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和平 | 苍凉哀怨 征人望乡

苍凉哀怨 征人望乡

——唐代“边塞诗”赏析(三)

朱和平

大唐传国289年,历19帝,历史上一般以“玄武门事变”、“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为界限将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两个时期,皇帝大多励精图治,政治开明,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较快,在国际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元755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遭受重创,大唐从此走向衰落。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矛盾重重,国力大不如前,虽然有“元和中兴”、“会昌中兴”等短期振兴,然而阻挡不了下行的趋势。晚唐更是一落千丈,不成体统,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最终被后梁所取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中、晚唐时期,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繁荣兴旺已成为过去。反映在边塞诗的创作方面,与初唐、盛唐也有很大的区别,其一、所写题材不同:前期多为边塞风光、杀敌报国、立功受赏等;后期多为边塞之苦、征人思乡、战争伤亡等,明显流露出厌战、反战的情绪。其二、格调不同:前期雄健豪放、奋发昂扬;后期苍凉悲壮、低沉哀怨。

中、晚唐边塞诗人中,李益、戴叔伦、卢纶、陈陶成就最高,也最具有代表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作。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不知何处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的离愁别绪,大家不由自主地把头转向家乡的方向。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感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首二句以简炼的语言,叙述了一场悲壮惨烈的战斗,唐军奋不顾身,誓死杀敌,但结果五千将士丧身“胡尘”。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貂锦”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军人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本来没有什么,然而由于战事不断、烽火连年,亲属无法获得前线消息,生死未卜才是最大的牵挂。后两句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丈夫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思念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士兵们辞别父母,告别妻子,来到边塞,怎能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他们的亲人又怎能不万里悬望、日夜牵挂呢?所以即使是盛唐的边塞诗,诗人也寄托了对士兵及其家人深深的同情,如李白《关山月》:“……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从军服役,如生离死别,多么凄惨!“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女儿至少可以保住性命,男儿战死十有六七,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末句更是叫人肝肠寸断。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朝廷的腐败无能,对底层百姓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在他的诗中流露出对朝廷穷兵黩武的不满,“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杜甫的另一首诗《前出塞九首·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也表达了反对过多杀戮的观念,这可以看作知识分子在饱受战争之苦后的冷思考。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诗主要是揭露唐军主将骄傲轻敌,荒淫渎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争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摇大摆开赴战场,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寡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前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后两句诗人感慨士卒的苦难,并渴望朝廷启用象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军。全诗气势畅达,笔力雄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燕歌行》虽借乐府旧题,却叙当朝之事。这首诗对偶严整、平仄相间,音韵铿锵,有金戈铁马之声。

    王昌龄曾写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慷慨悲壮、豪气干云的诗句。然而铁血男儿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例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七首    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 其二)《闺怨》从“思妇”(军嫂)的角度来写:少妇妆罢,登上翠楼,见春去春回,杨柳又青,而征人未归,感韶光易老,叹独守空闺,悔不该当初让夫君去从军打仗、博取功名。这首诗把一个年少单纯、春日思夫的女子写活了,“忽见”是诗的转折处,因为杨柳本是寻常之物,但此时瞥见却勾起相思之情。“悔教”一句说尽少妇心里微妙的变化,意味深长。两首《从军行》从征人的角度来写,秋风萧瑟,黄昏时分,正是思乡念亲之时,羌笛哀怨、琵琶悲鸣,怎能不勾起戍人的离愁别绪?“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想象万里之外的娇妻的思念之苦和无奈之情,画龙点睛,使全诗更具有动人的力量。“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使读者联想到“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 望江南)所不同的是这里取“秋月”、“长城”为意向,使场面更壮阔,意境更雄浑,充分展示了盛唐气象。

总而言之,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在抒写壮阔、奋发昂扬的同时,并不回避边塞的艰苦,也敢于直面触目惊心的杀戮,从而含蓄地表达对征战的厌恶和对边关将士及其家人的同情。在这一点上,岑参、王昌龄最为典型,如岑《走马川行》《轮台歌》,王《闺怨》《从军行七首》,但是悲中有壮,壮是基调。深切关注国运兴衰,同情底层百姓的疾苦,这正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中、晚唐的边塞诗更多地记述失败、血腥和死亡,流露出强烈的厌战和反战情绪,悲是基调。除了上面述及的诗人、诗作外,还有中唐著名诗人刘湾,他也留下数篇边塞诗,例如《出塞曲》、《云南曲》、《李陵别苏武》等。“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出塞曲》)“汉武爱边功,李陵提步卒。转战单于庭,身随汉军没。”(《李陵别苏武》)诗人把矛头直接指向统治阶级。《云南曲》记叙的是西南边陲战事,“去者无全生,十人九人死。岱马卧阳山,燕兵哭泸水。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通篇弥漫着惨淡、死亡的气息。“胡天无春风,虏地多积雪。穷阴愁杀人,况与苏武别。发声天地哀,执手肺肠绝……万里长相思,终身望南月。”(《李陵别苏武》)此情此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但不要以为此时的边塞诗人已彻底消沉、毫无斗志,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否则就不叫“边塞诗”。例如李益诗中尚有“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塞下曲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送辽阳使还军) “边马枥上惊,雄剑匣中鸣。”(夜发军中戴叔伦诗中尚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塞上曲)刘湾诗中亦有“誓欲还国恩,不为匈奴屈。”陈陶诗中亦有“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豪情万丈,铁骨铮铮,我想这是由边塞诗的基因决定的,或者说是由中华民族的基因决定的——败不气馁,死不丧志,愈挫愈奋,自强不息!

点击进入【聚力·良品遇见健康生活

➢➣➢

作者简介

朱和平,安徽和县人,1968年5月生,当涂县某中学高级教师;爱好阅读、旅行、书法、音乐等,当涂县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游山川奇景,阅古今典籍,思人生哲理,悟教学之道,偶有所得,信笔记之。有40余篇(首)作品见于《同步悦读》《文学鉴赏与写作》《聚力阅读》《皖人春秋》《孔雀东南飞》等微刊。其中七篇在《齐鲁文学》《渤海风》《西南作家·新蕾》《小学生导读》《马鞍山日报》《凤凰台》等报刊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一种生离死别的诗词叫:边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中苍凉悲壮的西北边关
微言夜读 · 经典 | 在《战狼2》里看到的燃点,其实早已写进了这首诗中
唐朝有三首诗被誉为“七绝第一”,你觉得哪一首实至名归?
唐朝有三首诗被誉为“七绝第一”, 你觉得哪一首实至名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