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课  教学设计方案

年(班)级二年级()班主(副)备人

数学统一测量工具第(一)课时

三维目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100厘米。

教学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环节个性化调整

专题教育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新学期开学了,看看我们的校园多美,看看我们的桌椅都是新的,因此,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校园卫生,爱护我们的桌椅板凳,不在校园里乱认垃圾,爱护我们的书。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作业设计

数学小练习册

板书设计

统一测量工具

      厘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年(班)级二年级()班主(副)备人

数学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第(二)课时

三维目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比较中逐步形成估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较正确、灵活地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活动中亲身经历量一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各种尺子(学生尺、米尺、卷尺)、学具盒。

           

教学环节个性化调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我们发了新书,就要爱护我们的书本,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好几个民族的学生,希望我们加强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作业设计

数学小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1=100厘米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年(班)级二年级()班主(副)备人

数学认识米用米测量第(三)课时

三维目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100厘米。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

    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米尺

           

教学环节个性化调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二、探究体验。

三、方法应用。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五、课堂检测。我们的教学楼里面学生比较多,我们是低段的小朋友,在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行驶,以免发生碰撞的事情发生。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

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

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

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

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

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

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00厘米。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

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

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

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

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

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

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______厘米。

2  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

(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

     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铅笔长18         一棵大树高10    

  曲别针长3         一张床长2    

教室长10          桌子高90       

  操场长200         一个杯子高10      

  桌子长100      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 1=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黑板边、桌子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7一枝铅笔长13米。

   8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作业设计数学小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测量

1=100厘米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年(班)级二年级()班主(副)备人

数学认识线段第(四)课时

三维目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尺子

           

教学环节个性化调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三、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能随意的把纸片仍在地上,要爱护校园环境,不采摘校园里花花草草。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                             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 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1:线段是直的。 

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          )条          )条            )条 

3 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                 ·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 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 

·                 ·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布置数学小练习册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2个端点:

1条直线

 教学反思

作文分享平台小学作文频道将为您提供最新的小学作文100,小学作文100范文,小学作文100范文大全等内容! 梦想作文分享平台欢迎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拓展材料4:二年级数学的认识厘米教学课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全册教学设计(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六单元教案
<比例尺>公开教学个案设计
20201121一课研究之《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