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振声原创丨济南贡院的乡试轶事——“灵动济南”系列散文之二十三,诵读:王晓音
userphoto

2022.05.10 山东省

关注

济南贡院的乡试轶事

——“灵动济南”系列散文之二十三

作者/李振声

诵读/王晓音

写过“不应被遗忘的济南贡院”和“大喜大悲榜棚街”这两篇有关明清“高考”文章,感觉意犹未尽,还想说说其中的一些细微末节,让人们对古代“高考”多一点认识,或为饭后茶余的闲聊添一点佐料。

济南贡院三年一次的乡试都安排在秋天,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第一场考八股文,是按规定格式写命题作文。第二场考应用文,起草来往公文或根据提供的案例撰写司法判词。第三场考策问,要求考生就某些国计民生问题给出对策。三场之中最难应付、弊病最多的是八股文,由于内容空洞、形式僵化、戒律太多,比如怎样破题、承题、八股,如何起、承、转、合,都有着严格规定,甚至连排比对偶的句子长短、字数多少、声调高低、字体繁简都要相对成文,很是束缚思想,扼杀智慧,埋没了不少人才。

乡试是对考生身体和毅力的考验。三场考试每场三天总共九天七夜,一旦走进考棚,除了如厕,吃喝睡全在里面,需要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考棚里除供照明、饮用的号灯和水缸外其他一概没有,吃的是自备食物,考生一般只带饼子、火烧等不腐易放的干粮,时间久了被风吹干,硬邦邦的像啃石头。晚上睡觉同样遭罪,白天当凳子和桌子用的两块木板拼到一起就是床铺,长度仅有四尺,根本就无法伸腿。如果遇到风雨,那就更加糟糕,只能龟缩在考棚一角,任凭风雨摆布。除此之外,每次考试期间都还会发生诸如中暑、拉痢、食物中毒、被毒蛇咬伤咬死等意想不到的事故。考生内急需要拉尿时,允许去粪棚方便,但不能说话,只能举牌示意,牌子上有字,一面写着“入敬”,另一面写着“出恭”。现在仍有不少人把入厕说成入敬、出恭,想必源头就是当年的科举考试。

古代科举的考场纪律应当说相当严格,比如为防止夹带小抄,入场时连考生食用的大饼都要切块检查;为防止考官作弊,则采取了锁院、糊名、重新誊录考卷等诸多措施。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范再严也挡不住那些作弊高手,他们小抄照带,关节照打,照样能安插“枪手”,把作弊做到了极致。例如民国初年的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有名的“枪手”,他曾在清末两次替人乡试,而且两次皆获中举。还有一位考生更是出手不凡,竟然提前训练好一只鸽子,乡试时让鸽子为其传送答案,只是这家伙太笨,连“背面还有”的提示都照抄不误,结果被考官发现。当然这两件事都没有发生在济南贡院,举此例子,是只想说明高考作弊,自古就是一大顽疾。

古代“高考”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未中,可以终生参考。这样的考规造就了个别神童,比如从济南鞭指巷走出去的陈冕,16岁考中举人,24岁考中进士,接下来的殿试又被钦点为状元。然而更多的人则伏案苦读到老都没取得过功名,成为了科举考试制度的牺牲品。据说历史上最年长的考生是广东顺德的老秀才黄章,康熙三十八年(1699)他参加乡试时已是102岁高龄,但仍名落孙山。可怜这位百岁老人痴心不改,又把赌注押在了三年后的105岁上……

古今高考不可同日而语,随便说说没有比较的意思。不过当今学子看看也没有坏处,想到古代高考的不易,今后走进考场的时候,或许能减轻一点压力。

【作者简介】李振声(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退休前供职于山东省财政厅,曾任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历史轶事共享(一):乡试
这个地方,竟是决定古代学子命运的第一道门槛,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考生抢号舍,辛酸的江南贡院科举考试
那时,南京是全中国最大的考场
科举考试一连八九天不让出号舍,吃喝拉撒睡怎么办?
明清读书人考科举有多苦?考场上被活活冻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