火山人流,更能抽出难得的闲暇,顺便领略只有草原才能拥有的独特风光。露宿一晚,第二天拂晓之时,趁着人少车稀之际,直奔火山,在其他人源源不断光顾火山之时,咱们就已经开始“挥一挥衣袖”,依依作别火山,前往他处……

人外出旅行,目的似乎是看景赏物,如果心里就怀着如此单一的目的,我相信多数人是高兴而来,失望而归,因为看景肯定比不上听景,听景在主观上加入了你的想象,而观景就是如此客观实在,想象中的景是灵动的,而现实中的景是生硬的,它们的美与不美,全在个人的感受和对风景的理解上。在我看来,外出旅游只要能够达到散心、怡情就足够了,如果再能搂柴打兔子,捎带领略一下外地的风土人情,顺便品味一下当地的美味小吃等就是不错的选择,来到草原火山,品尝一下这里的莜面、土豆等特产,吃一顿蒙餐,尝尝这里的羊肉,也就不虚此行了。

至于看景,其实无论走到哪里,也只不过是个噱头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客冒死领略火山岩浆之美
大自然的力量
大自然的力量有多可怕?看得我手心冒汗…
世界最活跃的10座火山
情侣被火山吞没,千年后被人找到,看到他们的样子时,科学家被吓到了
当海水和岩浆相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