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书亮 | 旧时农村看鼓匠

第 2120 期

文|张书亮   编辑|王成海

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高科技的兴盛,网络电视手机的出现,新的文化艺术的催生,不仅旧时的鼓匠没人看,就是过去的戏剧电影都没人稀罕了。

鼓匠没人看了,可鼓匠业务仍然兴旺,他们更能挣钱。原来的瞎鼓匠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睁眼的年轻的鼓匠们。他们的装备更先进,配备了机动车。并装了上好的鼓匠棚、音箱、电子琴等。方便快捷,不惧风雨冷冻,业务更兴旺。

现在娶媳妇儿再也不用鼓匠请,可打发死人都要请一班。白事一条龙服务,从阴阳到鼓匠、抬材、打墓带嚎丧,纸扎钱垛大高香,再到埋死人的杠子队等等。谁家死了人,只要跟阴阳先生或鼓匠说一句话,你要啥他有啥,一切服务项目全部跟上。不用你出一点力气,只需出钱,一切OK。这就是现代化的优势所在。

现在的鼓匠挣钱多还省事省力,也没有人看不起,地位也提高了。许多年轻的新鼓匠取代了瞎鼓匠。他们都能养家糊口了,而且日子过得还滋润着呢。一班鼓匠三四个人,到了主家,想吹什么吹什么,死了人吹《今天是个好日子》也没人管。有时坐夜把音响一开,一支唢呐全有了。因为原本就没一个人去看、去听,人家没事儿还忙着刷手机了,只要你隔一会吹一会儿就行,叫人知道有鼓匠就行。吃饭也和宾客一起坐,中午一样可以休息,想多会儿吹多会儿吹。不过现在大城市是不允许鼓匠吹打了,他们只活跃在乡村和小城镇。这也足够他们挣钱养家的。时代的变迁,看鼓匠已经成为过去的景象了。

要说人们看鼓匠、闹红火还是几十年以前。

其实我也只见过几回旧时的鼓匠,也没有认真看过。这里所说也多为听别人传说,本人经见得少。

早年乡间人们是“终岁不闻丝竹声",能看一回瞎鼓匠吹打,就好象城里人欣赏一个乐团在演奏,或是看了一场大戏。尽管鼓匠们一个个朝天扎地,圪挤着瞎眼,穿着半大烂羊皮袄,提留二拉的。那形象实在没有什么可观的,可一吹打起来还是挺受听的。也能使庄户人们心情舒畅,如闻仙乐。鼓匠棚前蹲的、坐的、站的,围了一大片。一个个还指指点点伸颈侧目,颇多评点,更多享受。

有的小后生为了接近这些鼓匠,还替主家义务照鼓。就是给鼓匠提个茶倒个水,生火弄炭。夜里给点个灯,笼个火,就为占个前台。

那时的鼓匠实在是有些功力。他们学鼓匠至少三年才能拿起唢呐。学的好了再捏上几年下眼儿,学得赖了也不知多会儿才能正式吹上两声。据说他们为了练功力,时常坐在山药窖里吹。为了练习手指的抗冻能力,到冬天人坐在家里,把手伸到窗眼外面吹。因为鼓匠的业务大多在冬天,吹唢呐是不能带手套的。最多穿个长袖的皮袄护着手。那时夜里报庙或有对台鼓,往往要吹多半夜,手不抗冻是不行的。学个鼓匠也不容易。有人开玩笑损人笨,说三年学会个打dandan,一来心灵二来该吃这碗饭。言外之意跟着学鼓匠大概打dandan这个简单营生也得打些日子吧。

基本功练好了,还得学曲调、学戏。旧时的鼓匠不能反复地吹上几支流行歌就算了。那时既要能吹各种小曲,各种套路曲牌,就是吹个二人台也得吹全本。每到下午和夜里就开戏了,这戏一开就是整本戏。通常的戏有《打金枝》《金水桥》《秦香莲》《教子》等等。那一班鼓匠肚里没三五个整本戏,你这鼓匠吃不开。

那时村里人听鼓匠,一般人也不怎么懂得。可有的村里有些上点年纪的也见过些世面的人,他能看出些门头脚道。你要吹得不对了,除了挨骂被指责,有灰人会砸了你的摊子。这样你不仅失了脸面,吃不上饭挣不了钱。甚至把你撵走,人家又换一班儿。这样你在这个地方从此就没了业务。

一班鼓匠的主吹手,也是这班鼓匠的掌班儿的。他必须把这手艺学通了,才能吃这碗饭。因此一说就是谁谁的鼓匠。比方说我们这个地方常听说的有天才的鼓匠,瞎金虎的鼓匠,羊换的鼓匠,什么没毛狼、吹破天呀,王栓栓等等。他大多以人命名,或外号命名。这些人大多是五六十年前的了,如今早已灰飞烟灭了。当然各地都有各地的班子,各有各的名将特色。二人台《探病》里有一句台词“喇嘛湾的鼓匠,毕克旗的号……”说得就是西路一个姓刘的名鼓匠。其实各地都有一些出名的鼓匠。

本地比较有名的是天才的故匠。天才是白镇前双井的人,好象也姓刘,双瞎子。他虽然是个瞎子,你要猛看好象是眯着眼,竟不象个瞎子。面皮白净,身材匀称,一表人才。人们常说,瞎了个眼窟子,多了个心窟子。天才这人却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从小学了鼓匠,各种器乐学得精通。可他当鼓匠从不使蛮力,他的班子凭得是吹奏清越,曲调婉转,功力深厚。

那年村里的六老汉死了,儿女们不少。三天下请来一班鼓匠,吹了一天一夜。村里人们看鼓匠把个院子挤得满满的,红火得不得了。

等打发时还是这班鼓匠。正吹得到了半前晌,后山下来一个人进了村,说是有一班鼓匠来了,在后山坡等得了,问要不要。主家人说有一班儿行了,再说也没钱呀。可来人说,只要你们能给口饭吃,不挣钱也行,就是为了跟这班儿鼓匠对个台,争个名。最后总管做主说,来了嘿,少给点钱,那就来哇。村里爱看鼓匠的也鼓动说,来了就来哇,两班对一台。主家也只好应下了。一会那六七个人就进了院,人们七手八脚地又帮着搭了个棚子。

哎呀,这一下院子东面一班儿,西边马圈一班儿。两班儿鼓匠也上了劲儿,各自施出看家本事,鼓足气要一争高下。西边的一曲吹完,放下号头,东边的马上接起来。看鼓匠的人群从西边又“轰”一下围到东面。我那时还小,就跟着人们乱跑,满院子尘土高扬。也不知是谁的鼓匠,到后来也闹不清,只听说后来这班儿是瞎金虎的。

到了后晌,外村的人听说两班鼓匠,也都来了,一时把个小山村红火起来了。六老汉挺大个院被挤得水泄不通。整个院子灵棚前的哭声,鼓匠棚子的唢呐声,人们的吵闹声……整个院子沸腾了。

后晌开了戏了。鼓匠们又换了一套家具。这次只有一把唢呐,其他有笙、晋胡、三弦、鼓板、大锣、小锣,大镲等等。家具一响,一下子显得文静了许多,如同戏园子唱戏一样,文武场家伙什也打得有板有眼。一阵鼓板“叭啦啦”开场,锣呀镲呀来了几声,此后丝弦起来了。一下把院子里的人们镇住了,一个凝声屏气地似乎是个懂戏的,静静地伸出耳朵。当然咱这地方大多是口里人,都爱看个山西梆子。或多或少也看过,一听这味道便觉得过瘾。那位主吹的班头,备着两把唢呐,一个口哨子,同时吹出男角女角的声音来。

这时人们又觉得这伙瞎鼓匠还真有点本事。你看那个吹唢呐的,一会吹男的声音,一会放下唢呐,嘴里含个片片又是女人唱了。还有一个小管子,又吹出更粗的黑脸声来。那个打鼓板的一个人管好几件家具,拉晋胡的老汉象睡着了,手却拉得很合拍。打小锣的孩子还管着打镲哩。

这也就是后山地区的鼓匠。再往南到集宁、丰镇的鼓匠那阵势更大,吹打的也实在好。我曾经见过集宁地区的鼓匠,那确实不错。

现在的鼓匠没人看,他也不去下那功夫,也做不到过去的精细。

要说热闹还是报庙对台,那场面红火……

作者介绍:张书亮,网名山里闲人,男,内蒙古察右后旗人,大半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现已退休。张老师一贯多才多艺,尤其钟爱书法、文学等,但退休前因为工作太忙之故,无法施展,退休后一边帮老伴料理家务,一边助儿子照看小孙子,一边重拾旧日爱好,夜以继日地舞文弄墨,生活充实得就像秋日的硕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秒懂戏曲 | 越胡密码,越剧音乐为什么这么好听?
【刘家古村】刘家十响班
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试题
刘娟:保定民间的“吵子会”,他们坚守了38年
【粤剧小百科】(46)伴奏、棚面、五架头、锣鼓柜、八音班
张振唢呐欣赏:《一枝花》——临清鼓吹乐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