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北作家】李淑华 | 枣香岁月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枣香岁月

文/ 李淑华

记得有这么一首描绘枣乡风情的古诗:“枣花初绽碎如米,黄花褪尽缀青玉。最是八月风光好,枝头堆满红玛瑙。”春发夏长,转眼就到了金秋八月,此时的黄骅城乡充满了枣乡的气息。

当冬枣又透红的时候,我随报社采风团再次来到了贡枣之乡聚馆村,这期间已隔了十年的光阴。但凡来过一次的地方,总是不由自主地把以往的记忆捡来对照。站在聚馆的村中街巷,已经找不到记忆中杂乱不堪的印迹,环视着陌生的古村新貌,整齐的青砖白墙,浓厚民风的墙画,鲜艳喜庆的红灯笼,就连攀爬在篱笆上开着黄花的丝瓜藤,无不给人清新舒爽的感受。冬枣是聚馆致富的金钥匙,也是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元素。十年的风霜雪雨,冬枣熟了又摘,摘了又熟,聚馆村在冬枣的回馈中富裕了,恰逢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修葺一新的村庄有了江南小镇的味道,成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初次知道冬枣是听我爱喝枣花蜜的婆婆多次念叨的:她结婚时老家院子里就有一棵冬枣树,枣子模样长得像小苹果儿,只能手摘不能用杆子打,磕碰了掉地上就会碎了,摘冬枣时天儿已转凉,得穿着夹袄套上棉坎肩儿,吃到嘴里喜甜嘎嘣脆,那个甜哪枣花蜜都比不上!我就问富态慈祥的婆婆,是不是个头像婆枣?是不是甜度像金丝小枣?是不是脆得像零枣?总爱盘腿坐在炕上的婆婆直摇头,笑意盈盈像一尊菩萨,能让出身富家在京城吃着洋面鲜果长大的婆婆啧啧称赞的,在我的记忆中唯有冬枣,由此,给我播下了好奇和想象的种子。

第一次见识冬枣是一九九五年的深秋,同事戴亮拿来珍品冬枣给大家尝鲜儿。一个红绒布的精装小盒子,里面是金黄绸布铺垫的八个格子间,八颗红彤彤的大枣端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我有幸吃到了其中的一颗,像猪八戒吃人参果般匆忙下肚,咽了才后悔没有细细品尝。到了二零零七年我参加报社的采风团,第一次结缘聚馆贡枣,十年时间,冬枣广植,产量剧增,曾经被奉为仙果的冬枣走入寻常百姓家。自此以后,每到秋深露重,集市街头,枣园村巷,到处都是冬枣的市场,物流通达,很快进入全国的市场,发展之迅速令人翘指,冬枣成了乡亲们的摇钱树,也成了我秋季最喜欢吃的鲜果。

我平时总是忙于工作和日常琐事,拉大了与绿色田园的距离,能吃到亲自采摘的古园贡枣的机会只有采风。这次采风赶上一个好天气,赭红的芦穗在微风中飘摇,和暖的阳光给碧绿的枣叶镀上了一层金色,与不远处盛开的油葵相呼应,秋日的田园静谧得像一个幸福而丰腴的待产孕妇。枣园的门口停了十几辆电动三轮,车上坐着清一色罩着鲜艳头巾的娘子军。还未到开园采摘的盛时,看见来了客人有一搭无一搭地招揽生意,淡定温暖得就像这仲秋的阳光。冬枣还未熟透,她们自己并不采摘,而是由着客人自己拣择,只等着过称点钱,所以并不着慌,也不劳累,生意不成,就自顾着又回到说说笑笑的娘子军群里,倚坐在三轮上,说到开心处,肆意地畅怀大笑,感染到园里的冬枣也随之起舞。

枣园外圈由疏落的低矮木桩象征性地围栏着,刹那间我想到修篱种菊的五柳先生,若是赶上如今的盛世年华,种菊之处也有这么一片枣园,自然不必为稻梁谋躬耕南山,因草盛豆苗稀而自我解嘲,美丽乡村世外桃源,衣食无忧太平安乐,岂不更加随心安然?

穿过上书“永福园”的栅栏门,曲径通幽处,沿着青砖铺就的林间小道儿,徜徉在沁甜诱人的冬枣之乡,拣着那个大的熟好的皮薄的随手就摘,入口酥脆,香甜怡人。” “青瓜红枣,见了就咬” “欢迎你们来吃枣摘枣”,在园子里多次听到这样亲切的招呼,无论到哪家的枣树下,只要你有好肠胃,没有人阻拦你的口腹之欲,淳朴的聚馆人就是这样的厚道实在。

仲秋时节乡游采摘真好,天蓝得清澈,云朵悠闲地散步,阳光温暖地亲抚着果树,人也舒爽惬意,穿梭在树丛里,刚着红晕的冬枣翡翠玛瑙般闪光,今年冬枣丰收,小苹果儿似的大枣压颤了枝条。与陪伴我们的刘书记聊天,说乡里提供很多的优惠政策,又增加了宣传力度,虽是正宗的原产地,价格与本地市场基本一致,一定能尽快地卖出去,钱装进了农民的衣袋,一年的辛苦有了结果,政府的心也就踏实了。

分享着农家的收获在望,咀嚼着脆甜的冬枣,惦念着十年前看过的那些古树,穿过阳光斑驳的林间,七拐八拐来到了原始枣林,又见到无数次梦回的老树,就像阔别远嫁的女儿,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园,似看见了在村头殷殷期盼的亲人,嫡祖树、一家亲、情人树……每株老树都是同根生分干长,一个个形象的比喻让几百年的沧桑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安暖。古树历风经雨,仍需年年开甲方可坐果,开甲后的新痕还在缠裹着包布,我们一行人对着造福后人的古树恭敬而立,古树静默无言,如同得道老僧用满树的枣子恬然示现着因果的禅意。

枣林里300年以上的古树有1067棵,其中198棵最古老的冬枣树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最古老的嫡祖树已是750年的高龄。任何一地的景点都离不开文化底蕴的衬托,自明朝两国舅开挖娘娘河发现了聚馆的冬枣进贡皇宫,几百年的岁月荏苒,期间很多的正史野话传说,都给冬枣披上了神秘高贵的面纱。因冬枣成熟较晚,个大皮薄,落地即碎,想当年一定是小心翼翼捧奉着进贡给皇上皇后品尝的,“日啖三颗枣,红颜永不老”,布衣百姓难有这样的口福,而如今冬枣早已不是权贵的专属,而成了发家致富的产业造福乡梓。

在枣园里遇到正在摘枣的老嫂子,她说昨天接受了客人来园子采摘的预定,和老伴儿提前摘点预备着,城里人平日里事忙,下次乡也不容易,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客人观光。我们看到她已摘了半筐红晕半颊的冬枣,随即与之交谈甚欢,她说她家有三百多棵树,能收入两万多元,在村子里属于树少的户家,即便这样,收入足以养老,还能给孩子们添补一些,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她很知福。老嫂子开心地笑起来,露出一对大板牙,更添了几分喜庆,眼尖的摄影师赶紧抓拍镜头,文友们争相与之合影。老嫂子整整蓝色的头巾,用手梳梳散乱在脸颊上的碎发,端着半筐冬枣任由大家拍照。她老伴儿在近旁摘枣,看着眼前的热闹说,看把你这个老婆子美的,这一不小心你还成了名人了?这欢欣的场面定格在我的手机相册里,每次翻看,都是一次幸福的重温。

采风回来后,在我就职的央行全国QQ群里秀枣园的图片,加上文字的介绍和渲染,引起了同仁们极大的兴趣,有的人还担心等到了十一长假来,会不会没有了冬枣,我赶紧敲下如下的文字:北边一片冬枣林,西边一片冬枣林,南边还是冬枣林!摘国宝冬枣,品渤海文化,看美丽乡村,尝农家饭菜,我的家乡很秀美,我在枣乡恭迎你。冬枣将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等到了十一长假,枣园里的冬枣就熟透了,红红的甜甜的,不管谁来,您随手摘一个尝尝,就知道如今咱庄稼院里过的是啥日子!

作者简介

李淑华,河北省黄骅市人,就职于人民银行黄骅市支行,沧州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6年出版个人散文集《蓝梦的暖日子》, 获得河北省第十届散文名作奖二等奖,其散文在《人口文化》《现代养生》《金融博览》《金融文坛》《今晚报》《中老年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单篇散文多次获奖。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顾问王久辛、顾坚、南亭云路、刘书环、梅雨墨

编委风雨薇、河丁、张国中、刘国莉、王小丫、李忠、杨国存、小蜗、虫虫、燕子、秋月白、走过忘川、毕义鹏

合作伙伴:

一路听天下(龙杰传媒):音频IP孵化、有声小说制作、推广

纸媒:《渤海风》《中国草根》《沃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去枣乡吃枣啦……
保德:黄河岸边“油枣之乡”|黄河|油枣|保德
第四百一十五篇?枣树
药象本草---大枣
文友主页丨骏捷:对枣树的愧疚
枣树秋施基肥来年可增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