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脉书香】梁艳 | 夜读王阳明(结束篇)

■ 

夜读王阳明

    

28

文:嫣然  

        所谓积极的事物,也就是王阳明一直潜心研究的修心性。正如《传习录》中所提到的:“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王阳明认为,琴瑟与书籍,学者不可失去这些东西作为自己的精神陪伴,因为只有让这些高贵典雅的事情占据思想了,人的内心才不会随意放纵。

        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人若想学有所成,无论大事小事,都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状态,让自己在各种求知的领域中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充实自己的头脑,人的精神一旦有所专注,并时常能与“琴瑟简编”为伴,内心就不会因为空虚寂寞而恣意放纵,让不良的消极情绪乘虚而入难以自控了。

        为什么积极的事物总能够起到一种引领的作用?相反,得过且过、无所事事却会让人变得更加颓废而萎靡不振?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思想的认识转变,往往会使人的内心更加积极向上。因此说,以积极的事物去充实自己的精神与内心,生活的阳光自然就会把阴暗的角落普照。这就好比看待事物的心态一样,你对这个世界微笑的时候,整个世界也会对你展露笑颜。你若能以一颗积极热情的理念去追求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所谓的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坏习惯与不良行为就不会占据我们的头脑充斥我们的内心,从而让我们在积极良好的事物中能够更好地拥有一个提升自己的心灵空间,如此才不致于让外界的种种诱惑所误导而白白蹉跎岁月浪费大好时光。

        有人说,只有一种习惯才能抑制另一种习惯。我们唯有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才能替代内心潜藏的不良习惯,从而使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活力。

        内心若有了目标与追求,生活自然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一个人若想获得充实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唯有放下所有的思想杂念,改掉消极不良的坏习惯,方可从中领悟到充实的情趣与快乐。

        如何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充实而不空虚,并能以积极的事物让自己投入更多的热情与精力,这样的期望或许是每个人都想达到的美好意愿吧。

29

文:嫣然    

        王阳明说:“修静,以入心之境。”

        所有的智慧,皆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清静修为方可获得。意即“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如是也。

        生活的智慧并不等同于心灵的智慧,如同一个生活的能人不能称之为思想的智者一样。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不停的追求物质生活的高度,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精神的生活。当然,不同的人生观自会有不同的生活需求,就像粗朴的农夫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耕作一样,诗词闲赋对于他来说如同对一本无字的天书。同样,让一个思想的行者去拿锄头铁锹除草播种一样会闹出很多笑话。因此说,背景与文化的悬殊是不能在同一个问题上作出一致的回答的。

        梭洛认为,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与其说思想的智慧来自于个人的天赋,不如说是生活与经历、挫折与困境、思量与斟酌让人的内心有了领悟与认识,并能用独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发展的本质,从而让自己的觉悟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空间,即我们所说的智慧。而“尽心,养性”,就是让我们能够自主的掌握内心的想法与思考的方向,善于发现、挖掘内心的智慧,让自己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样的话就可避免很多外事外物的干扰与阻碍,为自己寻得一隅精神的宁静空间,并能坚持在自我的思想修炼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不被外界的事物所束缚,不让外物的诱惑所牵绊,如此方可清心所为,修身养性。

        雨果说,人类的心灵需要甚于需要物质。

        如此可见,人的内心世界何尝不是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世界。物质的富足可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但却永远无法让一个空虚的灵魂获得充实与安宁。

所以说,唯有心境看淡看远了,我们的心灵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若能做到对生活宽容与豁达、不为外物所侵扰,这又何曾不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大智若愚的体现呢。

结束篇

文:嫣然

        阅读也分细读与浅悟,两者当然存在很大的区别。细读就像一道解读程序,它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与领悟方可获得文章的精髓与写作之要领。相反,浅悟只是表面的粗浅泛读,阅读的过程相对于细读来说显得更加轻松随意。当然,好的作品唯有深入解读才会受益匪浅,表面理解的文章也只是略知一二罢了。

        四月,一个艳阳天正好的季节。在如此惠风和畅的满园春色中,双眸的目光沿着王阳明的《传习录》所指引的方向一路追随而来。朝朝夕夕,风雨无阻,只为着那一句句“心即是理”、“正心修身”、“尽心、养性、反求诸己”等等至理名言般的修心学所慨叹所折服!一部影响后世的心学问,一本集天地之间的“知行合一”的修心之书。

        王阳明作为明朝伟大的“心学”创立者,他的心学思想永远值得后世来者的推崇与学习。

        从磨砺篇至未章节,无一不是围绕着“心即是理”来展开论述与论证,从发现内心的智慧到“立志”、能力的开发、意志的磨炼等等,其讲学的中心目的与思想意诣全部是根据我们内心的矛盾冲突而引申出环境、背景、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与意义何在来展开论点分析,既能让人从中提高思想的认识,又能让人从中获取大量的修心养性之理,无论从内到外,或是从外到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让人看到的是“动心忍性”,悟到的“良知,本心”,体会到的是“我”与“万物相融”的心学精神。不受外物诱惑,不受外事牵累,正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虽然自己只是仓促浅读,实际上并不能真正透悟《传习录》的静、心、修、学等精神境界。但王阳明推崇的“正心修学”之道却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一个人无论从文学艺,若想有所收获有所成事,我们必须懂得掌握内心的所思所想,摒弃外界的重重阻碍与干扰,既能甘于寂寞孤独,又能在喧嚣的世界中独辟一隅属于自己追求的精神空间。“心即是理”。唯有在不断的修身养性中提高自己的心灵素质,涵养“万物相融”的精神境界,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做到自我的思想锻炼。只有心灵的修炼达到了一定层次的高度,瞻泊以明志,那么,《传习录》带给我们的思想认识与心灵的领悟也就有了更深远更辽阔的阅读意义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透王阳明:心学教你内心强大的智慧
心灵的归宿——王阳明心学七条
《发现心灵的智慧》
心若无尘 “道”从中生——浅读《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论阳明《心学》高扬“主体精神”
张义云 | 阳明心学与茶道融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