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熊玲:爱的代价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为什么?


        爱和孝

       关于爱是什么,父母该如何爱孩子?似乎是一个无尽的永恒的话题。作为笔者,我都记不清写过了多少。

       再谈爱,我依然认为,爱是一种善良,一种能力。善良,也可说就是一种能力,她体现在:一个主体具备接纳自己的局限、尊重他人的局限,具备爱护自己的所有、也爱护他人的所有。当然,这个所有里面,不包括邪恶。

       再谈爱,我依然认同弗洛姆《爱的艺术》中对各种爱的论述。他对亲情的爱,是这样理解的:亲人之间是自然的、无条件的给予温暖,但不纵容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令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这一育人观点,已是目前的普世价值观之一吧。

       关于孝,它在我们脑海里会出现“给父母捶背、揉肩、端茶递水...”画面,说明孝,也是一种爱。

       孝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一种温暖的情感。人生在世,源于父母,父母对儿女有着天然的无与伦比的慈爱,儿女对父母同样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恩情怀。中国古代,有对孝的偏执夸张(愚孝),拼命把孝引向束缚人性的桎梏,愚孝文化多少影响到中国家庭教育,在许多父母的意识里(别说潜意识了),比较顽固的存在:养儿防老,或“我养你爱你,你就该孝顺我”。道理上,这的确也没错。但是,为何会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呢?


       从孩子的不孝,看父母爱的模式基于前面对孝的理解,孝是一种爱,是亲人之间互流的温暖情感。儿女对父母的孝,源自父母然天的慈爱,以及与生俱来的感恩情怀。那么,不孝,则是一种情感冷漠。推理下去,小孩若是冷漠,则是源自亲密关系里匮乏慈爱,或个体感受到也学会了冷漠。我们从许许多多的(不孝)孩子那里,发现他们的原生家庭,有两种爱的模式(或叫养育模式):

       1)软控制的溺爱。溺爱,是我们都明白的不利孩子成长的一种爱,但许多父母仍然固执溺爱,尤其是隔代父母。他们为何明知溺爱不好,但偏要溺爱?是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从心理学角度,简单谈点对溺爱的看法。溺爱,是一种软控制,是亲密关系中,以爱的名义,实行的一种剥夺行为。因一个生命的茁壮,是要依靠自我对环境的切身体验,包括受苦。而溺爱,是父母对孩子施与的无微不至、无原则无底线的爱,不仅剥夺了孩子很多重要体验的机会,也助养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巨婴”自我。溺爱下的孩子,是没机会为他人着想,没机会学习(培育)感恩的情怀。

       但若定义父母--他们“牺牲自我的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的自我”为溺爱,只是外界所见,父母自己是无意识的。

       依无意识理论讲,父母溺爱孩子的背后,无疑有自己的私欲——记着我为你的付出,你一定要有出息,成为我们的骄傲。于孩子而言,无论是父母的潜意识愿望,还是他们的全方位为你付出,都会令其感受不同的累:有无可名状的压力,有“万一成不了有出息的人”的负担,有还不了父母情的内疚,等等。总之,人在不能自主的压力中,会滋生逆反。我很想说,溺爱,是将你的自主性软禁在温室的毒雾;而溺爱模式下的孩子,若有不孝,也是对控制性爱的抗拒。


       2)硬控制的强爱。即:父母出于对孩子好的动机,实施的是“军事化”教育模式。他们按自己认为的成才标准,精心为孩子的未来:设蓝图、定规矩、灌道理、陪读劝读...我们发现,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大多是家庭条件好、父母一心为他学习铺路操碎心的孩子,而他们曾经都是学习好、很听话的乖孩子。孩子变得不乖或不孝,其潜台词是:你们的爱令人窒息,我宁可不孝,还得自由呼吸。

       父母坚信我为你好,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而不遗余力为孩子的付出,如果说是爱,那也是错位的、控制性的爱,是有代价的爱,因它完全违背了育人的现世观点——真爱。前面已提到,真爱是没有任何私心私欲,给予孩子的是成长空间、令他成为他自己。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熊玲相关文章

熊玲:无意识的密谋

熊玲:症状与习惯的隐秘关系

熊玲:电影《归来》的精神分析

熊玲:你有多少无意识 (上)

熊玲:你有多少无意识(下)

熊玲:习惯的心理动力学

熊玲:得失无间

熊玲:原谅的十字路

熊玲:自我被谁伤害(上)

熊玲:自我被谁伤害(下)

熊玲:牺牲者的迫害

熊玲:为何叛逆自我愿望?

熊玲:联想后面的主谋

熊玲:超我的秉性(上)

熊玲:超我的秉性(下)

熊玲:抑郁症形成过程中的症结

熊玲:抑郁症的本能内驱力障碍症结

熊玲:抑郁症的攻击性障碍

熊玲:抑郁症的症结与出路

熊玲:从孩子“拖沓”与“任性”中看父母的行为模式

熊玲:心理医生谈日常生活中负性情绪的处理

熊玲:自由选择的痛苦与神经症人格冲突

熊玲:论嫉妒杀人的心理动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除夕之夜|忆往昔 年味还是儿时的浓
九运即将来临|物质时代结束,精神时代来临!
决定寿命长短的行为,第三运动,第二喝水,第一很多人做不到
一个人的成熟,是从闭嘴开始的
潘长宏教你系列健康生活方式(14)
迎春花开!春天来了!祝福看到视频的朋友 春天吉祥! #迎春花 #春天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