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北作家】苗志军 | 怀念货郎,那乡村流动的风景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怀念货郎,那乡村流动的风景

作者:苗志军

雪花飘飞的日子,随着一声门铃叮咚,快递小哥把一棵白菜两根大葱和一斤羊肉馅儿递进门来。我和老伴包着午餐馄饨,称赞着动动手指买遍天下的便利,联想到儿时推车挑担满街吆喝的货郎,不由地怀念起那流动在小村街头巷尾的风景。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除公社所在地,各村只有一个村办小卖部,卖些煤油洋火儿、起子碱面、胰子墨水之类,乡亲们日常的更多需求,就靠走村串户的货郎来补充。

那时,最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易,不时上演街头。麦子换鲜桃甜杏、换西瓜甜瓜,高粱换山药鸭梨,芝麻花生换香油果子油、黄豆换豆腐等,甚至有人逮两桶鲜鱼,吆喝半天卖不动,最后也收粮食换出。有特色种植优势的乡亲,把自己的特色产品运到临近村庄,街头一放,用不着吆喝,很快就围拢成交易场所,嘻哈调笑之中,袖筒摸手议价,似情人幽会般,暗中攥手指、转手指、挠手心儿,口中念叨这个整儿、这个零儿,敲定价格。只一会儿功夫,围观者便纷纷端来粮食,换回特色稀罕的东西了。

从事这些季节性交易的人们,是算不得货郎的。他们只是觉得稀罕玩意儿不禁抓挠,不如换粮食实惠,才做此交易的。

我说的货郎是指经常走街串巷吆喝着卖东西的买卖人儿。记得常站我村的货郎,是相隔两公里的大章村一个叫大嘴顺义的老汉。五十多的年纪,步履已是蹒跚,皱纹深深的额下,凸显一张大嘴,憨声憨气的嗓子是他独特的名片。冬天空芯儿棉袄棉裤,颜色土灰,破旧褶皱。一辆手推虹车,摆满零碎商品,最上面木盒子放了铁丝罩子,值钱怕丢的糖块儿、钢针、顶针儿、卡子、花芯儿玻璃球等放在这安全的罩子里。

他每到街口的秫秸攒边儿,沙哑的男低音便传播开来:“烂头发换钢针……”这一声低沉的吆喝,卧在柴火垛里的老母猪都熟悉,慵懒地摇摆着尾巴出来迎接,高兴了陪着进村送他一程。这熟悉的声音响起,半截街的大人孩子都知道:大嘴货郎又来了

他提供的商品都是些小玩意儿,妇女们的小镜子小卡子,针头线脑儿松紧带儿,孩子们的泥哨儿泥模儿泥娃娃,各种玻璃球塘块儿,点着红点儿的千穂谷糖球儿,偶尔也见铅笔橡皮削笔刀。开春赶巧了,还捎来自家割的几捆小葱韭菜,或者裹来几块早上新烀的热山药。

为多赚几毛钱,他常常买卖兼做。废铜烂铁、绳头儿破鞋,只要有利儿,他就收着。这大嘴货郎和村里人都熟,他习惯落脚人多的地方,尽管熟人时常拿他垫嘴儿取乐儿,可从来没人嫌弃他用收过破烂儿的手直接抓糖块儿卖给孩子。当然,为了赚钱,所有的玩笑他自不往心里去。

类似的货郎还真不少,但多没大嘴顺义的人脉,走马灯似的,你来他走的,把个鸡鸣狗叫猪哼哼的柴街土巷,穿流得热闹而嘈杂。卖糖葫芦的扛个双臂稻草人儿,无论到哪,三条腿着地一放,鲜艳的糖葫芦像滴着露珠的花朵,让小孩子直咽口水。一声甜脆的吆喝;“卖大串儿喽,冰糖山燎(里)红大串儿!”把满街乱跑的孩子的魂儿都勾来了。卖烧鸡猪头肉的,背个枣红大食盒,吆喝着:好香的烧鸡!新出锅儿烧鸡的卖吆!勾人馋虫。遇到有钱的主儿,主动打开食盒,用红糖锯末熏鸡的浓香诱惑你。卖香油黑油花生油的,或挑副挑子、或大铁驴驮俩油捅,一路走,一路敲梆子:嗒,嗒,嗒嗒……响遍大街小巷。这梆子是槐木掏成,男人手包型状,口小内空,硬木锤一敲,脆生生响彻全村。令我最痴迷的,是一个光棍大伯的吆喝声:“牛肉大包子邹!”“一个肉丸儿的大包子邹!”驼背的老人,背个封了里子的麦莛蒲囤儿,唱戏般一路走,一路吆喝,声音悠扬婉转,散发着肉香,特有磁性,勾我魂魄。这声音飞进我家小院,我总跑到母亲近前,揣摩母亲的表情。母亲是笑的,好事就来了。攥着母亲体温的一毛钱,飞快地追逐远去的吆喝,买回包子递给母亲,母亲是不舍品尝的,我便在母亲称赞的懂事儿中,独享奢侈的美味了。

我当年一直存疑的是推着四只坛子卖醋的吆喝声:“打好干醋呦!”看着六分钱打满瓶子的香醋,偷喝两口儿之后,总是生出质疑:,明明是水做的,怎么吆喝成干醋呢?直到今天,见识了各种的水货,我才咂摸出味道,干醋,当指酿造的纯醋,没偷偷兑水,是地地道道的干货。

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货郎,吆喝累了,扎进人堆儿歇腿脚养嗓子。闲人们围拢过来,国际形势、国内秘闻、张庄儿长李村儿短,各向货郎求证,这货郎原本行商累了当会儿坐商,不料变广播站了。就在货郎谈兴正浓唾星乱飞的背后,被糖果馋哭孙子又囊中羞涩的奶奶,正撇着老嘴一竖一弯地数叨这货郎没好心眼子呢。数唠止不住哭闹,瘪着嘴的奶奶,还是要从大襟里面贴肋的兜里掏出那块旧手绢,颤抖着一层层打开,从里面取了零钱,忍着心痛,嗔怪着货郎,哄欢喜自己的孩子。

在那单调的岁月,装点出街头繁华的,除了这跑圆场的主角货郎,还有那耍巴在街边巷口的配角艺人。磨剪子戗菜刀配钥匙的,刨笤帚的,爆米花的,换锅底壶底的,锔盆锔碗锔大缸的,劁猪钉掌切驴蹄的,手敲木板算卦看相的,他们各有自己的幌子,各吆喝自己的调子。磨剪子的吆喝,很是婉转动听,劁猪的红缨子最招孩子待见,爆米花的炸响最动人心魄,刨笤帚老汉抖的铁片子最噪音烦人。这些一招鲜吃遍天的匠人,艺高胆大的愿在人多处露一手,初入行的孱头就只有找旮旯溜边儿走了。

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做小货郎并不容易,不经特别审批,生产队不会允许随意做小买卖和耍手艺挣钱的,只有春冬两闲队里停工了,才偷偷当回买卖人儿。正是这些心眼儿活泛的货郎和艺人,方便乡亲,补贴家用的同时,也给原始寂寥的村庄带来生机与繁荣。如果少了这流动在村头街巷的风景,那单调的童年记忆也许就更加落寞和苍白了。

今天的我们,旅行购票、滴滴打车、共享单车、全球网购、手机支付、上门快递……坐在沙发上,聊着微信分分搞定。短短几十年,商业模式经历了沧桑巨变,一次次的刷新与覆盖,把满街吆喝的货郎尘封在昨天,把我们裹挟进网购时代。大雪纷飞中,足不出户,吃着热气腾腾的馄饨,回望儿时货郎们穿行出的街头风景,便将其作为行将消弭的文化符号来怀念和珍藏了。

2018年1月30日

作者简介

苗志军,河北献县人,现居迪拜。毕业于河北师大中文系,早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后为公务员,退职后转行企业管理。爱好写作,钟情乡土文化。作品散见省内外报刊或网络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乡村货郎鼓(珍藏版)
拨浪鼓声 远去的货郎背影
苗志军:苤蓝疙瘩
【转载】乡村货郎鼓(珍藏版)
时代记忆 | 街头听市声
【西散原创】苗志军作品丨文字,生命不灭的精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