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学习需要思维,我们却缺少训练思维的意识 ——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心得

探索教育闲适性,探索语文教学闲适性。欢迎关注公众号“小陈语林”,或者您也可以通过加我的微信号“yulinjushi”(“玉林居士”的全拼)的方式,加微信群“教育的闲适性探索群”

语文学习需要思维,我们却缺少训练思维的意识

——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心得

(声明:尽管总结得有些捉鳖,但感谢武汉理工大学张能立副教授和四川虫子律师是很有必要的。)

同一个事物,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明或者描述的方式,这所谓的方式,其实就是思维。一篇文本,作者书写的时候,自然是依据自己的思维进行的。在群体学习中,作者对事物的书写思维应该是不变的,也就是文本是固定的。然而,每一个孩子应该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语文课堂的丰富或者丰满,一般应该是因为孩子思维的独特展现形成的。然而,这个独特一般情况下应该指的是思维的内容。而作为描述方式的思维,其自己也是有一定的方式的。

目前看来,孩子的语文思维一般包含三种方式,一种是形象思维;一种是抽象思维;还有一种半形象半抽象的比较思维。

今天执教人教版三年级《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我们一起分享自己所喜欢的课文中的句子。有的孩子谈到自己所喜欢的句子时,他会用朗读来证明自己的喜欢,比如把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个词重读出来,我问,为什么喜欢呢?他读:因为这一块“印着落叶的、闪闪发光”的地毯,引号中的部分强调得相当重,这让我们自然想到这不是普通的地毯,他在通过重读引发我们的想象,这是他的形象思维决定的。

第二种思维方式便是抽象思维。比如,同样的还是这句话,一个孩子说,我喜欢它,是因为此处用了比喻句,显得形象生动,把水泥道比喻成印着落叶的、闪闪发光的地毯,这是一条独特的水泥道。比喻使我们感到更美。这是在运用理论,自然是抽象思维。

第三种思维方式,便是比较思维。比如,有孩子喜欢“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孩子说,如果没有“熨帖地、平展地”这两个词,小巴掌的可爱和地毯的平整就表现不出来了。

然而,这是孩子的语言描述或者说明的思维方式(当然可能有些不妥,笔者还将继续探索),而一个文本的形成过程大约还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演绎,一种是归纳。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跟孩子一起探索文本是如何演绎或者如何归纳的,或者也可有意识地借助文本训练这两种思维。比如,在教学上述课文时,我让孩子根据题目猜测,这篇课文可能重点会什么?怎么写?然后找到五、六、七自然段,想想作者先写的是什么,最后写的是什么?

而至于归纳思维,我是这样训练的。我提问:五六七自然段的描写让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孩子自由猜测。其实即使预习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得出跟文本一样的结论,最后我再出示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孩子感到,其实每一个孩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的。文本的结论只是一种而已。

当然,我觉得语文工具性的特征,孩子们可能还需要一种关联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能够从教材文本联想到生活实际。比如这篇课文,我让孩子关联思考:你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过第一次的发现。孩子们说了很多,有突然发现孩子院后的小树突然变矮了的;有突然发现家里的小动物突然变得漂亮了来的等等。

当然,其实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包含着思维的训练,只是我们缺少一种“重视”或者“有意识”。如何“重视”或者“有意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优质课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实录(三上)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解
庖丁解牛之深研文本------《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导学案
12 第二单元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5-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