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又见乌龙谭

今天,又来到了乌龙谭。

自公园西门入,向东行数十米,便看到了一片绿幽幽的潭水,谭水四周草木簇拥,或翠或黄,倒映水中,恰是一幅绝美的油画。因已入冬,虽是微风,却觉一阵水寒,幸好阳光不错,洒得潭面波光粼粼,漾起满怀的暖意。

谈及乌龙谭,必提清凉山,它就像一条带子,坐落在乌龙谭之后。清凉山的西麓,是孙权所建石头城;后坡,即和诸葛亮有关的驻马坡。而在三国时,乌龙潭名为清水大塘、芙蓉池。晋代时,传说潭中有四处泉眼,终年喷涌不息。某年六月十九日,四条乌龙环绕泉眼戏水。以后,每年乌龙便准时出现,乌龙潭由此而得名。

自三年前,算到今,这已是我第五次来到乌龙谭了,倒不是因潭中有何绝色美景,也不是被乌龙传说所吸引,只不过是常来追寻历代先贤的足迹,以期神驰罢了。千百年来,此地多为名士聚居之地,最有名者,有颜真卿、方苞、曹雪芹、魏源、吴敬梓、袁枚等,他们皆在此地留下了传布已久的佳话。而近代思想界先驱魏源便在此处撰写了《海国图志》,并将乌龙谭与西湖作比,从而使乌龙谭得了小西湖的美称。

顺潭漫步东行,满眼碧绿潭水,但一潭荷叶早已凋残,暂失擎雨之盖。唯潭边数丛芦苇,一袭灰白装扮,随风摇曳,不觉萧瑟,反而别有意趣。芦苇边有一曲折石桥,蜿蜒向南,行至潭中央。石桥尽头则是一亭,亭尖深沉的枣红,亭柱古老的墨绿,石桌、石椅墨纸般的灰白,亭中上书“宛在亭”。其意分明取自《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与亭相对,在路北侧,则是文化墙了,因历代历史文化名人聚居此地较多,又无法一一恢复其故居,故以浮雕的形式向游客展示他们的佳话风骚。


顺着文化墙边的一条青石小径,再往东行,却见一小庵,汉白玉门额,那是唐宋的古物,上书“放生庵”,庵前有一放生池,池内一石龟栩栩如生,庵内有白描勾勒的颜鲁公画像一幅。而距庵不过数十米,则有颜鲁公祠,大殿正中间,悬挂着中国当代画家王宏喜先生绘制的《顏真卿造像》,画像之上,悬挂着中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书写的“書壇泰斗”四个烫金大字,遒劲有力。画像两侧的楹联为曾任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沈鹏先生所书:“翰墨見精神兩間三塊帖,功名垂竹帛千古一清臣”。这三样东西,也是整座祠堂仅存的展品了。祠内有一后院,院内有一口放生古井和颜鲁公墨宝古碑展示墙。759年,颜真卿任升州刺史,于乌龙潭设江宁放生池,为全国八十一处“放生池”之一,并亲书《天下放生池碑铭》。806~820年间,后人在潭西建放生庵,以祀颜鲁公。宋、明、清历代曾几经修缮。太平天国时期庵毁,同治年间,江宁知府涂宗瀛于庵址建颜鲁公祠,“放生庵”。

谈及颜真卿,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他的书法,其书法雄秀端庄,大气磅礴,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而颜真卿的那首“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励志诗更是流传千古。而最让人想不到的,他还是一位忠肝义胆的大军统帅。在安史之乱中,755年,叛军急攻河北,颜真卿为平原郡太守,河北24郡除了平原郡守备很好外,其它城池都被叛军攻陷。此后,颜真卿又极力说服河北17郡归顺朝廷,并被推为联军盟主,统领20万大军,横扫燕赵之地,使得叛军不能急攻潼关,为朝廷平叛立下大功。在18年后,即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唐德宗受奸臣挑拨,派时任太子太师、已经74岁高龄的颜真卿作为使臣,前往淮西劝降李希烈。谁都知道,这是一次有去无回的送死之举。颜真卿刚到淮西,便被李希烈囚禁。李希烈软硬兼施,试图劝降颜真卿,但都未能成功。后李希烈将颜真卿缢死于龙兴寺柏树下,终年76岁。

离开颜鲁公祠,西南侧有一小洲,呈狭长状,栖于谭中。此为紫菱洲,取自曹雪芹大观园中的一景,为贾迎春在园中的住处,现岛内以植物造景为主,汇集了垂柳、榉树、桂花等十余种观赏树木。在乌龙谭一带,曾有最为显赫的曹织造园,生于金陵的曹雪芹在此度过“锦衣纨绔”之童年,一生恰好经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晚年所著《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艺术性最强的作品之一。据考证,书中大观园原型就是清时位于乌龙潭东首的江宁织造园。曹家败落后,改为隋织造园。乾隆年间,袁枚购得此园,称之随园。

紫菱洲之东则是曹雪芹纪念馆了,馆前潭上有石桥两座,皆为沁芳桥,为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亲笔所书。两桥间有曹雪芹石像一尊,身着长袍,手握文卷,怡然盘腿坐在一石上,目视远方,饱含文豪神韵,一副若有所思状。而馆门两侧的对联确实极佳——“几番成败兴衰引来笔下幽思心中血泪,多少悲欢离合写出人间青史梦里红楼”。此联为新中国美术奠基人之一、著名美术家、社会活动家蔡若虹所撰。

过了曹雪芹纪念馆继续东行,则是乌龙桥,相传此桥最早建于晋代,其后复建多次,现乌龙桥建于2007年,“乌龙桥”三字为包拯三十代嫡孙包胜利所题。过了桥,对面便是公园北门了,正欲出门,却又回首看到一株桂花分外惹眼,看简介,竟是明末之物,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名为清桂。

不知不觉间,阳光已收敛了它的余辉,悄悄隐蔽于山下云后了。走出了公园,无需回首也知,身后的亭台楼阁、花木潭桥,都褪去了金色的光辉。希冀我的心,一如此景,洗净铅华。

尊敬的读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乌龙潭的传说与故事
南京那么美,我想再看看—乌龙潭前话游龙
大唐书魂顔真卿撰文并书写最后力作《元次山碑》(原刻)
陆丰潭西西公过桥歌
逛南京(十三)风流雅集乌龙潭
家乡桥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