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永远忘不了的油坊村、大东山……【一】
 

 文/牧马人  图文编辑/王成海

“坚日哎——坚日哎——”,正在和同村同龄的小朋友们玩的高兴时,在村的大南头听到村东头召唤我的声音,第一二声基本假装没听到,该干嘛干嘛,那个声音略显沙哑的是我的爷爷,声音粗狂洪亮的是我大(爸爸),声音略尖响彻全村的是我妈。

爷爷一生坎坷,干过长工,快快乐乐当了一辈子的农民,我大锡林浩特骑兵退伍回家继续当农民,但他比我爷爷好一点,算是半辈子的农民吧,08年进城后一直过着潇洒安逸的生活,至于我妈在村里算是个高级知识分子,高中毕业在村里教书,多少年的社办老师最终熬到转正,也算修成正果,我还有个姐姐,小名微微,比我大三岁,我在大南头玩的时候她一般也和我在一起,至今为止她都说我是她的小跟班儿,我的小名叫坚坚,小时候头大,外号大头板儿。

我们村叫油坊村,原来属于察右后旗吉棍特拉乡,后来撤乡并镇又划归了当郎忽洞苏木,小村四周环山,东边的叫大东山,是我们村的珠穆朗玛峰,大东山下有个小山包叫小山山,小山山上有座土地庙。小山山上掏雀儿窝、摇签求雨,大东山上爬悬崖、睡石炕,那是乡村夏季每个周末或暑期多数小朋友的活动项目;南边的叫南坡,西边的叫西坡,南北一条沟,沟里一条路,南通任家村,北通桂卜村,翻过山的那一边又是一条沟,沟里面又是几个村,那时候说起白音察干正儿八经感觉就像是首都北京那么遥远,起码我在上初中前连土牧尔台都没去过几回,这就是我从小长大的那个村——油坊村。


小村不大,在山坳里东西南北零零散散地散落着几十上百户人家,很多都是从山西那边走西口逃难过来的,有一些沾亲带故,有一些是你的侄女嫁给他的外甥,反正我记得年龄比我大略大点的都是我大爷,小一点的都是我叟叟(叔叔),一堆大爷、一堆叟叟,还有这个爷爷那个奶奶的和正儿八经的七大姑八大爷。

我家住在村边,既不东也不西,左边是发山水冲出的一条小沟,右边是一个辘轳井,后面是我三叟家,前面是个养老院,家家户户一个大院,你要是想种菜什么的,随便往那边扩一点就可以了,北方农村的院落里大多都有菜园、山药窖、旱厕、炭房、草圐圙、羊圈、猪圈、牛圈等,还有拴马拴驴的木桩等,这些都构成了农村人家的标配。
全村的房屋都是用泥土配秸秆拓出来的土坯盖成的土房,富有与贫穷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无非就是你家多养几只羊,多了几头牛,牲畜的多少是界定这家人是不是有钱的唯一标准,那时候说谁有钱就叫他“老财”,当然也有吃不上饭的,那绝对是好吃懒做的,村民都很朴实,感觉都像是一家人,村里面也没什么大事,春种、夏锄、秋收、冬天喝酒打麻将,再就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了,基本能来的都会来帮忙,一起热热闹闹地就把那个事办了。

记忆中村里面有一些“高参”,谁家有事也都要去咨询一下,出出主意,或是大家一起商量一下,一家人的事就是全村人的事。

时头罢节的谁家杀个羊给隔壁邻居送点肉啦,过年杀猪的时候影响最深,主人家把槽头肉配土豆炖一大铁锅,有在炕上坐着吃的,有在地上站着吃的,一人一大碗,最后能把锅里面的油都喝完,炕沿下红泥压实的地上散落着几十个喝光了的白酒瓶,最辛苦的就是女主人,从早到晚都守在灶火旁边添柴加粪,男人们一个个喝得红光满面,吹着天南海北的牛,尤其是那些进过城的更是牛逼翻天了,很晚了,天落雪了,一个小煤油灯点上,昏黄的灯光照着一个个歪七扭八的身影消失在夜幕中,狗叫了几声,整个村庄彻底归于宁静,只有落雪的声音……


北方干旱,靠天吃饭,除了养牧,保证一家人一年的口粮种地是必须的,还得纳公粮,交农业税。一年只种一季,品种很多,主粮小麦、土豆,其他的菜籽儿、谷子、黍子、豌豆、黄豆、大豆、莜麦、胡麻、蓝蛋等,我记得我家种的最多的就是小麦、莜麦、土豆、菜籽儿,穿插一点豆类作物。

天气转暖,土地消融,喝了一冬天大酒、打了一冬天麻将(也有编棍儿的),家里的男人们开始修整农具,牛车的轱辘抹点黄油,换个拉礅的木轴,拾掇一下耧的部件,东西南北的坡地上慢慢地已经有耕牛在劳作了,拉牛的、摇耧的、打拉礅的。

新的一年就从种地开始了,初期天气还凉,人们全部都穿着大棉袄,厚鞋子,地里的劳作一般一搞就是一天,小草在一两场春雨后渐渐地冒出了一个小头,远看还是一片荒芜,低下头仔细瞅已经看到了蓬勃的生机,遍野的牛马一片 ,牛车错车时,赶车的相互喊着小名,问询着你家今年种的啥,他家种的啥,交流着上一年的经验,有说能行的有说不顶的,擦身而过又各忙各的去了……


祈盼着下雨、祈盼着雨后的大太阳、祈盼着气温的快速回暖,小山山的土地庙不知道去祭拜了多少次……

幼苗逐渐长大,一垄一垄绿油油的,杂草散乱,有的都把幼苗覆盖了,全家老小赶上牛车,拉上锄头拉开本年度的锄草季,抗大锄的一般都是男主人,老人、妇女、小孩拿着个小锄,跪在垄沟里一点点地往前锄,苗间锄不到的要用手拔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太阳下望着那个遥远的垄头,满脸的无奈,站起来直直腰,提起大卡日灌上两口凉水,蹲下或跪下继续往前,天边飘来一朵白云,正好遮住太阳,一片阴凉是老天爷给予最大的恩赐,此时多出点力,快速冲刺……

秋高气爽,风吹麦浪滚滚,摘几个嫩一点的麦穗掰开了甜丝丝的,好香,躺在麦田里望着蓝天白云,那种感觉至今我都觉得无法用文字形容。

天气渐渐转凉,麦穗儿都压弯了头,金黄色的,辛苦一年的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开镰的时候到了,依然是全家出动,弯下腰右手持镰,左手虎口向外一把抓住麦秆,一挥镰刀“嚓、嚓……”割、捆、码,三五个小麦捆整齐码立在一起,一排又一排,干累了,生把火,考几个麦穗垫垫肚子,一天又一天,天边的月亮圆了缺、缺了又圆。

庄稼在野外自然晾干后,每家每户都赶着马车把地里面的“个子”拉回家,装车是个技术活,会装的可以装很高,不会装的装不高在半路还会垮下去,这里面除了很多故事,也流传了很多笑话。

拉回家的个子在自家院子或是场面上穗朝里根朝外规规整整地堆成一个丘型,防止下雨打湿了麦穗,这就是农民的经验和智慧。谁家的麦垛大谁家的麦垛多就代表这家人今年的小麦是丰收了,收成差的人远远的望着那些大麦垛叹一口气说一句:看nia……

中秋前后选几个可能不会下雨的天,拆了麦垛,解了麦捆,一圈一圈的在场面上把麦秆铺开,找了力壮的马套上“碌碡”(石头凿出来的大碾子)一圈一圈地将麦粒碾出来,收场、扬场、装袋入库……

一年的忙碌在粮食入库的时候,土豆进窖也算基本结束了,休息个几天打点粉(自己加工土豆粉),准备点过冬的炭,储备点冬季喂牲口的草料……

到了冬天又开始喝酒、打麻将,这仿佛是个轮回,一年又一年,但每个人的脸上永远都挂着灿烂的笑容,那么朴实、那么纯真。
(未完待续)

好书任你选,只需点开链接即可购买,书到付款:

1.杨振宁读了非常痛心,柳传志读了欲哭无泪: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2.绝版重现丨影响一代人的《三国演义》连环画50册,又出山了!
3.一套绝版连环画50册,重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伟大时代
4.重视国学,先让您的孩子从祖国的历史读起,《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到手,中华历史一览无余!
 
5.
英雄情结的培养,从看《岳飞传》与《杨家将》连环画抓起!
6.限量再版丨连环画之世界瑰宝,30册《水浒传》连环画重出江湖
7.5000年传统经典,3000个国学知识,看完这本书的孩子都不用父母操心
8.好书推荐||《红楼梦》连环画让你的孩子轻松读懂古典名著
9.想了解中国近代100年,两盒烟钱价钱的这套书让你大开眼界,货到付款!


01.神奇的灵异故事,没胆量别进来!

02.老家秋天的傍晚

03.母亲的电话

04.小小说 || 权威

05.暖冬
06.波云诡谲官场路
07.一个农村孩子的升官历程
08.一个偏远的山村,水库连连惊现怪事......
09.娶个好媳妇原来有这么多套路?真是服了
10.平民屌丝的升迁之路


【作者】赵瑞坤,网名牧马人,内蒙古察右后旗吉棍塔拉人,85年生,从事水电站的建设管理工作,文学爱好者。

【声明】本平台“老事旧人”本是鄙人生病期间为打发难熬的时光而开设的一个个人文学原创平台,现在向广大的文友开放,如果喜欢文学创作的朋友有符合本平台风格的文章想发表,可以加本人微信,顺便提供作者介绍和一张个人照片,通过微信直接发来。本平台第一篇文章均为原创,欢迎大家分享转发,但任何其它媒体或自媒体在未经授权情况下不得私自转载,如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授权,且一定注明作者姓名,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老事旧人”。

用你的手指轻轻钱的酬劳,谢谢!

“老事旧人”欢迎你的关注和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生的蜕变
商姓村落(136):江西省南丰县紫霄镇油坊二村
刘小华||忆儿时收麦子
“广荣泉记”油坊油梁(王铭摄)
麦穗故事
云南大旱牛车排队取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