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老家米家村:【三】村里曾经的文化娱乐活动让人一生难忘

〓 第  958  期  

文/冯国庭  校对  编辑/王成海

本平台“老事旧人”为原创文学平台,所发作品均为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媒体在不经过本平台同意的情况下转载和盗用本平台文章,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不到20周岁的我,就离开了家乡米家村,到现在已有50余年。人常说:时间隔的长,容易淡忘,但我不仅没有谈忘这个小村庄,反而越来越特别怀念她,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而且我越来越怀念米家村的文化娱乐生活,那些年让我天天在欢乐中生活,快乐中度过。那一幕幕情景经常在脑海中回放。

不免有人会问:在五六十年代,一个处于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人们除了年复一年地在田地里劳作,还能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

其实你不知道,米家村人不仅仅是辛勤耕作的庄户人,而且是特别爱好唱歌唱戏。自我记事起,米家村人就有唱戏的习惯,一旦到了农闲时间,便搭起舞台,敲锣打鼓、吹拉弹奏,唱起了人人爱听爱看的二人台。

记的小时候,我的一位表舅叫翁甫栓,一米八五的大高个,腰板笔直,长一付国字脸,他有一把四胡乐器,在田间地头或天阴下雨不能出工的时候就拿起四胡,演奏二人台、爬山调等曲子,拉的好听,人们也爱听。表舅还有个称呼叫“团长”,是米家村剧团“团长”,这个“团长”职务并不是上头任命,更不是选举产生,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对他形成的称呼,主要是因为他特别爱好戏剧,并自愿充当村民演戏的组织者,把村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排练演唱二人台,什么《挂红灯》,《五哥放羊》,《打金钱》,《走西口》等等,好多剧目都会唱,还自编扫盲小剧《货郎子》等小戏剧。

其实表舅组织村里人演戏也不容易,经常要做一些人的思想动员说服工作,尤其还要与封建保守思想作斗争。比如村里有个姑娘叫邢玉香,个子不大,生的小巧机灵,唱的特别好听,人们称百灵鸟,演二人台走碎步走的又碎又快又稳,又被人称为水上漂,在全乡范围内,人们都喜欢看她演戏。但不该是她母亲极力反对,主要是因为对戏里有“哥哥呀”“妹妹呀”的台词她母亲看不顺眼听不惯,所以极力反对她演唱。为此,表舅成了她们家的常客,坐在炕上一坐一晚上,想尽一切办法,费尽很多口舌做她母亲的工作,你不同意我就一直和你讲,直到你同意为止。所以说,表舅因对文化娱乐的挚爱,当这个义务团长确实不易,但他从不灰心,更不放弃。这个组织人很主要,没有这样一个人,剧团是搞不起来的。当然村里头的生产队长也很重要,因为演戏先排练,排练需场所,历届生产队长便专门把队房子(生产队会议室)提供出来做排戏使用,这己是不成文的规矩。村里人们对青年人唱戏更是大力支持,大家一齐动手出力,在生产队队部大院内搭建了舞台,一到农闲时间,隔三差五就演戏。演戏前在舞台上先敲锣打鼓,吹拉弹奏,人们听到锣鼓乐器声,便抓紧时间吃完晩饭,急急忙忙拿个小板凳,去抢看戏的好位置。曾经村里流传个笑料段子:说某某小媳听得锣鼓响,抱着孩子把看戏位子抢,为啥孩子哭不停,原来脑袋不朝上。当然这是人们编的笑话儿段子,但足以说明米家村人对文艺戏剧喜欢、爱好的执著。

演员们对戏剧表演都十分下功夫,尤其每演出一台新戏,各个角色都得先背台词,有一些不识字的演员,背台词困难很大,需要别人三遍五遍地给他(她)念,直到记住为止。

排练戏也有导演,但导演不用请,上了年纪的老唱手们自告奋勇,给年轻演员们做指导,甚至亲自做示范、教动作。     

村里这个剧团的乐器也很齐全,笛子、四胡、二胡、鼓板、木梆、锣、鼓、镲,样样齐全。表舅还很注重培养乐器人才,为的是在乐队方面后继有人,硬是把他唱歌都走调的侄儿子、我的大表哥翁永福教会了拉四胡,很快就登台演奏,并在后来成了乐队的主力。

米家村的这种文化娱乐演出活动,从来不卖票,不收费,完全免费,演唱者从来不懂的要报酬,叫共产主义吧,是不是有点不对口?叫共欢共乐主义完全合适。

 在六十年代初我表舅移居四子王旗,这个剧团失去了组织人,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一下冷清了,但爱好文艺的米家村人不甘心寂寞,戏剧爱好者丁忠厚又自愿担起了“团长”职务,文艺演唱活动仍在继续,直到六十年代后期,丁忠厚把这个职务又交给了马建华,同时新的一代演唱爱好者又加入到剧团里,这个期间不仅继续演唱传统二人台,还排练现代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和二人台小戏《一把镰刀》,《会计姑娘》等新剧目,生产队还资助买乐器服装,文艺演出的档次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文化娱乐生活的氛围更加浓厚,并经常接受邀请去邻村演出,仍然是无赏免费,最多是把演员们分别安排到各户社员家,吃一顿炖鸡蛋汤子调莜面,再放点儿辣角面面、滴个油花花,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上等饭。

有人可能会问“你是不是也唱过?”是的,生长在这样一个有文化娱乐氛围的米家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唱过,尤其年轻人没有不参与的,即便没有唱歌天赋的人都要参与剧务工作,我当然也不例外,演唱《智取威虎山》让我扮演戏中的主角杨子荣,我们这个剧组的各个角色都扮演的很成功,还受邀去邻村演唱。当然和人家正规演唱团体水平无法对比,但自己和村里人觉的好就很满足和自豪了。

后来于1968年我当兵走了,自从当了兵我就再没唱过戏,最多和战友们来个大合唱。但我家米家村的文艺演唱娱乐活动一直没有中断,一代一代地往下传,直到产生了农民工以后,村里的年轻人都进了城,这个剧团就自然解散了。但米家村的游子们经常还是要约定回村或选择在某一地方组织聚会,既是聚会,更是演唱会,歌声笑声此起彼伏,仍然是自娱自乐,热闹非凡,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情景。

米家村人不仅爱好文艺演唱,凡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都特别爱好和擅长。在六十年代,生产队又出资在队部大院建了篮球场,年轻人们经常自行组织篮球比赛,球场内两组青年队员活蹦乱跳,你争我抢,场外的中老年观众呐喊助威,真好象是搞比赛争名次。

米家村历年的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米家村人称元宵节叫闹玩艺儿,从正月初五开始彩排,有踩高跷,扭秧歌,赶毛驴,魚灯,船灯,车车灯,1964年又增添了舞龙灯,还学会了制作烟火礼花的技术,把耕地替下来的旧犁铧砸成细粉末,拌到火药里,再装进卷好的纸管里,两头封口,装上导火焾子,自制的礼花就成功了,五颜六色的火花冒一丈多高,还有一种烟火米家村人叫走兔子,在装好火药的纸管上绑上一根枳芁棍,燃着导火焾后,纸管下部冒着火花飞上天空。除夕夜和元宵节夜晚各家各户都要放自已制作的烟火礼花,村庄不大,但整个上空漂着五颜六色的火花,那才叫过大年,特别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在村中央用秸秆垒个大旺火,高跷队、秧歌队、灯舞队随着锣鼓乐器的伴奏全部扭起来,礼花在空中飞舞,炮竹在高空回响,看红火的男女老少满脸春色,个个喜笑颜开,欢快的小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来窜去。那才是一场全村几百号人都参加的篝火元宵节盛会。

在村中央热闹结束后,队伍在领队的带领下还要去每家每户搞查灯活动,也就是给每家每户拜年,去了那家,那家都要点旺火、燃爆竹,以示庆贺,并提前准备好香烟、糖块慰劳和酬谢秧歌队。直到第二天黎明时,把一百来户人家一户不拉全部拜完,才告结束。

元宵节闹玩艺儿当然离不开组织人,这个组织叫“三官社”,一般是两到三人组成,由村民们在正月十六选举产生下一年三官社的人选,年年如此,以此类推,已是不成文的规矩。

米家村秧歌队在全公社也是很出名的,每年公社组织比赛,米家村总拿第一名。

由于米家村秧歌队远近闻名,于1983年元宵节期间,秧歌队还受聘于前旗化肥厂,代表化肥厂参加全旗元宵节文艺活动比赛,为化肥厂争得了荣誉。其实,与其说化肥厂是第一名,不如说米家村才是头名状元。

这就是我家米家村,我的家乡人虽然年复一年辛勤耕作,但始终不忘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这是米家村的传统习惯,也是米家村人的传统文化,她不仅一代又代往下传承,而且深深地印在村民的脑海中,激励着后人团结奋进团队观念和乐观精神的建树。

为有米家村这样的家乡,我深感荣幸和自豪!

上文链接:

我的老家米家村:【一】村里曾经挖出好多罐银元宝

我的老家米家村:【二】村里曾经出现的人才


好书任你读,只需点开链接即可阅读:

01.官路亨通

02.网络最流行小说:官场红人是如何历练出来的?
03.现代官场现形记:是男人就要活出个人模狗样!
04.平民屌丝的升迁之路
05.波云诡谲官场路
06.一个农村孩子的升官历程
07.权力的背后
08.冥婚鬼妻

09.青云直上:朝中有人好做官
10.官场博弈
11.官场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套路
12.官场争锋
13.一个官员秘书的升迁之路
14.官场之雄心壮志
16.办公室的女秘书

17.红颜迁升记

18.被女上司逼婚的男人
19.长袖善舞的女人

20.小城官场

21.最高使命

【作者介绍】冯国庭,1949年底出生,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人,1968年入伍,边防兵,1973年转业,在前旗化肥厂工作,2004年退休。之后到北京打工养家,后个人开办一小型企业,现在身份仍是北漂。平生喜欢阅读,闲暇之余也偶尔写写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榆次秧歌之乡
《炊烟有望》(长篇小说连载) 十一卷 故土难离 千里送君终一别 7
原来....这就是“螃蟹效应”!
四兴庄村的故事(六):轶事
组图:农历二月初十赶庙会,栖霞香夼村真热闹
李广振:为村小形秧歌队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