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打乱文本内容吗?

统编版五年级《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先写静景,再写动景,让读者从没看到鸟,到看见处处是鸟声、处处是鸟影,从失望到大喜过望,读完之后,依然回味无穷,课文韵味余音绕梁。

同事就这篇课文上公开课,在试上的过程中,他按照文本原本的内容安排,先让孩子们学习近景,再让孩子感受动景,原本以为可以让孩子的学习状态也这样从冷到热地走起来,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一开头孩子们没有“热”起来,结果孩子们越来越冷,到学习动景的时候,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没有同事所愿望的那样进入一个小高潮。课堂就那样冷冷清清地走完了。 

根据怀特海的学习节韵学说,孩子在课堂的学习节奏一般可以分为“浪漫”“精确”和“综合”,也就是课堂开头一般需要热一点,浪漫一点,这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课堂的情趣,觉得课堂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过一种浪漫的生活。于是,我跟同事建议,不如将“动景”部分(也就是鸟儿热闹的场景部分)先学完,然后让学习静景,这样先动后静,符合孩子们的天性,最后再来一个有意思的小仿写,刚好符合怀特海的学习节韵学说。

同事采纳我的建议,课堂果然取得了比较好的热效果。

然而,最近我反思这堂课,越来越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记得我国近代有一位教育家(名字待查阅)曾经说过,教学经典文章,切记打乱文本顺序,学习一篇文章,就如学习作者写作的过程,打乱了顺序,也就打乱了写作的过程,孩子只会学到文本所讲的局部内容,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脉络,即使教者在打乱文本后再从整体上审视,也同样对孩子的文本学习不利。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打乱文本内容的顺序吗?我现在看也是不能的。作者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决定了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意思。比如上面一篇文章,作者是完全按照大自然的现象发生的顺序写作,而且也恰好由静而动,这不仅符合事实,而且也更能衬托出“鸟的天堂”的神秘。倘若作者先描写遍天鸟声、遍布鸟影,然后再描写头一天傍晚没有看到一只鸟,则可能会失去文章原本想传达的意蕴。

那么,如果按照文本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内容,同事应该怎么做呢?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怀特海的学习节韵说。怀特海所说的浪漫,实际上是就学习的内容从整体上做一个激发兴趣的铺垫。比如,这篇课文要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那么,教者完全可以先告诉孩子们,《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先写近景,再写动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什么效果呢?孩子们迅速看课文。然后让孩子来谈这个效果。孩子的感受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上会认为这种写作方法对于写鸟的天堂来说,确实是很巧妙的,从而也就激起了学习的热情,这也就完成了“浪漫”过程,而接下来再按文本内容顺序教学则可能会很顺利。

上述设计的开头花不了几分钟,但却尊重了文本内容原有的顺序,也对孩子跟着作者学写作大有好处,所谓“言若出吾口,字若出我手”,孩子们自然会在写作上大有长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5个妙招,让孩子变小作家,家长必读
头条 | 语文教什么(上):“语用思想”与语文繁荣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
立足教材文本 学习语言表达
遇见朱老师|听朱老师《颐和园》有感
(语文主题学习)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几种常见课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