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言的模仿性和构思的操作性——小学里的小说是什么

关于小说的由来,百度百科以及小说历史研究者(比如鲁迅)等已经探寻得很透彻了,大家一致的观点是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然后是历史故事,然后是轶事传闻。这是一个从天上到社会到人间的过程。小说其本质是用来探求的,比如探求人世间的诸多难以理解的现象,比如探究历史发生的规律,探索轶事传闻中人的秘密等等。

所以在昨天的文章中,我用了显微镜作为封面。小说用什么来探求呢?是故事吗?是情节?还是人物?或者是环境。仿佛这些都有可能。情节是经过编织过了叙事过程。神话传说往往是按着一种事先的假定,然后根据这假定编织故事。比如,打雷是因为雷公和闪婆共同的作用,这种结果是先在作者心中既有的,雷公和闪婆之间的合作是为着来说明这个结果的。历史故事更是如此,我们不敢说《史记》里的故事完全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史记》里是有着司马迁自己的世界观的。历史往往是史官编写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这里不排除史官对于历史的个人的探索。然而,这样可能会使历史失实,尤其是那种想通过历史预言现在和未来的历史著作,肯定会失实。也就是,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能完全反应人类历史和社会的,这样一来,也就是难以说小说的探求是科学的了,小说是真的难抵达历史和社会或者人性的核心层面了。

接下来小说开始尽力模拟现实生活,也就是所谓的传闻逸事等等。这样的故事已经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以及人性了。也就是,的多面性越来越被作为一种现象描摹了出来。

对,描摹……小说终于进入到了真正的语言层面。凡是大大成功的小说,其描摹的功夫是十分了得的,或者说是语言的功夫是十分了得的。

我们小学苏教版教材里典型的小说——《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还有练习里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可以说完全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描摹。也就是,小说通过语言的选择和组合对人物进行尽可能地摹写,以体现出人物的丰富性,从而使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产生冲突,最终形成小说的情节。这种描摹的功夫是敏锐观察的结果。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这一句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少了一个部件,洪教头的骄横都无法表现。这往往是一种观察的功夫然后体现在语言上。

古代很多的艺术,都是从敏锐的观察中产生的。比如,绘画,比如造型艺术,比如舞蹈中对于自然现象的模仿等。体现在语言上,就是用语言尽量惟妙惟肖的描摹。

小说的第二种创作方式,就是操作。这种操作往往体现在对于情节的构思上。这种构思甚至会违背了常理,以至于让人感到十分的巧合。在细节上,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仿佛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比如《半截蜡烛》中几个主人公的行为和语言;当然典型的还是《爱之链》,这样的小说,其操作性往往很强。这样的小说如果体现在生活中,则可能改变一般人的生活,或者使得人的生活得到一种创新,它让我们懂得: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从哲学层面上,小说自然是要回到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的命题的。这是永远不变的母题,为了表现这样的母题,小说的创作可能会突破了人物、环境和情节等诸要素。

但在小学里,小说的语言模仿性以及情节操作性,应该是孩子们可以接受的。所以,如果要回答“小学里的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模仿性(指向语言),操作性(指向构思),应该是其主要特点。

那么,小学里的小说该怎么教呢?看起来还是得到下回分解。(昨天我在试图探索本体论的问题,今天我觉得我在探索认识论的问题,我想明天可以探索方法论的问题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重视环境、情节、人物的解析与品读——小学高年级小说教学的应然回归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教学实录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
小说的特点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高俅刁难王进之时,同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为什么不出手相助?——浅说小说人物之间的“缘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