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情感态度”专项训练
文章作者:叶莉霞 

高屋建瓴·题型盘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要从整体上“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而在《考纲》里则是把这种内容放在“鉴赏评价”之中。它们告诉的信息有:①“理解”,是考查角度;②“思想”,即文章的主要意思;③“观点”,就是作者的倾向态度;④“感情”,即文章的基调;⑤“设身处地”,就是要我们转换角度,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⑥“感受”就是“体验”,就是与文中人物情感脉搏一道跳动。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情感态度”类题型,主要有四种形式:

    ①情感变化类。如2007年重庆卷17题:“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感情,请具体说明其感情的变化。”以“变化”为标志,要涉及“全文”。

    ②情感比较类。如2007年重庆卷18题:“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这就形成比较,标志是“是否矛盾”。

    ③情感认定类。如2007年福建卷13题(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通过例句来体验和分析作者的感情,标志是“怎样”。

    ④情感梳理类。如2007年安徽卷16题:“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这就要分门别类,标志是“多种”。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板块中的情感态度类题型,运用频率仅次于整体感知,有的省市干脆把它作为命题的重点,如重庆卷的这一板块,共有4题22分,“感情”题竟达2题12分。因为情感与思想、观点、态度、倾向密切相关,而它们又与整体感知联系在一起,考查情感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考查整体感知,估计今年这类题型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情感态度类题型的特点主要有:

    一是命题内容丰富多彩。这种题型,可以就某一句话某一段为命题点,也可以涉及全篇;可以对某种情感进行理解性的认定,也可以是对文中的多种情感进行分类梳理;可以是触摸作者情感的变化脉搏,也可以是将文中的某些情感进行比较鉴别。

    二是题型难易便于调控。这种试题,如果降低难度,可以就某句话为命题点,命题时可以不涉及其他语境,如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加大难度,可以就整个文本拟题,如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而“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表达了哪几种情感”、“请你评价这种情感”等命题指向,都是难度较大的题型。可见,命题者在这种题型上,可以任意调控难易。

    三是便于考查各种能力。这种题型都是主观题目,需要用文字表述。应试时,考生的情感往往要与作者的情感相融,“设身处地”的特点,转换角色的功能,都可以在这种题型的命制和应试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考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对情感的识别和感受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检测。

身临其境·专攻实例 

                      好想为你做点啥

                        谭金金

    一个年轻的企业家捐助乡下的小姐妹俩,她们是孤儿。他为她们支付学费,每年到她们的村子去一次,看看她们。

    一天晚上,企业家参加完一个宴会,回来的路上刚好经过小女孩家的巷口,便想进去看一看。于是把车子停在路边,走向巷子深处。

    到了,他轻轻地敲了几下门,门开了。进到屋里,她们给他搬凳子。这时,企业家觉得眼前闪了一下,是老式日光灯拉亮之前的那种闪。原来,屋子里亮着的是一盏昏暗的电灯,女孩拉亮了日光灯,屋子里一下亮堂了许多。企业家微笑着说了一些鼓励她们努力读书的话,塞给她们一点零用钱,便要告别。姐妹俩要送,企业家不让。企业家走到巷口,看到了自己的小车,摸摸裤袋,空空的,想起钥匙还留在女孩家的桌子上。无奈,只得又折回来。  

    看见他,女孩急忙回头喊:“快把那盏灯拉开,叔叔又来了!”话音刚落,一闪,再一闪,日光灯又亮了。企业家没说什么,拿起钥匙就走了。在车上,他哭了。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要尽力去帮助这对姐妹,才能报答她们用灯光款待他的盛情。

    没过多久,企业家又驱车前往乡下,窗外的风景像画一般掠过,可他的心里却有些不安。这一次和往年不同,他要和她们说一声“抱歉”,他在这座城市的生意惨遭失败,他要到别的城市去做生意,不能再照顾她们了。

    车子驶进村子,他下车径直走进那间低矮潮湿的小屋。简陋的饭桌旁,她们俩正准备吃饭,简单的小菜稀饭,让他的心不由得一酸。

    见到他,她们很高兴。他邀请她们到城里走一走。上了车,她们显得兴高采烈。他也受到感染,高兴了,心想:也许,她们从来也没有到过县城吧。但一想到要跟她们说自己的打算,又犹豫起来。

    沿途是山花烂漫的风景,小姐姐忽然问他:“叔叔,你平时嗓子疼吗?”他一愣,说:“没有,怎么了?”

    小妹妹说:“叔叔,我好想为你做点啥。你以后嗓子疼就告诉我,我们这山上有一种花,泡水喝特别好……”他心里一颤。

    车进入县城,眼前的一切变得繁华,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他把车稳稳地停在广场的边上,正要下车,小妹妹说:“叔叔,我来为你开门吧。”说着,就要下车,可是手摸索了许久,不知该怎么开门。他笑了:“嗨,你懂得开门吗?”话一出口,又暗暗后悔自己言重了,她一片好心,干吗还要说她?果然,小妹妹的脸涨得通红。

    广场气势恢宏,转了一圈,他们累了,也饿了。他领着她们走进一家餐馆,点了几个菜。菜很快送上来了,他招呼她们:“别客气,吃吧,饿坏了吧!”小姐妹俩吃得很香,甚至有点狼吞虎咽,是真的饿了。他放下筷子,爱怜地望着她们。一会儿,一顿饭吃完了。他招招手,正要招呼服务员过来结账,小姐姐说:“叔叔,我们为你洗碗吧!”

    洗碗?他一怔。姐妹俩早已站起来,挽起袖子,收拾桌子,碗碟轻轻地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引得旁边的食客好奇地向她们张望。他打了个手势,止住了走过来要劝阻小姐妹的服务员。姐妹俩小心翼翼地端着碗碟,走了几步,忽然一脸茫然——去哪里洗?他回过神,示意服务员带小姐妹去洗碗间。在那个窄小的洗碗间里,小姐妹专心致志地刷着碗碟,脸上有一股按捺不住的喜悦。

    他悄悄地伫立在门外,不知不觉热泪湿润了双眼。他想:即使再苦再难,也要继续对小姐妹的帮助。不,那已不是帮助,而是一种报答。

(选自《辽宁青年》 2007年7月)

    1.文章结尾写道:“不,那已不是帮助,而是一种报答。”这句话表达了企业家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姐妹俩好想为企业家做点什么,以报答企业家的资助之恩;企业家也在结尾发出以资助来报答她们的真心呼唤。从感情角度来看,这两种报答有何相同点?

    3.小姐妹俩想帮助企业家也好,企业家想以资助来报答姐妹俩也好,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情境。这是一种什么情境?请你就此情境写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悟的话。

    4.小姐妹俩两次开关日光灯的细节,表达了她们怎样的心理和情感?

    5.企业家第二次来乡下时感情变化十分丰富,请写出感情变化的过程(最好是用文中的词语),并指出变化的轴心是什么?

如虎添翼·技巧向导

   情感态度类试题,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高分题型之一。应试时可采用如下方法:(1)对于情感的变化类题型,可采用捋线串珠法。文学作品中,自然要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情感,而且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的情感还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对于这种题型,最好的办法就是“捋线串珠”,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尤其是线的起端和终端;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彩珠,串到这根红线上。串珠时,千万不要把珠子遗漏了,那样情感变化就有可能脱节,对于那些情感相近的词语,可以不串到线上,防止简单重复。在全文的彩珠串完以后,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形成答案了。例如“专攻实例”中的第5题,是考查情感变化过程和变化轴心的,涉及文本的后半部分,可分两步走,先把企业家在文中的情感变化词语找出来,显示其过程,即捋线串珠,尤其是文中的关键词语,摘录出来,过程也就清楚了;然后根据这一过程,再归纳变化的轴心,即始终围绕着什么来变化,始终不离对小姐妹俩生活和学习的关心,答案也明朗了:“变化的过程是:一酸——一愣——一颤——一怔。变化的轴心是对小姐妹俩的言行举止既觉得意外,又深深地感动,说明她们的生活和学习紧紧地牵动着企业家的心。”(2)对于情感比较类题型,可采用焦点突破法。内容比较类题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相同点或不同点是怎样的,如2007年天津卷第20题;二是前后说法不一致,是否矛盾,如2007年重庆卷第18题;三是两种内容不一致,如何理解。这种题型,可以称之为动态性内容考查,答案至少涉及正反或彼此两个方面,难度较大,既要表述此种说法的存在理由,又要说明彼种观点的道理,有时还要结合作品内容、作者情感和社会实际自圆其说。对于这种试题,可采用焦点突破法,无论动态地考查何种内容、何种情感,都有一个焦点存在,这个焦点就是同异点、矛盾处或交叉处,先确定焦点内容,再由此发散思维,即沿着题干所设的两个方向去考虑,先探究“一方面”,再联想“另一方面”,使内容尽可能“统一起来”,尽可能“不矛盾”。例如“专攻实例”中的第2题,是考查情感的比较,从“相同点”上设题。答题前,要先确定“焦点”是什么,也就是集中点,该题虽然涉及经济资助、人力帮助、情感支持等方面内容,但是共同点还是比较明显的,就是你资助我,我帮助你,形成互为因果的格局。这样思考,答案的主要内容就明确了:“他们的相同点,就是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机会来报答和感激对方给自己的资助或帮助,互为因果,共同营造了一种恩恩相报的和谐境界。”(3)对于情感认定类题型,可采用语境感悟法。就是根据题干所指的语境,或全文,或句段,进行理解和感悟,先分析大致意思,后理解主要内容,再设身处地感受,最后是领悟其中的感情倾向。这种方法的重点对象是关键词句,即对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和体悟,涉及面小,感点集中,尤其是某个句子的情感认定,这种方法最为恰当。例如“专攻实例”中的第1题,是通过末尾一句话来考查的,通过语境感悟可知,这里的集中点是“报答”,本来是小姐妹俩要报答企业家的资助,这里则是企业家要报答小姐妹俩,重点抓住这种认识的飞跃和角度的变化,说明企业家情到深处,感动至极,要从企业家的角度来感悟来回答,或者把自己放进去体味,就可得出这样的答案:“对小姐妹俩的真心报答极为感激,从内心深处发出呼喊,报答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思想的认识出现了飞跃。”

  (4)对于情感梳理类题型,可采用分类归纳法。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感情,因人因事因物往往不同。对于涉及“哪些”情感之类的题干指向,最好的办法是先圈定和摘录出所及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味,即可比较准确而便利地获取答案,例如“专攻实例”中的第3题,是针对全文拟设的,既有整体感知,又有情感概括,需要提炼回答,最好是一个具有哲理的警句。要从三个方面分类归纳,根据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可知,这个警句的核心就是“感恩”,感恩的角度也要分为两类,即小姐妹俩的报答,企业家的报答。二者综合起来,再根据感恩来提炼警句的方向,明确以后,答案也就明朗化了:“这是一种感恩的情境。感悟:感恩是爱的传承和绵延,它散发出人性中最神圣的光芒。”

豁然开朗·盲点误区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情感题,能力层级为C、E,与整体感知和作品鉴赏密切相关,因而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应试时,稍不留心注意就会步入误区,大致有如下三点:

    一是以自己的情感代替作者的情感。阅读文本,据本命题,答题务必要扣本,要忠于作者的情感,生发也好,归纳也好,都要从作品出发。可是有的考生,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还没有弄清楚,就想当然地以己之情代之,其结果,与作者的情感若即若离,有的相去甚远,几乎与文本无关了。例如“专攻实例”中的第4题,是根据文中的一个细节,来考查小姐妹俩“心理和情感”的,可从两个方面来作答。一是企业家走了拉灭日光灯,为的是节约,因为她们的经济十分困难;二是企业家来了就拉亮日光灯,为的是让光明迎接企业家,表达了对企业家敬重的感情,重点是后者。答案是:“既说明了她们十分节约,宁愿在昏暗的弱灯光下学习的心理,又表达了她们要以光明来招待企业家的尊重和感激之情。”而如果答为:“灯光虽弱,条件虽差,可是她们的学习不放松,她们的顽强拼搏精神十分可贵。”这就与基本答案的意思相差太远了。

    二是情感概括不全面不到位。这种盲点主要是针对那些“多种情感”之类的题型。情感一多,梳理不全,弄漏了某些方面,就会造成这种失误,本来是五种情感,五个要点,你只答了三个,显然只能得三个要点的分数。这就要求我们,梳理情感时,要全面把握,逐一认识,不能顾此失彼。

    三是将情感表达写成了文学评论。有的考生,不是按要点答题,而是写一段赏析文字,增加了过渡转换文字,使要点隐于其中,模糊不清,给阅卷老师带来麻烦,也不符合命题要求。实际上,这种答案讲究的是要点,是若干关键词语在答案中的呈现,最好用分号界出,如果写成一段板块性的文字,当然不合要求,这是相当一部分考生易犯的毛病。

曲径通幽·对接演练

                          一张车票

                           赵文辉

    在广州火车站,一个大约二十多岁的乡下妹子,背着一个用化肥袋改制的行李袋,手提一只破包,目光焦灼地四处张望着,看她脸上挂着的那副焦灼可怜的样儿,就知道她肯定遇上了什么烦心事。车站上人来人往,但碰见她目光的人,尤其是那些衣着整洁的旅客,都赶紧躲开。

    “你好……”果然,她开始主动与人搭腔,可是不等她把话说完,人家就赶紧冲她摇头,然后快速走开。她有点失望,却不灰心,继续挨着候车室一个通道一个通道地踱过去,目光依然在旅客们的脸上逡巡,好多人都用报纸挡住脸或头一歪闭上眼装睡。她很奇怪,自己像一个骗子吗?

    这时,她踱到了广州至东莞的候车通道。她看见一个学生模样的小伙子离开售票窗口,一边朝长排坐椅走去,一边很小心地把车票装进衣兜里,还用手摁了摁。她走了过去,朝他怯怯地问:“哎,对不起,帮帮我好吗?”

    “你要我帮你什么呢?”他很奇怪,在这个世界上,他一直都是被可怜的对象,可现在,居然有人请他帮忙。
    她说:“我要去找我的姐妹,可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你能给我买张车票吗?”

    他听后,脸“腾”地红了,摇摇头;片刻,又点点头,随即从身上摸出一张钞票:“我……我只剩下十块钱了,够不够?我刚买过车票,在广州找不到工作,想换个地方。我是中专毕业,文凭太低了。”他很窘迫地揉着那张钞票,倒好像是他在向别人借钱。

    “谢谢你的好心。”她很失望地离开了他。

    忽然,他好像一下子想起了什么,冲她喊了一声:“你准备去哪儿?”乡下妹子回头望了他一眼,说:“东莞。”他听了后,从身上摸出刚买的那张车票,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走过去,把车票递到她手里:“去找你的姐妹吧,祝你好运!”

    她微微笑了一下,接过车票后,问:“那你怎么办?”他想了想,说:“就这十块钱,坐到哪儿是哪儿,我就在到站的地方下车找工作,没准还能找到一份意想不到的好工作呢!”

    十块钱只买了两站路,很快就到了。车停下来后,他下了车。走出车站,望着人流如织车辆穿梭的广场,他茫然不觉身在何处,又该往何处去。正惆怅间,他隐隐觉得身后站着一个人,一回头,竟是她!

    她冲他粲然地笑着,问:“后悔了?”

    他摇摇头。

    她招手叫来一辆出租车,打开车门,冲他做出请的姿势。

    他惊讶地望着她。

    他真的得到了一份好工作,一份意想不到的好工作,因为她是一家玩具公司老板的女儿。她在广州车站的举动其实是一次化装招聘,目的是想替父亲寻找一些在商业社会中未被污染的人,来充实公司的中层管理队伍。

    一张车票,改变了一个中专生的人生。很多人都认为这纯属偶然。其实,这种偶然中绝对蕴藏着必然。不是有那么多人都在这场考试中败下阵来了吗?生活处处是考场,只有那些腹藏“黄金”的人才能拿到高分!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07年第11期)

    1.文章末尾写道:“不是有那么多人都在这场考试中败下阵来了吗?”这句话中的“这场考试”是指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2.开头写道:“车站上碰见她目光的人”“都赶紧躲开”。这表达了旅客怎样的感情?从反面告诉了我们什么?

    3.文中公司老板的女儿通过车站化装招聘,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她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4.文章以“一张车票”为题有哪些深刻含意?

    5.“没准还能找到一份意想不到的好工作呢!”这是小伙子的一句玩笑话,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读书:《理智与情感》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文学作品阅读之把握文章主旨情感
诗歌思想情感及其规范答题浅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技巧专题
中考语文,深刻理解人称的作用,阅读不丢分写作占先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