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宕昌近代诗人张炯奎诗作《梅花馆诗稿》评介 || 作者 任笃让

古典诗词之奇葩   宕昌文学之绝唱

——甘肃宕昌近代诗人张炯奎诗作《梅花馆诗稿》评介

作者    ‖    任笃让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


初次见到《梅花馆诗稿》(以下简称《诗稿》),那古朴典雅而又精美的装帧让人眼前一亮,那隽秀而透着灵气的小楷毛笔字更是夺人眼球,令人爱不释手。用一个十分浅俗的词汇,那就叫一见钟情。未看内容,仅凭书法水平,就十分令人折服。当作法帖,可谓“取法乎上”了。翻翻其中诗篇,有许多内容是写宕昌的,这让人马上产生一种温馨的亲切感和强烈的猎奇感。再仔细一读,原来就是生活在宕昌的某教书先生写成的。这让笔者难以置信,莫名惊诧——宕昌这块风水宝地竟然藏龙卧虎,曾经出过这样高层次诗人!这不就是文曲星下凡吗?

那么,诗人究竟为谁呢?《诗稿》中,诗人虽署笔名多次,但只署“药圃老人”、“翠峰山人”、“福津翠峰山人”等,却没有真实姓名、字号以及住处,相关信息量过少。诗作《忆故乡》其一为七绝:“水远山遥忆福津,梅花犹放一园春。旧时闻有江南信,未识谁家是主人。”其二为七律:“老景迢迢忆故乡,山高水秀胜甘凉。人情素朴诗书重,气候温和麦稻香。驼岭绕城皆寺观,龙江傍岸尽村庄。翠峰佳境无缘处,梦到花园暗自伤。”根据诗中提到的“福津”、“翠峰”、“驼岭”、“龙江”、“花园”这些地名,结合诗人笔名,几经查访求证,得知诗人祖籍在今之舟曲县城。

七律《望西固里有感》:“望去前村忆旧庐,幼时曾游戏嬉居。山巅古寺楼头画,路畔柴门楹上书。同学童蒙多物故,元宵灯火自丰馀。今经此地浑如梦,五十年来已老余。”此诗小序中说:“光绪十一年(1886)乙酉,余先父于此设馆。时余年八岁。”在《游登新寨寺》中说:“当年随侍忆游山,秋景犹怀诗句间。”在句间小注中说:“余忆幼时随先父曾游此处,时当九秋,先父有诗述怀,今犹记之。”我们从这些诗作内容看,诗人的父亲,也是诗人、私塾先生,曾于清光绪初年设馆于宕昌县阿坞乡之西固里。当时诗人年仅八岁,即跟随父亲于西固里书馆读书(有“同学童蒙”)。另从诗人后来的诗集《日新山房诗稿》中之《枕上闻钟》小序看,诗人自幼就在忍藏之四圣庙读书。序文如是说:“四圣庙,旧为余昆季读书之地。回首屈指,今已五十馀年,忽闻钟声,恍若幼时。嬉游境况,曾几何时?而余已白发,成老翁矣。”可见诗人从其父一辈就可能已经住到了宕昌南河任藏。又从诗作《自况》可知,诗人很少再回到故乡:“故乡遥隔在天涯,望断云山不见家。任是秋风催晚景,放怀时唱浣溪沙。”

那时,甘川公路远未开通,诗人之父亲在宕昌阿坞西固里教书,每学期带着子女家小,涉溪流,跨栈道,奔波于舟曲与阿坞两地的可能性并不大。再者,根据时代背景,光绪之前的同治年间战乱频仍,持续时间很长,舟曲城为军事战略要冲,很不安全。诗人的父亲自那时就带上全家来宕昌南河任藏(南河任藏,诗人故居)深山避乱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笔者为了考证清楚诗人姓甚名谁、住址、籍贯等等问题,从《诗稿》所蕴蓄的信息内容中仔细揣摩,多方查找史料,访问知情人士,结论逐渐清晰起来。最后亲自奔赴诗人家乡访问其后代,确认诗人姓名为:张炯奎,字耀如(1878-1952),祖籍舟曲,陇南宕昌县人,名号为药圃老人、翠峰山人、福津翠峰山人,清末秀才、廪生。著有《梅花馆诗稿》、《日新山房诗稿》、《民间杂病验方》(已佚)等。

《梅花馆诗稿》共收诗词426首。其中七律44首,七绝369首,五律6首,五绝2首,五古4首,词1首。按标出的时间应该是丁卯(1927)至乙亥(1935)年八年的作品。《日新山房诗稿》,是诗人较晚的一部诗稿,是乙亥(1935)年之后的作品。其中收入诗作305首,删去与《梅花馆诗稿》中相重复的4首,为301首。其中七律29首,七绝259首,五绝1首,五古2首。两部诗稿共收诗词727首。估计仍有散失的,比如诗人四十岁(1927)之前,从清末中秀才的时间算起,起码从1911年之后至1927年之前的16年间的作品想必应该还有,仍有待进一步发掘、发现。就算只有这些,同一个人一生创作格律诗700首以上,那是十分不易和难能可贵的。

从诗作内容看,老先生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自叙》中说:“自笑平生无一长,丹青医卜识微茫。”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老先生当为一代良医大儒,同时精于书画。《诗稿》中有《某妇得中风不语症,余医之而痊,吟此自兴》诗:“窗前默默忆前身,欲诉衷肠懒启唇。不是千金今续命,几同当日息夫人。”之后附《其夫以原韵和之》诗:“蹙眉倚枕强支身,幸遇春风点绛唇。今日忽逢开口笑,回生莫谓更无人。”真可谓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这与《陇南风物志》、《宕昌县志》所介绍的高度一致。老先生诗词文章,样样一流。蝇头工楷,有如镌刻。老先生博览群书,功底深厚。满腹经纶,多愁善感,是十足的性情中人。

其诗作格律严整,对仗工稳。起承转合,丝丝入扣。遣词造句,恰当精微。比如《秋游青冈庙》(在将台乡):“振衣闲步陟高冈,俯视群峰逸兴长。几处人家横暮霭,数丛林木映斜阳。青山绿水遥环抱,碧草黄花暗点妆。欲画愧无摩詰手,聊搜佳景入奚囊。”诗人不愧为丹青妙手,不仅使诗中画面构图恰当,而且能让画面色彩丰富,光线明丽,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

诗人每吟咏,必情动辞发,感悟颇深。写景叙事抒情,往往另有深意。比如《闻钟》:“暮钟敲罢夜黄昏,嘹亮馀音绕一村。只是时人多入梦,有谁闻此自惊魂?”可见出诗人修身磨砺,心中警钟长鸣。再如,《老马吟》:“本是追风逐电材,一生腾达匹龙媒。此身虽老心犹壮,岂与驽骀溷草莱。”真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老先生诗作之题材,信手拈来,似取之不尽。自然中的风花雪月,人生中的风雨坎坷,世态中的人情冷暖,地方上的风情民俗,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内心中的喜怒哀乐,孤旅中的乡愁情思,以及农村年景的丰歉,苛政的奴役,民生的疾苦,俗世的百态,无不可以入题。以至阅读过的历史典故,古籍篇章,轶闻趣事,俯拾即是。而一旦入题,即恣情抒写,肆意挥洒,且必能表达出一个观点,一样思想,一种倾向,均能给人以一种或认识,或启迪,或教益。此处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老先生博闻强记,尤以律诗绝句的格律最为熟稔。若在当今,作一名名牌大学的古代汉语、古典文学教授当绰绰有余——绝对大师级的。然而老先生生不逢时,无可奈何,只作了一名偏远乡野——宕昌南河之缸沟、鹿谷里、将台之曾家山等地的塾师,在那些地方“坐馆”多年,蹉跎岁月,耗磨光阴。所遇英才有限,实在成果难出。惜哉!

不过,这一本《诗稿》的创作,确确真真恰如鲁迅先生形容他自己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诗稿》可谓是老先生一生心血的凝结。《诗稿》的传世,可算老先生不幸中之大幸,可谓“藏之深山,传之后世”了。

老先生深知自己作品的文学价值,对于它的能否传承下去,不无担忧,又寄予一片厚望。在《诗稿》自序的末尾,老先生这样说:“稿既成,故录其意于简端。知我者,当求之阳春白雪,行云绕梁之间乎!”这是多么殷切的期盼啊!

此《诗稿》经六十多年的沧桑流转,更历经十年浩劫“坑灰余烬”而生还。不知又经几难几劫,终于得其所,到了一个稍稍懂得点滴文化的欲“求之阳春白雪”的“知我者”手中,算是没有被完全埋没。

笔者以为《诗稿》水平之高,不仅在宕昌文化史上是绝唱,在甘肃的同时代诗作中也当为一枝奇葩,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当名列前茅了。试想,上世纪二三四十年代与此水平相当的格律诗能有几多?

笔者务求《诗稿》问世传世,为了尽快让我们宕昌的文学宝库中增添一块璀璨的瑰宝,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宕昌的文化,笔者已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编辑成了电子文件,并尽可能地为一些典故以及有相当难度的词汇加了注释,基本扫清了阅读上的文字障碍。当然,错误及不妥、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及方家批评指正。




任笃让,男,汉,会宁人。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大学文化,副高职称。自1971至2011教书四十年。退休后,参与宕昌文史编辑工作。兼任副总编辑、总校对。业馀喜欢写字摄影。现为陇南市文联会员,甘肃省摄影学会会士。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瀛奎律髓61·卷20梅花类,蜡梅和腊梅有何区别?腊梅不是梅花吗?
摄影大师拍出了个优美的余秀华
唐李廷璧的《愁诗》诗作
唐代一著名诗人,我们语文课都学过他的诗,但他却是文坛千古耻辱
杨万里黄昏赏雪,写下首调皮的经典咏雪诗,无一雪字却句句写雪
清代诗坛最孤独的一枝梅花,傲立在郑板桥的诗中,惊艳了无数时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