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四)——捡拾的“日子”(2)
总第2046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许多人对法国十九世纪最知名画家让·米勒(1814年—1875年)的油画《拾穗者》(1857年)一定不陌生。这幅画描写了十九世纪法国乡村非常普通的一个场面:金黄色的田野,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腰弓身,十分细心地捡取遗落的麦穗。其中一位年老的农妇似乎十分疲惫,稍稍直起身子,左手撑在腰后,支撑着身体的重量,作片刻小憩。油画的构图并不复杂,但却饱含了丰富的内容:丰收喜悦之余,有农民对粮食的珍惜,更有底层农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在任何种植麦子等庄稼的地方,都会有《拾穗者》一样的场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美德,更是倍加珍惜粮食。白居易的名作《观刈麦》中就有个特写镜头:“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无论何时何地的人,在收获季节拾取遗落的庄稼,源自两方面的原因:农民们深谙“粒粒皆辛苦”的全部过程,希望颗粒归仓;贫穷特别是饥馑的灾年,哪怕一捧麦粒,也可能让一家人在绝望中看到一点希望之光。

大道河边捡拾日子的年头里,自然也少不了捡麦穗。

五月麦黄,端午前后,差不多就可以开镰收割了。收割前起码一个礼拜,生产队长就开始通知社员们准备好镰刀、扁担和麻绳。那几天,不少人家都不时传来“嚯嚯”的磨刀声,勤劳的农人很少有生锈的镰刀,此时磨得更加铮亮锋利,弯弯的刀刃闪烁白光。细心的,还想出一些方法给镰刀柄加固,防止镰刀头脱落,影响收割的速度,更怕发生意外伤害。

割麦是个苦活。已经临近闷热的初夏,又逢江南梅雨季,得和老天爷抢时间争速度。那段时间,生产队长特别关注县和公社广播站每天的天气预报;有经验、善于看云识天气的老农感觉天气异常,也会及时提醒生产队长。艳阳高照、日头毒辣的白天割麦当然不稀奇,有时候挑灯夜战(灯是马灯,那时还没有电和电灯)干一宿也很正常。“双抢”——抢收和抢种,是任何一地农村最忙、农民最苦的时候。这时节,即使平时极个别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也不敢有怨言,他也知道,全年的生计主要取决于这场麦收。

白天开镰时,一块等待收割田地的麦垄后站着一个手持镰刀的人(大道河一带是小麦套种棉花,所以小麦不是成片播种而是等距离分垄,便于麦收后栽种棉花),脖子上搭一条毛巾,随时用来揩汗;如此炎热的天气,他们都穿着长袖衣服,防止麦芒戳痛自己黝黑而粗糙的手臂。就是这样,一天的麦子割下来,手臂上、小腿上划出道道血印子,也很正常。田埂边放着一只只热水瓶和搪瓷茶缸,割麦的人不时需要补充水分。一长垄的麦子割完,很多人端着茶缸,仰起脖子,牛饮起来。

割麦人的后面,往往跟着一个㧟着篮子的小孩或老太。割下的麦子一堆堆有序摆放在麦垄旁,马上有强壮的劳力将它们扎成捆,健步挑到生产队仓库前早已夯得平整的麦场上,几个年龄大一点的老头,拉着石碾子,立即把麦子碾出来,把麦秸叉到一边,麦子扬场后放进库房里。所有麦子都收下来了,等待好天再晒场。唯有收割好的麦子挑走了,小孩、老太才能走进麦垄,捡取遗落数量并不多的麦穗。无论是挥镰收割的,还是负责挑麦的,就算私心太重,也不会故意落下多少麦穗,生产队长一直在田埂上来回巡视,对只顾速度没有割完、挑尽的社员,有时他会不顾情面呵斥几句。没有人会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丢掉颜面。一片麦田割完了,能捡到的麦穗其实只有那么一把、两把,还盖不住竹篮的底部,但没有谁会偷懒丢掉这样的机会。

通宵抢收小麦的场景,我没经历过。只晓得有几次,清晨五点的样子,还在酣睡中,就被奶奶从床上“拎”起来,揉着惺忪的眼睛,跟着姐姐跌跌冲冲跨过门前小河的独木桥,在曙色初现中走向生产队的麦田。

生产队捡麦穗,收获无几。今天想来,明知捡不到多少还必须下田,它的意义更多体现在象征性和仪式感。一群小脚老奶奶们带着孩子捡拾屈指可数的麦穗,实则是在无言中教诲着下一代:劳动不易,当须体验;生活不易,当须珍惜。

捡麦穗,似乎还有不成文的规矩:各自仅仅限于本生产队的麦田,绝不涉足相邻生产队的领地,否则会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小时候捡麦穗,另有一层意思。我曾提到,紧靠长江边有个部队农场,近万亩良田只播种小麦、玉米、高粱和大豆这几种作物。部队农场和三四个生产队相邻,麦收季节(当然也包括收获其他庄稼的时候),这几个生产队的农民,趁着早中晚生产队不出工的时间,就去农场“捡”麦子。说是“捡”,毫不隐瞒地说,带有半偷甚至半抢的成分。那年头,似乎有个约定俗成:谁要是偷了生产队的东西被发现,是十分丢人的事,偷部队农场田地里的庄稼、河里的鱼,丝毫不难为情,甚至还可以炫耀。部队农场全是机械化作业,一面收割一面脱粒,除了田地四边四角有机械作业的盲区,基本没有遗落的麦穗,带篮子一点不起作用,必须带上蛇皮口袋和一只小簸箕、一把小扫帚,有人还会带一块塑料布。去部队农场捡麦子,半大小孩和小脚老太也不行,都是十五六岁以上的和男女劳力。到了收割过的大片麦田,捡麦子的人群便各自散开,撞大运般的到处寻找脱粒后留下的麦芒堆,里面可能混杂着不少麦粒。有时候,装运麦子汽车驶过的车辙里,也会因为颠簸摇晃等原因,洒落一些麦子。不管是麦芒堆还是车辙里,发现了,如获至宝又不动声色,赶紧扫进小簸箕,装进蛇皮口袋。运气好,半个时辰、一个时辰,就有满满一口袋。找个有风的地方,拿出准备好的塑料布,用小簸箕将混杂在麦子中的麦芒、尘土等杂质扬掉,剩下金灿灿的麦子。夫妻、父子等同上阵的,一个人马不停蹄地扛着沉甸甸的麦子送回家,留下一个人继续“寻宝”。

这是纯粹的捡麦子。至于半偷半抢,其实也只是极少数胆子贼大的人。有的瞄着战士们午休的时候,爬到装了麦子的卡车上,有的甚至居然跟在正在作业的机械后面,当着士兵的面往蛇皮口袋里装麦子。

老杜的诗说:“筑场怜蚁穴,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城复还东屯》)大多数人都会有同情、恻隐之心。人们会驱赶啄食庄稼的鸟雀,却不会驱赶捡麦穗的孩子。部队农场开垦之初(大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官兵们就分散住在附近几个生产队的农民家里,稻草打地铺,记得我家也住了六七个。因此说“军民鱼水情”,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官兵们深知农民生活的清苦和不易,平时和驻地老百姓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来农场“捡”麦子的,以成人居多,几乎没有“村童”,只要没有过分的行为,一般也是默许的。只是极少数人确实不自觉,太胆大,农场迫不得已,在几个哨所加强检查,在田间和主干道上安排巡逻,肩扛麦子的,就算是真的捡来的,也无法通过哨所。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大道河边的人,没有人不会游泳的,他们把一袋沉甸甸的麦子顶在头上,踩水涉过农场与生产队之间的界河,有人甚至从水面宽、水流急的大道河与长江结合部的河口踩水到对面西岸的江宁县(现南京栖霞区),就算东岸这边的战士看到了,也无可奈何。为了这一点点麦子,很多人也是拼了。

有一次从农场捡麦子结束回家,我空手踩水趟过农场的界河,快到中间,脚下踩到一个很光滑的东西,以为是甲鱼,心中窃喜,一个猛子扎下去,摸上来,却是一个硕大的河蚌,大过搪瓷脸盆的底部。带回家,奶奶剖开河蚌,蚌肉煨了许久才可以嚼得动。河蚌的两只壳,则成了奶奶趁手的日常用具,分别用来舀喂鸡喂猪的饲料。

如果不是拆迁,这两只蚌壳估计还会一直留在老宅中。

初夏拾麦穗、捡麦子的故事,到了深秋还要重复一次,不过换成了捡玉米、黄豆。比起麦子,这些捡拾收获更少。

有一种捡拾稍微不同,那就是捡山芋。为了弥补粮食的匮乏,生产队会在一些不成片的边边角角的地里种上山芋。每到起山芋的时候,我们都会带着铁锹和篮子,跟在大人后面。只要他们把成垄的山芋挖(我们当地说“起”)掉了,我们立即用锹再翻一遍、两遍,多数是小的,仅仅看出山芋的形状;半个的,那是社员干活太快,把整个的山芋一锹切两半了。偶尔,有一个两个长得太深好像深埋的地雷,很大,碰到了,挖出来,心里乐滋滋的。

生产队起山芋,多数是在傍晚时分,遗落的比较多,收获也比较多。暮色沉沉中回家,眼尖手快的人,满满一大篮子,需要抬着回家。走在空旷的田野中,有点带着凉意的露水了,但心里是暖暖的。

捡拾回来的粮食,人能食用的,其实不多。多数,成了鸡饲料猪饲料。

多少年没有下田拾麦穗。现在就是农村的孩子,估计也很少有这样的经历了。

捡拾的日子,捡拾着艰辛,更捡拾着希望和快乐。

2023年7月31日初稿于湾山

8月3日改定

作者简介

赵桥,江苏句容监狱民警。

往期精彩

【一脉心香】赵桥 | 拉板车的父亲

【我的高考记忆】参赛作品:那一年,我的高考 | 赵桥

【报告文学】赵桥 | “情愿为了一棵树而失去整个森林”

——朱穰丞、朱白兰爱情传奇

  赵桥 | 侠者阿紫

  赵桥 | 土地的名字

  赵桥 | 桑叶青青桑葚红

赵桥 | 同窗“竹海”小聚记

赵桥 | 张老师

赵桥 | 红梅一点香如故——杂忆邓红梅同学

赵桥 | 那些坛坛罐罐和大缸——故乡物事之一

赵桥 | 腰子盆——故乡风物之二

赵桥 | 沉默的农具

赵桥 | 亦俗亦雅说“掼蛋”

赵桥 | 我把春天端上桌

赵桥 | 俗世奇人

赵桥 | 抓好筷子扶好碗

赵桥 | 在庸常的生活里摆一个优雅的造型——读诗文集《太阳花》兼谈草根文学创作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一)——造房子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二)——曾经的柳树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三)——后门口的两棵柿子树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四)——捡拾的“日子”(1)

主编:风雨薇、绿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佳瑛原创散文《又到一年麦黄时》
我的人生故事之三:拾麦穗
麦收时节||周国利
时代作家||【麦收时节】-夏迎东
肖邦放一日三唱引众忆
散文丨轰然倒地的麦子(李桂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