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越歌浅赏之一《弹歌》

    吾非学者,不敢妄用“鉴赏”两字,只借个同音字“浅”而十分肤浅地赏之,以求抛砖引玉也!
    所谓的上古歌谣,指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以前人民的口头创作。由于年代久远,原始社会的口头创作流传到后世并被记录下来的寥寥无几。现在能见到的上古歌谣,多数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的产物。
    《弹歌》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句短调促,节奏明快,读来很有情趣。从其质朴无华的风格来看,称其为中国最早的诗歌应该是可信的。全诗只有8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害
(肉)”却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

    制作工具共分两步。先是“断竹”,即制作弹弓。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断竹”,吾以谓系“剡竹”的上古越语之误假借。“剡(当读为tan)竹”之用火烤等加工竹制品的手段、方法及用语, 沿袭数千年,在今天的古剡大地(今嵊州)仍在广泛使用。故《周易·系辞下》有:“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之说。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当然,从《弹歌》上看古越民制作弓箭,仿佛最早、最原始的用途并不是用于战斗,也不是为了获得猎物,而是为了“逐害(肉)”。即为了不忍见父母“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后“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也。同时也看到弓箭可以制服那些凶猛的野兽了。古越先民们这才把弓箭慢慢变成重要的武器。

    全诗由“断竹”这两个字指引,读者仿佛见到一群围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古越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然而用野火剡之、用石斧斫之。“续竹”是制作弓箭过程的第二步。歌中没有交代“断(剡)竹”后怎样处理,马上连接到“续竹”上,即给剡(tan)好的竹子装上弓弦。从“断竹”到续“竹”,中间有所省略、承转就制成弹弓。至此,狩猎工具已经制成,以下便可接着写狩猎过程。

    狩猎就只写“飞土”两个字。“飞土”就是让土块(石块)等硬物、或剡竹、木为矢(尖状物),在弹弓的作用力下飞起来。“飞土”的目标,或是飞禽,或是走兽。飞禽走兽一旦被“飞土”击中,便可完成“逐害(肉)”的原始任务,即达到驱赶飞禽走兽,不能对“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的父母遗体进行再伤害。徜若被“飞土”击中后飞禽走兽不能逃离了,古越先民们则便可称作意外猎获了!飞禽也罢走兽也好均能果腹。“逐害(肉)”便是指追逐、搜捕受伤的鸟兽。此处之“害(肉)”字,指代飞禽走兽。

    古越先民们是怎样生存、生活的? 这首古老的《弹歌》可以起到活化石的作用。因为有了《弹歌》,后人才得以窥见洪荒时代古越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部分生动图景。《弹歌》更是一幅绘声绘色浑然天成的上古田猎场景。《弹歌》读之顿觉充满粗犷、豪迈、勇猛、激越,一往无前的斗志,充满了荒古的阳刚气息。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弹歌》仅简短的八个字,虽无“比、兴、赋”,却有“风、雅、颂”。“风”者越风也,是古越之风俗,更是古越之风情。这“断(剡)竹”不是一直被继承下来的风俗吗? “雅”者用词简雅也。《弹歌》包容了从制作工具到获取猎物的全过程,容量很大,用词却十分简雅,对狩猎的艺术表现也非常成功。当然这种简短是早期书面语言表达尚处于雏形的反映。“颂”者表达了古越先民对父母遗体的敬重,对自然的敬畏。从而歌颂了“逐害(肉)”的必要与必然。

    《弹歌》每句以一个动词带出,使画面更富于动感,且容易唤起人们对“断”、“续”、“飞”、“逐”动作前后过程的联想。此诗的语言两个字一顿,节奏明快,凝重有力。这分明是一首上古人们原汁原味生活写照的叙事诗, 简短但不简单。《弹歌》,才是中国五六千年前古老的“探戈”舞,《弹歌》,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执戈而舞”,《弹歌》阳刚威猛,豪气干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最最古老的诗歌,寥寥八个字,迷惑了众生几千年
吟诵书写古歌谣《弹歌》
一首四千年的奇诗《弹歌》,共四句,每句两字,作者不详,读来却豪气冲天
史上最短的一首诗歌,仅仅8个字,写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上古文学
诗词故事 | 历史上最短的诗歌,谁知道是哪一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