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管理需要表层社会交际还是深层心理学?

有时候就是那么吊诡,眼看着有的老师能够把孩子管理得服服帖帖,有的老师则总表现得那样糟糕,是那能耐的老师有特异功能吗?还是他们天生就懂得读孩子的心?他们看起来是凭经验吗?但是为什么某些年轻老师也能做到呢?好吧,是他们真的懂得一些与孩子交际的方法吗?或许是,那么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交际学的原理,还是心理学的原理?是表层的东西,还是深层的东西?

一般而言,表层的社会交际可能更为有效,因为作为普通老师,是真的无法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的,但外在的、表层的交际法则却是简单的。

比如,为课堂定立规则。这从古代开始其实就有了,比如孔子说“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个孩子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继续教了,再想想其他方法。其实,聪明的教师总能在进入课堂之前(尤其是第一节课),跟孩子定立规则,比如什么时候发言,什么时候参与讨论,做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等。好的规则一般只有一两条,比如“能举一反三”,比如“即使不发言,也要表现出在思考”等等,课堂规则最好不要超过四条。这样孩子更容易记住。

当然,好的课堂往往会定立一些课堂常规。常规与规则不同,常规就是一般情况下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行为默契。比如,教师说“你真棒”,孩子就能整齐地拍三下手。这种默契往往是师生的心情更加愉悦,教师感到孩子是在一个集体中的,而孩子也觉得与教师默契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特别是在一些低年级课堂上,这样的常规真的很重要。而到了高年级,很多孩子在课堂笔记方面形成一定的常规也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心情愉悦度的。

第三,好的课堂往往会有一种回馈机制的。一节课下来,教师往往应该对孩子的表现出做一个中肯的总结,这样使孩子感到自己一直在被教师关注。所以,教师“中肯”的态度往往十分重要,要不偏不倚,这其实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相倚规则”,教师的存在往往基于他的中立,孩子的进步也往往基于教师的中立。因为教师很难避免过于喜欢某个孩子,也很难避免对某个孩子没有好感。

这样一来,似乎基于社会交际的课堂显得愈发重要了。其实不然,社会交际往往也是建立在心理学层面的。但是,这些社会交际规则往往对特殊的孩子很难起作用,有的孩子在这个环境下可能表现很好,但在相通规则的不同课堂环境下则会表现出烦躁的情绪。这个时候,一些深层的心理学理论就显得重要了,比如,孩子显得烦躁,其实是因为他想跟教师单独相处以获得安全感,倘若教师不明白,则可能会对孩子作另类评价。

所以,作为教师,懂一点深层心理学还是很有好处的。

END



这个书店里的书特别便宜!

【以下的课程适合孩子暑期学习哦!】


如果你想买很便宜的书,请扫下面的二维码,一定会有惊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为何频频情绪失控
永远的现在进行式
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苗旭峰:我为什么不喜欢看教育神剧
聚焦“教”与“学” 构建高效课堂
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如何与其沟通?|| 渡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