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都舅

如果不是亲临现场,你很难相信:一个九十二岁的小个子老爷爷每天坚持用扁担挑起八九十斤重的大米、海鲜、木柴等重担,帮助儿孙养家糊口。

  儿孙们劝过他别再挑担子,说能养活他。但他不为所动,儿孙们只好随了他去。他挑了七十几年的担,背脊依然笔挺,能吃能睡,很少生病。

  他是我们这个北部湾小镇上家喻户晓的人物,镇上男女老少都管他叫“都舅”。都舅父母生他们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因伯父没有男孩,父亲就把他过继给伯父。伯父的五个姐姐很疼爱他,用军话称他为“六舅”。民国初期,兵荒马乱,伯父一家遭遇天灾人祸。年仅11岁的他随父母和两个哥哥举家迁至北部湾小镇居住,小镇上的人都跟着称他为“六舅”。年月渐长,小镇上的年轻人基本不会说军话,于是,“六舅”叫着叫着就变成了“都舅”。

  我和都舅同住于这个小圩镇上,自小相识。我家住南行巷,他家住猪仔巷,距离不过三四百米。

  那时正是我国刚刚度过三年粮食紧张的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开始复苏,举国上下,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我所在小学的老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从琼台师范学校分配来的应届毕业生。他们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师德风范,是学校一批重要的教学骨干。然而,当时的生活环境过于恶劣,这些新分配来的老师,从海口到我们这个学校,单程就得花上一天时间。先坐将近七个小时的汽车,抵达新盈港,再转摆渡的小舢舨到对岸的渔村,然后手提肩背着行李,步行两个小时的路程,来到学校时,太阳已快落山。他们在学校的住宿条件也非常简陋,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一张普普通通的木床,安在石灰和红泥混合而成的地板上。再摆上一张办公桌、两张椅子和行李箱,就没有多少空间了。

  老师们的住房之间只隔了一道单层砖,夜里的呼噜声音隔壁能听得一清二楚。学校没有食堂,开始是由老师自己解决,但学校的生活用水来自1公里外水田边的井水,全靠人工一条扁担两个水桶挑上来,这条小道两边布满仙人掌和荆棘,脚下踩的全是松软细腻的沙土,而且坡度非常陡,别说是挑水,就是徒步行走都非常困难。为让老师安心教学,学校决定招聘一位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工人给学校当炊事员。几经挑选,最后都舅以在供销社当过搬运工人,性格憨厚、能吃苦耐劳而被相中。

  都舅不辱使命,他每天天不亮,就赶到学校,把水缸的水挑满。把早餐做好后,紧接着上菜市场采购。他把每天的开支都清楚地记在本子上,在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后,他还把每天的菜谱贴在墙上。老师们对他的烹饪技术和伙食安排以及管理十分满意。周末或节日,老师们要聚餐,他都要做出几个拿手菜让老师们尽兴地喝上几盅。放假期间,外地的老师要回家,都舅总是帮他们把行李和礼品放在两个大箩筐,用扁担挑着八九十斤重的担子,送到二十公里外的小镇去搭班车。老师们试图给他一些辛苦费,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都舅在学校炊事员岗位上一干就干了三十来年。退休后,他却没能享受正式职工待遇。也许心里也有过失落,但他一直淡然面对。他经常到离家十公里以外的山里打柴,过路的司机都主动把车停下,并劝他把柴火放在车上免费为他运回家。但每一次,他都笑着摆摆手谢绝。

  不久前,我专程回趟老家看他。我们在菜市场聊了近一个小时,最后我问他,打算挑担到多久,他说,你问问我的肩膀吧。

文\吴文生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  于昕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缅甸一父亲用扁担挑着2个孩子去上学,光着脚走几个小时的山路
祭大父
伟大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3)—在东北的日子
我的五个伯父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10句最值得收藏的老人言,句句经典,每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