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年的孙权为什么废嫡杀子?

公元250年,年已69岁的孙权做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决定。

废三子孙和太子之位,赐死四子鲁王孙霸,改立七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有七个儿子,分别为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吴,长子孙登被立为太子,周瑜之女为太子妃。

孙登是个好太子,可惜不长寿。241年五月,孙登去世,年仅33岁。

长子先他而去,孙权悲难自抑,每次谈到孙登都不禁伤心流涕。

但太子之位不能空悬,半年后,即242年正月,孙权立三子孙和为新太子。

孙和被立为太子,实无悬念。

其一,按序当立。孙和为孙权三子,而其二哥孙虑早在232年便已去世,年方20岁。

其二,孙和综合素质高,既爱好文学,又擅长骑射,而且礼贤下士。

其三,前太子孙登临终前留下遗言推荐三弟孙和为太子。

同年八月,孙权又封了四子孙霸为鲁王,在待遇上与太子没有差别。

对于这两个儿子,孙权到底更爱哪一个?

似乎连孙权自己也分不清,因为这哥俩同母,母亲是琅琊王夫人(此说有争议,另一种说法是孙和为王夫人所生,孙霸为谢夫人所生)。

王氏是通过选秀而入宫的,深得孙权宠幸,爱屋及乌,对她生的两个儿子自然也分外宠爱,二人虽各为太子和鲁王,但起初竟然没有礼仪上的上下之分,在同一宫室中饮食起居,直至后来群臣议论,认为太子藩王应该上下有别,孙权才为二子各设宫殿和幕僚。

而正是因为这无差别的宠爱,激发了鲁王孙霸的野心,酿出了一场宫廷大祸——二宫之争。

二子分设宫殿和幕僚后,孙吴大臣随之分为两大派。

在《三国志》卷五十九《孙和传》中,裴松之注引用了殷基的《通语》,而在《通语》中便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孙和与孙霸各自支持者的名单。

孙和的支持者包括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人。(《通语》: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

孙霸的支持者则包括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人。(《通语》: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

殷基是吴国零陵太守殷礼之子,又在吴国担任过无难督一职,因此他的记载可信度很高。

二宫争斗之初,孙权知晓后,便以太子和鲁王要集中精力学习为由,禁止宾客来往。而此举并不奏效,两派矛盾愈演愈烈。

手心手背都是肉,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孙权犹豫不决。

但之后发生了一件事,让孙权下令了决心——双弃。

这件事来源于孙权大女儿孙鲁班的挑拨。

孙鲁班的母亲是孙权的宠妃步夫人,而自王夫人进宫后,孙权便把宠爱之心分给了她一半,后因为孙和被立为太子之故,王夫人虽未封后,但行掌管六宫之实。

为此,王夫人深为孙鲁班所恨,常在孙权面前进谗言。有一次孙权病了,孙鲁班对孙权说,王夫人不仅无忧,反而喜形于色。孙权大怒,王氏从此失宠,忧惧而死。

而在此期,年迈的孙权又迷上了年轻貌美的潘夫人。

潘夫人名潘淑,有“神女”、“江东绝色”之称。

因潘父犯法,她被发配入织室。孙权得知她的美貌,就派人去画一张潘氏的画像,孙权见后便动心了:她愁起来都让人心动,何况她欢乐的样子呢?随即召入宫中,之后,潘夫人便生下了孙权最小的儿子孙亮。

老夫爱少妻,老夫疼少子,孙权最终决定双弃了。

公元250年秋,孙权幽禁孙和,七月,孙权正式废太子孙和,并流放故鄣,同时下令赐死鲁王孙霸。

同年十一月,正式立八岁的七子孙亮为太子,不久又立孙亮之母潘氏为皇后,这是孙权生前立的唯一皇后。

以废嫡杀子为结局,长达八年的二宫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两年后,即公元252年孙权驾崩,享年71岁。

这八年的争斗,让吴国的朝堂混乱不堪。

后世多将此乱归结于孙权晚年昏庸,性格变得多疑甚至残忍嗜杀。

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言:“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

人随年纪衰老,判断力难免出现误差,这样的说法也合乎常理。

但孙权晚年废嫡杀子,似乎更有其深层的考虑。

试想一下,孙和、孙霸两党内斗的结果已经让朝廷产生了裂痕,如果再让二人之中一人即位,势必会造成朝廷造成更大的不安,引发进一步内斗,甚至互相杀戮。

这并非妄测,如袁绍死后,儿子袁尚和袁谭便完全分裂成了两派,从而导致了袁氏势力的灭亡。

因此,另选和这两派势力都无利害关系的接班人,也许正是孙权最明智的选择。

此外,孙权在废嫡杀子的同时,对朝中重臣也进行了清洗,这和之后的朱元璋做法很相似,都在为他自己身后的接班人清理危害皇权的隐患。

而在此次事变中,孙权表面不偏不倚,对孙和一党和孙霸一党各有处罚,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被孙权或诛杀或严厉打击的基本都是江东名门。

为什么孙权要打压江东名门?这要从孙吴政权的三大政治势力说起。

第一股政治势力为代表皇权的孙氏宗族势力。

孙氏虽然出身寒族,但为吴郡富春县大姓,宗族力量比较强大。如在孙坚起兵对抗董卓时,孙坚的弟弟孙静就可以纠合乡曲及宗族五六百人,以为保障。其后,孙策从淮南渡江攻取江东,便以宗族成员孙静、孙贲、孙辅、孙河等人担任重要将领。

第二股政治势力为流寓江东的江北人士。

江北人士多为孙坚和孙策的原部属,也有其后南下避乱投奔孙权者,如程普、韩当、周瑜、鲁肃、蒋钦、周泰、张昭、诸葛瑾等人。

第三股势力则是江东本土的名门大族。

这股势力是最后加入孙氏政权的。为此,孙氏采取了征伐和怀柔两种手段。

孙氏虽是江东人士,但却出身寒族。所以当孙策率部到江东时,便遭到了江东名门大族的激烈反对。为了征服江东,孙策只有大开杀戒。故此,郭嘉曾言:孙策“所诛皆英豪雄杰”。

而孙权接手江东后,局势严峻,内忧外患。在内,“江北人士”在犹豫,如张昭。“江东名门”几乎一片敌意;在外,曹操和袁绍争夺北方的统治权,无论谁赢,下一步进兵的目标都是江东。

因此,孙权要想在江东立足,就必须要得到“江东名门”的支持。

最终,在孙权的努力下,通过联姻、分享政治权利等多种笼络手段,成功地把大批江东名门人士拉进了孙吴政权之中,著名者如虞翻、顾雍、陆逊、朱桓、张温等。

在孙权统治前期,这三股政治势力大体平衡,而江东名门一派稍弱,如周瑜鲁肃吕蒙都为江北人士。

而到孙权统治晚期,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孙氏宗族和江北人士骨干先辈谢世,后嗣多无成就或才能,力量不断削弱。

而江东名门势力则随之急剧膨胀。如顾雍、陆逊、朱据为相共25年,而在猇亭之战中,陆逊大败刘备,此后陆逊执掌兵权达23年之久。

军政大权完全落入江东名门世族之手,这让老年的孙权深感不安。

而“二宫之争”便逐渐演变成为孙权打击江东名门世族从而加强君权的手段。

被“两宫之争”牵连而被严厉处置的重臣主要有:

陆逊,被逼致死;顾谭、顾承,被撤职流放交州;朱据,孙权次女孙鲁育的丈夫,被贬,后被赐死;张纯,闹市斩杀;陆胤,投入监狱严刑拷问;吾粲,被下狱诛杀。此七人都是江东名门世族的重要人物。

陆逊是拥护太子孙和的,受到了孙权多次严加责备而致死。而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也是拥护太子孙和的,却被孙权加官进爵,晋升为大将军。偏袒之心,不言自明。

公元252年,孙权病危,他所选择的托孤大臣为五人,即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

在这五人中,孙峻为宗室,孙弘为江东寒族,诸葛恪、滕胤、吕据则都是江北人士。

二宫之争,孙权以废嫡杀子为代价,重创江东名门士族,巩固了皇权,机关算尽太聪明,但其后因为孙亮年幼,吴国先后出现了诸葛恪、孙峻、孙綝先后专权的局面,把吴国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吴“二宫之争”:孙权晚年无奈的选择
陆逊:是什么引发了二宫之争?
诸葛恪为何要杀掉自己的儿子?你看诸葛亮和陆逊,是怎么评价他的
东吴乱象谱之孙权:痛失储君之后一手制造战略失误
从“陆逊之死”,看吴国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政治环境
孙权19岁接管江东27岁北拒曹操48岁称帝,为何晚年反复无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