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浸透着亲情的回忆 || 作者 听雨赏蕉

家——浸透着亲情的回忆

作者  ‖  听雨赏蕉

作者听雨赏蕉,会宁杨集人,现居兰州。

这几年因为工作忙,回老家的机会相对少了,甚至好几年都去不了一回。特别是近两三年反反复复的疫情,更把人折腾得王朝马汉。老家成了只能寄托灵魂无法安顿躯体的地方。有关那里的人和事、山河水、草和木、情和意都只能在无尽的回忆中来传承精神慰藉灵魂。每次回家叔辈总是好烟好酒地招呼,亲坊兄弟也是高汤贵饭的款待。本来是一家人,搞得好像亲戚似的、失去了应有的“家”味。同学、朋友、发小、邻居、玩伴之间的关系都渐行渐远,已经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心领神会的默契和心照不宣的坦诚,只能凭借回忆来做自欺欺人告慰了!

听大伯说。高祖弟兄三人,只拉扯成人了曾祖(会宁人叫太爷)一个男孩。为续香火太爷一个人就顶了三门(方)。后来因为人力单薄,找了一个分水先生把祖坟进行了搬迁,分水先生问有什么要求,高祖说其他的都无所谓,只要人口昌盛就行了。是分水的灵验还是命运的安排,后来太爷和太太(曾祖母)生了八男一女九个孩子。我爷爷是行大,后面有七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姑奶奶(爷爷的妹妹)属猴,一九零八年正月初二出生,在姊妹九个中排老五,前面有四个哥哥,后面有四个弟弟。因男孩比较多,所以姑奶奶从小就一直是太爷的掌上明珠。后来嫁给了赵家太爷(与高祖是世交)的大儿子(姑爷)。

爷爷是1900年生人,因得急症47岁时就去世了。走的时候五叔才一岁,是奶奶把五个儿子含辛茹苦抓养大的。奶奶比姑奶奶大五岁,嫂子和小姑子关系一直很好。爷爷去世后,姑奶奶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一直帮衬着奶奶。在奶奶去世前,每年的端午节奶奶生日的时候,姑奶奶都会来给奶奶祝寿,大嫂子长大嫂子短看得出来两位老人至亲至密的关系。姑奶奶的几个儿子都是国家干部,在当时上沟下岔算是光阴最好的人家。每次来的时候总是大包小包给奶奶带好多好多东西。姑奶奶的孙子个个都学业有成,廉洁从政,踏实做人,深得相邻夸赞。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校长,有兰州市委的副秘书长。姑奶奶还有一个独门手艺,就是做煮甜胚子的药麯,只知道是用糜子面通过发酵后做的,具体怎么个做法怎么个配方已无从求证了。她老人家每次要做500多个麯子,像核桃那么大,当年一个能卖一毛五。姑奶奶儿女孝顺从不缺钱,麯子大都给左邻右舍及亲戚朋友送给了,在哪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从没有把这当变钱的手艺。姑奶奶做的麯子,一个能煮十斤甜胚子。且质量稳定有保证、口碑好,在石家岔是很有名的。每年端午节回娘家时,姑奶奶总是把麯子带上按户分发给她的侄儿媳妇。

甜醅子

姑爷(姑奶奶的丈夫)和姑奶奶老两口感情很好,一辈子没有红过脸。生有四男二女,家庭和睦,光阴大发。姑爷的祖上是解户(就是纳钱缴粮的差役),所以日子过得很不错。他有两个手艺,一是养土蜜蜂,二是做木马勺。最多的时候姑爷养着十窝蜜峰,那是蜂蜜属于稀罕食品,当年一斤蜂蜜两块钱,一般人根本就吃不上。小时候跟父亲去姑奶奶家,总是能吃上一顿姑奶奶做的鸡蛋蜂蜜,也算是相当奢侈了。受姑爷的影响,我们亲坊几家都做了峰窑窝。姑爷不厌其烦地教我们怎么做蜂窝,又手把手的指导关键步骤。蜂窝做好后有一年还给大伯提来了一窝蜜蜂。大伯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养了几年,但终因是外行,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产生效益,不得不放弃。

土蜜蜂的蜂窝

土蜜蜂的蜜

木马勺是以前农村主要的舀水工具,当年没有镔铁或着不锈钢什么的,木头做马勺也就相当普遍了。姑爷做的马勺选料很讲究,用整块的树根做成,树根质轻耐泡,不容易干裂,属于纯手工制作。先用斧子和锯子做成大概轮廓,然后一点一点用刨子窊、用锉刀挫、用砂纸磨,做好还要上一次清油。姑爷做的木马勺前几年老家还在用,一只好的木马勺要用几十年。

木马勺正面


木马勺背面

1974年8月28日奶奶去世后,姑奶奶回娘家的时候就相对少了,只是在奶奶一年、三年、九年纸的时候来一下。记得奶奶烧三年纸的时候,姑奶奶和姑爷提前三天就来了。询问烧纸的准备情况,还帮忙着做些力所能及的活。烧纸的前两天晚上,大伯、父亲和三位叔叔就烧纸的准备事项进行商量。大家一致同意过事情时杀一头羊给庄间坊下和亲戚朋友吃。但在人员安排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以大伯为代表的认为困难时期,把庄间坊下阻挡只管亲戚;以父亲和三位叔叔的意见认为,既然是过事情,就过的是庄事,把庄间坊下阻挡就没有几个人了,杀的羊叫谁吃?于是意见不合,争着吵着吼着喊着就是定不下来,最激烈的时候感觉快到了动手的地步。最后姑奶奶说:“咱张家人怎么都这么臭的脾气,像火爆芝麻一样。都老大不小的人了,还和毛头小子一样,有理了有理没理了就谩骂一场。能不能心平气和地商量一下。”听了估奶奶的话,大伯他们都觉得不好意思,最后按父亲和三位叔叔的意见办事。结果事情办的很圆满,庄间乡亲评价很高。过完事情的当天晚上,亲戚朋友乡亲坊下都回去了,大伯他们老弟兄几个又陪着姑奶奶拉家常。大伯高兴地说:“姑姑你看今天的事情办的确实好,乡邻评价很高。多亏听了他们几个意见。以后我们弟兄之间有啥事就得商量着解决。”姑奶奶说:“就是,办好了大家都满意。以后都把脾气收敛一下。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什么事都商量着来。”这一夜一家老少说说笑笑不觉到了天明。

姑奶奶在86年去世了,此后姑爷精神一直不好。姑奶奶去世后姑爷我们家才来过一次。个子越来越小,胡子越来越长越来越白,拄着一个高高的拐杖,说起姑奶奶总是老泪纵横,看着都觉得揪心。有一年我去舅舅家(舅舅家和姑爷家都在石家岔村),从石家岔南湾下去在姑爷家的门前经过,看见姑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子在场边闲逛,我过去握住姑爷的手,年级大了姑爷不认识我是谁。我叫了一声“姑爷!”。看见姑爷颤颤巍巍地说“年级大了不认识你是谁,你叫我姑爷就是北坪上的娃娃吧。”我说“是呀,姑爷。我是XX(父亲的小名)的大儿子。”一听这话姑爷颤抖的更厉害了,两行热泪顺着胡子往下滴。一看是丈人家人,他肯定就想起了姑奶奶。接着就问家里的情况,打问父辈身体状况。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将家族姻亲关系看得是多么刻骨,难怪会宁人把这种亲戚关系叫做“老骨肉(ru)亲戚”。

由于爷爷去世早,父辈们在奶奶的艰难抓养下才得以活成人。奶奶可谓劳苦功高“荻画犹新”,27年后才得以把自己心中苦衷给爷爷倾诉。所以父辈从小养成了勤学手艺、节俭持家的优良品德。这在他们身上表现的都很明显。父辈中大伯会做戏帽、画戏袍、做皮袄、做纸活,生意最好的时候跨会宁、通渭、靖远、西吉几个县。爷爷的木工手艺相当出众,是当时会宁、通渭两县的木工大家。解放前做了会宁县新添乡沙家湾清真大寺,会宁县大沟乡掌里富豪王五天全厅、会宁县大沟乡掌里佘大师家具、会宁县四方吴富户吴深孝的全厅、会宁县大沟乡坡里富豪张老爷全厅、靖远县吴家川富商吴家的家具、会宁县张城堡富农张玉清家的家具,大沟街道张姓堡子上的玄京、义岗川董家的全厅、巩昌(今陇西)崖下全厅、会宁杨集田岔湾儿里碉堡炮楼均是由爷爷设计建造的。父亲继承了爷爷的手艺,成了会宁南乡小有名气的木匠,同时也会做戏帽、戏靴子、戏胡子及唱戏的刀枪剑鞭。三叔即做木活也做戏帽;四叔手巧,木活、戏帽、纸活、做瓦样样都是好手。五叔当过老师,当过医生。总之,父辈为了生存,也是拼尽全力了。

爷爷做的神主堂

由于生活苦,节俭成了父辈共有的特点,有时甚至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大伯在世时,上房里冬天架着炉子,但大伯担心费炭,就把炉子的炉膛泥得小小的,再怎么加炭炉子就是不热,房子还是冷得人待不住。三叔一辈子基本上没有受过穷。农业社时劳动力多,软食口少,不交口粮款,日子过得相当不错。但就是太“细”,吃一口舍不得,穿一件舍不得。每年过年杀猪肉里不放盐,盐放合适了费肉,还说有病不能吃盐。牛羊肉也不能吃。2010年清明节,我和三叔、四叔、五叔、还有四叔家的两个哥哥去通渭老庄上坟。到通渭县城的时候,我给每人买了一碗加工羊肉泡。三叔说羊肉他不吃,后来在我们大家的都劝说下,他才吃了。吃完以后很高兴,说他从没有吃过这么香的羊肉。其实,不吃牛羊肉、不吃盐,都是一种推辞,与从小养成的节俭品质相兼容。这一点可以从祖父辈八人取名“孝、悌、忠、仁、义、礼、智、信”就可以看出先人心目中修身齐家的愿景。

通渭县城的羊肉泡

老家成了无法回去的过往,先人们一个个都将离我们而去,用他们瘦弱的肩膀承担起我们家族兴盛的重任。我们没有理由颓废,应该承前启后,从先人手中接过接力棒,为了梦中的那片热土,将寄托灵魂的地方永远融在血里、刻在骨里!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前就知道自己要走了的老人都有哪些举动?
月夜
我的爷爷(二)爷爷其人
亲戚关系顺口溜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川剧配图版)(中)
同安有座“哇呜小院”,百年老宅故事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