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成海/母亲是个文化人

母亲是个文化人

文/王成海

父母近照

正月初六,乌兰察布地区天空明朗,一幅风和日丽的情景。早饭过后,阳光透过窗户洒满半炕,年近八十的母亲把饭场收拾干净后,颤巍巍地从墙角掏出一个颜色发黄的小学生练习簿和一支油笔,凑到我的面前说,这是她读《圣经》和看电视攒下的生僻字,认不得想问问我。我打开本子,母亲秀美的字迹就跃入我的眼帘,只见本子里密密麻麻的字写了好几页,母亲说她曾经问过讲经的人和村里读书的孩子们,大都认不得。我一页页翻看,还别说有几个我也是第一次遇到,例如“庹”这个字,母亲说这是她看电视看到的,说中央有个领导人就姓这个字,她认不得就记了下来。我端着本子把那些字一一读给母亲,起先母亲还用笔以其它的同音字代替给其中的几个字做了注释,后来看我脸上又有了痛苦的神色,读得较快了,她一下子记不下来,就很尴尬地说:“这么多,这一下两下也学不会,还是慢慢学吧!”说着就收起了本子,喊父亲给我揪个枕头,让我快点躺下蜷缩一会儿……


我一动不动地躺下,蜷缩了一会儿,待感觉疼痛少可,就很好奇地有一句没一句地问起母亲小时候的事情,母亲一边忙着家务一边也就和我谈起了她曾经的读书时光。

年近八十的老母亲写的字

母亲1941年出生,今年78虚岁,老家是土牧尔台镇八号地乡金坝地大队后坊村。1952年解放第三年的时候,大队开始有了初小(初级小学),校舍就建在大队所在地金坝地村,距离母亲她们村后坊子仅仅二里地,翻过一道山梁就可以到达。那年作为姥姥姥爷家最小的孩子,母亲十二虚岁,和村里的几个年龄相仿的男孩女孩用一块旧布包着两个麻纸做成的本子走进了学校。

初小本来是四年制,母亲两年就读完了。母亲对我说,一来由于她当时入学时年龄就较大了,懂得多;二来那个时候的课本内容太简单,学起来特别容易。只要学习好,学校允许跳级,所以母亲二年就读了别人四年的课程。最开始入学的时候,学校只开设两门课程,就是语文和数学,但也只有老师有书,学生们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抄在自己的本子上,跟着老师一块学习。黑板是用木板染了墨做成的。那时一年级语文课本的内容纯粹是为了让孩子们识字,和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不像我们后来念书的时候,内容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政治色彩,开头第一页就是“毛主席万岁”,第二页就是“中国共产党万岁”。那时一年级语文课本每课也就三五个字,第一课就是“一人,一个人”,第二课就是“二手,左右手”。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学生们也基本有了课本,课本内容图文并茂,既有文字表达也有辅助图画,难度也有所增加,母亲到现在还能把一些内容原原本本地背下来,例如有一课是这样的:爸爸去砍柴,我也去砍柴,准备一冬一春用。那时母亲她们也像我们小时候一样,见到课本里的图画,非常好奇,也经常把里面的人物画面染得花花绿绿。

年近八十的老母亲写的字

母亲在金坝地用了二年时间读完初小,1954年秋天到乡所在地八号地参加升高小的考试,很轻易地通过,之后又在八号地读了两年高小,算是完整地读完了小学。母亲读高小期间,学校离家远了,同一个村子读书的孩子也几乎没有了,就剩母亲一人,所以母亲经常一个人独自去学校,星期天再独自回到家里。那时,姥爷他们所在的地方本来就很偏僻荒凉,村子周围也经常有狼在出没,为此比母亲大十七八岁,已经帮助姥爷执掌家庭事务的大舅很不放心母亲的安全,多次有让母亲放弃学业的念头,但在母亲的坚持下大舅一直没忍心阻断他最小妹妹的读书生涯。

1956年的秋天,读完小学的母亲就要参加中考了。考试地点在四子王旗,据说考住之后就在那里读二年中学。四子王旗距离姥爷家很远,大舅大概一来考虑母亲的安全问题,二来家里面也不富裕,三来在大舅的思想深处一直认为女孩子读书无用,就没有让母亲去参加中考,教母亲的老师先后到大舅家好几次去游说,说母亲中考绝对可以轻松过关,考上后只读二年就毕业,毕业之后就可以参加工作去当老师,但都被大舅婉言谢绝了。母亲的读书生涯就此划上了句号。

后来在四子王旗参加了中考的学生,读中学的地点改在了土牧尔台,大舅听说后很是后悔,曾经和外人说过,早知道中学离家这么近,那如让我四妹妹也去参加中考呢!那可是个读书的好材地。据母亲说,曾经有几个和她一同读书的学生,学习根本没有母亲好,但人家坚持下来了,有的中学二年一毕业就被推荐上了大学,有的念了二年中学就参加了工作,现在都是退休老干部,一个月挣好几千工资,而她一辈子受苦遭罪,一辈子受贫穷……

年近八十的老母亲写的字

从母亲的话语中,我隐隐约约感觉到直到现在她老人家在关于读书方面心里面还有一道没有过去的坎儿,还心存不甘,这也是母亲后来砸锅卖铁也坚决让我把书读下去,不去打羊伴子的原因之一,因为在我身上寄托了母亲太多太多的希望,她要把她未完成的读书生涯在我的身上延续下去。

母亲十六虚岁辍学回家,其实在母亲读高小的时候,就正赶上农村的“土改”运动,那个时候农村的读书人太少了,即使有点小学知识的人也被视为文化人,所以每在母亲放假的时候,就在村里帮助土改工作组做些填表等的工作。母亲十七虚岁的时候,家里遭了年馑,没吃的,大舅很是发愁。有村里人和大舅说,那么大的妹妹了,还放在家里吃闲饭?不快寻个人家嫁出去?后来姥爷和大舅经过多方打听,把母亲许配给了父亲。我们村距离姥爷家近二百里,父亲的家庭属于地主,爷爷也已经不在,家里的东西早已经被瓜分干净,家境变得一贫如洗,当时父亲刚二十出头,比父亲大近二十岁的大爷早成家自立,父亲和奶奶相依为命,苟延残喘度日,至于成家立业几乎想都不敢想,可姥爷和大舅偏偏就不信这个邪,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凭借勤俭持家的好家风,父亲的生活迟早有一天会东山再起的,可谁知姥爷和大舅的想法太不“与时俱进”了,从此母亲就跟着成份不好的父亲过上了几十年受贫穷,抬不起头来的日子,这样的生活一直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松动,我家的生活才略有起色,一直到我们兄弟姊妹们都成家,父母年老有了一点国家的低保之后,生活才真正有了一定的保障。

在我的心里,打小就一直觉得母亲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文化人。记得那时母亲的手很巧,每年春节将近的时候,别人家的女人都是满大街地借窗花样,回家照着剪窗花,就那也有人经常剪得怪模怪样。母亲却全然不是这样,只待年根子的时候马上就要贴窗花了,她才腾出手来,在红纸上描上几笔就剪出了花花草草、鸡鸟鱼兔等样式的窗花,为了喜庆有时还会写个大红双喜字,剪出来贴在纸窗户下方的那块大玻璃上。剥替下来的花样纷纷被街坊邻居拿走照着去剪。我们兄弟姊妹上学之后,拿到的新书新本,母亲总是寻些旧的牛皮纸给我们包了皮子,工工整整写上我们的名字。父母在大集体时候干的活儿,以至于后来包产到户后,父亲和一些村民合伙上山挖石头或干其它的体力活儿,母亲都要找一点废纸,用针线缝成个本子,不但把自己而且把所有人每天的工分都有条有理地记下来,一直到结算的时候用来对账。

年近八十的老母亲写的字

多年来我们读书用过的旧书本,母亲有一点闲暇就会翻着看,至于小时候家里偶尔有一本小人书,母亲总会抽时间从头看到尾,还要给我们讲述里面的内容情节。过去有一段时间村里的人热衷于在收音机里听说书,由于一来我们家里没有收音机,二来母亲也忙于家务不可能外出去听,我晚上从队房听完回来就讲给母亲,母亲总夸奖我讲得有板有眼。后来我们家也曾经花了十三元钱买过一台砖头般大小的收音机,每天中午干活儿回来的母亲总会一边做饭一边听评书,晚上做针线的时候也不误,这个收音机母亲一直用到我成家的好多年之后,直到家里拥有了一台小黑白电视机才罢休。再后来上了年纪已经干不动体力活儿的父母也拥有了彩电,晚上看新闻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几乎成了母亲每天必修的功课。

当然了,现在年近八十的老母亲除了在电视上识字外,还在四五年前信了主入了教,有点时间就会捧着《圣经》研读,本来母亲原来是没有入教打算的,可在进入老年之际,生活的一些无奈迫使她需要寻求一方净土来平复心灵的创伤,我知道母亲心里有好多苦处。前两年我突患大病,生命危于旦夕,年迈的母亲手足无措,一点更好的办法也没有,只能对她信奉的基督耶稣更加虔诚,每星期必参加聚会,日日为我祷告求福,祈求基督耶稣时时刻刻护佑我伴随我,降平安于我,让我快点恢复健康。

你喜欢文章链接阅读

诵读版●父亲的那双手

乡村的味道●烙油饼炒鸡蛋

【老事旧人】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下饭馆

张书亮●元上都行

散文●年底

老父亲和他的小动物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转载]推算怀孕男女的方法
济南市园林绿化政务网
记忆与印象 史铁生
阿巳《一张不老的老照片》
慈母三周年祭 || 作者 牛克仁
王士敏|​“大家”里走出的小脚女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