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十年代第一次在呼市吃烧麦

六十年代第一次在呼市吃烧麦

文/刘新民

第一次吃烧麦是在五十多年前,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就像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

那是一九六六年五月下旬,我参加工作一个多月,第一次开了工资后的事。我是六六年四月十三日参加铁路工作的,当时的单位是“呼铁局基建处第一工程段第二工程队”。在旗下营工地工作到四月末,过了五一节后调到呼和浩特新建的西货场工地。五月十八日第一次开资,开的是四月份工作了十八天的工资,大概是三十八元多点。当时我的工资是按日计算,每天一元七角一分,离开呼市在外线施工时每天有四角五分的施工津贴。因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开工资,拿到自己赚的钱,除了自己的生活费用外,剩余的钱还可以补贴父母家用,替父母减轻生活重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开资后到月末就要休息了,当时是每月上半月休两天,下半月休两天。在休息的前两天我们几个第一次到呼市的青年人就合计着怎样过这个难得的休息天,经大家谈论,最后确定到当时呼市比较繁华的旧城。早上在工地不吃早饭,赶到旧城的大南街吃当地的著名小吃——烧麦。上世纪的一九六六年刚刚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不发达,食品匮乏,吃一顿烧麦那可是高消费了。

当年的呼市西货场处在市郊的位置,正在建设中,还没有开通使用,我们是住在铁路货物站台上面的大仓库里,里面也没有电灯照明,白天干活,晚上娱乐活动就只是点上蜡烛,打打扑克。西货场离大南街大约六七公里。早晨我们起床后(也不是什么床,是铺板连起来的大通铺),洗漱完毕,都穿上各自洗好的干净的衣服开始出发进城。我们一行六人,两个岁数大一点的四十多岁,一个叫张伟,一个叫魏国卿;四个年纪轻的 ,当时都不到二十岁,我是最小的一个,当时还不满十七岁,其他三人是张根柱,底永顺,智丕山。张伟是唯一来过呼市的,他知道旧城大南街的路径方向,在他的引领下我们从西货场出发,向东南方向徒步而行。经过回民坟(现在是回民果园)西墙外的小路,直插旧城大南街。当时的回民坟西围墙是用树枝立起来埋在土里当围墙的。西围墙的西边(就是现在呼市十六中所在的位置)是一片菜地,菜地里的自流井日夜不停地流着,浇灌得蔬菜郁郁葱葱葱。我第一次见到直径三百毫米的钢管从地下升出地面一米左右高,不借助任何抽水设备,地下水日夜不停地从钢管顶部冒出来,水向四面流开,形状像一个硕大的蘑菇,感觉很是惊奇,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地理现象,在特殊的地形条件下才能形成自流井。随着社会的发展,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自流井也逐步消失了。

一路上我们互相诉说着参加工作一个月以来的感受及对在路上看到景物的议论,心情愉悦地感受着休息的轻松及第一次逛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新鲜感。

九边第一泉牌匾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步行,选定了当年坐落在大南街路西,大召寺东边的一家烧麦馆,烧麦馆西南不远处就是传说是乾隆皇帝的御马抛开的九边第一泉——御泉井(后改为玉泉井)。虽然是传说,但我相信在三百多年前呼市地区水草丰茂,地下水位高,(上面提到一九六六年呼市还有自流井,何况是三百多年前,地下水位更高了。)马蹄拋一个小坑就有水的可能是会有的。五十多年前的玉泉井也是有水的,井深4米左右,井底是石头硬底,井水深二十厘米左右。居民打水用的是一个尖底的吊水桶,用井绳把吊水桶放到井底,吊水桶就横着倒下,往上一提,吊水桶里盛有半桶水,反复提上几次把两只水桶打满后才担着回家,玉泉井负担着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当时有一说法是“玉泉井的水喝死也不肚疼”,可见玉泉井水之清澈甘甜了,当年玉泉井周边的烧麦馆沏砖茶用得都是玉泉井的井水。现在的玉泉井只是大召广场的一个文物了,有其井名无其水实。

现在的玉泉井

走进烧麦馆坐定后,服务员上来热情招呼我们,上茶水,上碟筷,问我们几个人,要多少烧麦等。我是没有吃过烧麦的,也没有见过烧麦的样子,他们几个也没有吃过。因早上起来走了六七公里路,也感觉饿了,我们商量了一下,每人要上半斤。因为我们的工作是修建铁路的线路工,是重体力劳动者,每月国家规定的粮食定量是五十斤,在当时副食不充足的情况下每顿饭吃半斤粮食,才能够维持劳动所消耗的能量,所以认为每人吃半斤烧麦是理所当然的事。服务员听后有点惊讶,大概估计我们是第一次吃烧麦,向我们解释说,可能你们吃不了那么多,一般人早晨吃二两就够了,我们商量一番后,确定四个年轻人要四两,他们俩个年长的要了三两,服务员很负责任地说还是有点多,但这回我们没有改变,坚持要了四个四两的,两个三两的。一会儿,烧麦端上来了,当时用的是盘子端上来的,不像现在用小笼屉,一笼一笼地往上端。我们几个一看,四两烧麦这么多呀,满满一大盘子。一问才知道烧麦每两给八个,四两就是三十二个,烧麦也比饺子大,就像个小包子似得,而且皮薄,馅多,每个烧麦顶上还做得像刚开得梨花一样,漂亮极了。心里感觉是要多了,既然已经要了,就吃吧。刚开始吃,感觉味道美极了,羊肉的鲜嫩味,郁浓的葱姜味加上调料的香味,醋的酸香加上红红的辣椒对味蕾的刺激,烧麦嚼在嘴里真有点不舍得咽下。可是吃到二十个以后就感觉饱了,吃起来也有点腻了,速度就慢下来了,也不是吃得津津有味了,感觉有点吃不下去了。但当时的粮食是多么地宝贵,尤其是吃烧麦,那算是高消费了,丢下不吃那心疼死了。那时的烧麦是一两八角 钱,而一碗二两的素面才八分钱,肉面是一角二分钱。息了一会儿,才把最后几个强忍着腻味咽下去的。这一次吃烧麦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从开始的吃得香的体会到最后的吃得腻的感觉,至今还记忆犹新。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经济不发达,工资不高,物质生活匮乏,吃一次烧麦那是破天荒的事。从那次吃完烧麦后的很多年里是没有再吃过的。近几年,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现在吃烧麦已成了家常便饭。吃烧麦的次数多了,但心中的记忆却模糊不清了,唯有第一次吃烧麦的场景还清晰的留在心中,永生难忘。

2018年6月

1.乌盟方言版《出师表》

2.父亲,那座山……

3.怀念儿时的看戏

4.苦菜花开
5.那些年,我们吃饭的趣事(一)

6.那些年,我们吃饭的趣事(二)
7.我的十年大学梦
8.三十年前我所经历的高考
9.记忆中的察右后旗一中殷煌文老师

【作者】刘新民, 19498月出生 ,祖籍山西忻州,中铁六局退休职工,爱好读书,兴趣广泛,现住呼和浩特市。

【说明】本平台“老事旧人”本是鄙人生病期间为打发难熬的时光而开设的一个个人文学原创平台,现在向广大的文友开放,如果喜欢文学创作的朋友有符合本平台风格的文章想发表,可以加本人微信,顺便提供作者介绍和一张个人照片,通过微信直接发来。本平台第一篇文章均为原创,欢迎大家分享转发,但任何其它媒体或自媒体在未经授权情况下不得私自转载,如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授权,且一定注明作者姓名,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老事旧人”。

阅读本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请用你的手指轻轻点击酬劳,一定赏脸啊!            2.“老事旧人平台欢迎你的关注和分享,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烧卖轶事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5-03-08 17:27:45: 美食 烧麦 烧卖 砖茶 馅儿 分类: 往事钩沉 烧卖轶事 烧卖轶事 烧卖轶事 烧卖轶事 据说,呼和浩
七大召,八小召,还有七十二个免名召 呼和浩特之大召
油煎烧麦,呼市卖30元一两,在家自己做,酥脆鲜香,好吃不上火
承压水
华夏泉文化
【曹建成先生】《时代佳作 专辑》【精品名家文学】隆重推荐 202211150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