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乡会宁的年俗 || 作者 任笃让

故乡会宁的年俗

作者    ‖    任笃让


中华民族过年的习俗已沿袭传承五千多年了。年的含义是什么呢?

按传说有好几种,其中如怪兽说。传说燃篝火放爆竹就是为了吓唬和赶走怪兽。诚然,上古武器落后,难以降伏怪兽是确真的事。但难免让人质疑的是,年这一怪兽单在这个时间现身?因此,这一说有些牵强,也有些模糊。而比较科学而可信的要算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法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年,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古人把庄稼丰收叫有年,把大丰收叫大年,把庆祝丰收叫过年,把阴历的12或13个月叫一年。年,因此也成了计时的单位。

而庆祝五谷丰登的年的仪式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是祭祖。祭祖是尽孝,有感恩,也有祈福的意思。孔子在回答学生关于孝的问题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以说,年是人们生活的最高理想模式,换句话说,过年就是过理想化的生活。而过上了理想的生活,能忘祖吗?

我的家乡会宁属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过年的习俗是悠久而厚重的,十分注重年的传统氛围,仪式感很强。

为了详尽而有条理,以下分述之。

1、送灶神

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古代泛神论盛行。灶神就是其中之一。也许是由于自古以来靠天吃饭,农业不会总是年年丰收,于是人们就寄希望于灶神,盼着在灶神的保佑下,年年有吃有喝,甚至连年有余。

腊月二十三日小年伊始,家家忙乎着过年了。入夜,晚饭过后,备好香马,摆上祭品——糖瓜、灶饼,一家之主带领子孙,在灶台前十分虔诚地烧香点蜡,叩首祷告,表达对火、对灶神的感激,在鞭炮声中送灶神爷上天。祷告词可长可短,但似乎不外乎:“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之类。

敬神如在,家乡是有禁忌的。这天的晚饭要比平时少做些,让大家吃个七八分饱,起码不能有剩饭。人们认为灶神上天要向玉帝汇报民间疾苦的。灶神的记性似乎差些,过往的可以忘尽,只记得临行前的那一顿。欠一点,灶神拜见玉帝就如实禀告:民间连饭都吃不饱,盼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夕夜要举行同样的仪式,将灶神请回来一起过年,让他保佑新的一年,降福人间。

2、扫房子

旧时房屋,一般土木结构,密封条件不是太好,一年下来积累的尘土肯定不会少。尘与陈谐音,扫尘也就有了除陈布新的意思。相传尧舜时期就有了扫尘的习俗。

也许是怕平时大扫,尘土飞扬,对灶神不敬,因而时间就选在送走灶神的第二天——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一定要大扫一遍,要把穷鬼赶出去,将福神迎进来。

清晨,吃过早饭,几乎是全家动员。从屋顶到四壁再到地面,绝不能留一点死角。为扫屋顶及高处墙壁,笤帚上临时扎个五六尺长的木杆或竹竿,鸡毛掸子也接上长杆子。室内的小家具、坛坛罐罐一律搬到庭院。屋内扫到一尘不染,坛坛罐罐擦得明明亮亮,再一件件搬回原处。此时,所有屋子包括院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焕然一新,似乎比原来宽敞了许多。屋内墙壁若是不够光洁,就可能还要裱糊一番,再点缀几张吉祥喜气的新年画,年的祥和氛围得以初步彰显。

3、贴窗花

腊月二十五日贴窗花。二十四日已做到了“几净”,二十五日解决“窗明”的问题。旧的窗纸一律剥掉,擦洗窗棂,糊上最有韧性最透亮的白纸。从亮度上说,已经很好了。但家乡人爱美,更重视过年的氛围——家家都要贴彩色窗花,以红色为主,图个喜庆气。几净窗明加上巧夺天工的窗花,顿使屋内蓬荜生辉,一派新气象。年的气息一下子笼罩了整个庭院,似乎空气里都弥漫了浓浓的年的味道。


4、宰年猪

以农为业自给自足的古代家庭,应该是六畜兴旺的。你看一个家字,屋子下面站着一个猪。若不是连年歉收的年景,家家不论大小肥瘦,起码有头年诸。

宰猪在农村也是年的气象,年的重要内容,也为年的氛围加油。

过去在农村宰猪,屠夫并非专职,技术也不怎么样,因而帮忙的人比较多,一般都是邻居力壮者。

那种场面往往引得小孩子跟前跟后地围观。等到去了毛开了膛,小孩子就一拥而上,纷纷争抢猪尿脬。一似如今的孩子吹气球一样戳进一根竹管吹着玩,一般都嫌原始的太小,吹几下,按到地上又研又揉,再吹再研再揉,直至大到满意为止,哪管卫生与否。此时,小伙伴们可以分开两队,按游戏规则,把吹大的猪尿脬当手球来传。抢来夺去,难分胜负。那种情趣,那种热闹劲,现在城里的孩子反而未曾经历。如今想起来,历历如在目前,似乎自己又成了当年的顽童。

宰了猪,当晚就请帮了忙的吃肉,第二天早上再请村里年老的长者或家主一起来品尝。若有谁家的老者不能到场,一定要派小孩子送一碗过去。家家如此,年年如此。

这一风俗,可以拉近邻里关系,可以消除一年来相互间的磕磕碰碰恩恩怨怨,让些小的不愉快,烟消云散,一了百了,使得一村人和和睦睦,也使得民风更加淳厚。也就是说古人的智慧,让一个年把人们团结得紧紧密密,用句当下流行语,就是,全村人“团结得像石榴籽一样”。

5、备年饭

家乡的农村,不用说粮食自给自足,猪鸡鹅鸭是自己养的,蔬菜也基本是自家种的,因而年饭的材料基本不用外买多少,算是就地加工了。用一句时髦话,那是太绿色了。

家乡的年饭有个基本讲究:除夕长面,是祈福求长寿,期盼长命百岁;初一饺子,饺子外形有如金银锭,除“团团圆圆”之外,还伴有招财进宝之期望;初二又是长面,祝福天长地久……初五(叫破五)要送穷神,讲究吃馓饭,叫缠五穷。这些讲究说的都是晚饭。早饭或者叫午饭,一般是腊月里备好的各种荤素菜,临时炒炒蒸蒸,可以多到八样十样,所谓八大碗十大碗,再加一个古色古香木炭铜火锅,花样繁多,热气腾腾,红红火火,象征一年光景。

家乡人备年饭,肉、菜、馍,在年前要备好十天以上的,基本吃到十五跟前,过元宵的再做一次。而古人没有冰箱,如何解决冷藏保鲜的问题呢?家乡的冬天,气温相对低,一般家家都是四合院,南房相对更凉,是专用的储藏室,适宜储存,一般不存在食物变质的问题。不过也有“腊月里打春,年馍馍少蒸”的古训。

一般都在二十六七做肉做菜,二十八九蒸馒头。蒸馒头在一家人是大事,一次蒸很多,能不能蒸得好是很要紧的,碱灰是否合适,白不白,长的起不起,不仅是是否好看好吃的问题,也似乎是新的一年一家光景景气不景气的兆头。因此,蒸馒头很有仪式感:要给灶神爷点灯烧香。当然,烧香还有一个实用价值。那就是看时间用的——古人没有钟表,一笼馒头几时熟好,只要看香燃烧的长短,就能知道。

正在蒸馒头的过程,如有人突然闯入厨房,必须让那人赶快往灶膛里添一把火,否则馒头可能塌火熟不好。这一看似禁忌的神秘习俗,据笔者分析:突然进来个人,原来的火夫有可能因接待、谈话而一时忘了架火,耽误事情,因而进来的人马上加一把柴,就不存在塌火的问题了。

馒头出笼,一般要趁热在上面点上红颜色,一般为单的大圆点或梅花状的小圆点。雪白的馒头,点缀上红色圆点,喜气顿生,也让人食欲大增。

6、祭祖先

出门四十馀年,有二十多年是在外过的年,尤其父母不在之后,就再很少回老家过年。在外过年,吃的东西再充裕,总觉得年味不浓,气氛不足。闲下来想想,其实主要在于,在外过年没有老家那样祭祖的仪式。

家乡是在除夕早饭后,贴上对联,就开始祭祖了。家乡把这一仪式叫“坐纸”。

先是请祖先的仪式。由家中长着端上盛有香表茶酒的茶盘,带领子孙到村口路边烧香叩首,将列祖列宗请进来。然后将家谱打开陈列上方,故去先人的画像、照片相框排列开来,点蜡烧香,献上祭品,包括荤素菜、干鲜果品、茶酒,长者带领子孙再拜祭奠。到初二晚上仍在路口送走先人。这三天之内,早晚都以固定模式定时祭奠。同族同宗的本家,初一到初二,要相互走动祭奠,叫“烧马”,兼给长者拜年。烧马的随来随烧,子孙们必须陪着磕头。

过年祭祖的仪式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叫祝福。由于那时否定与批判封建思想的需要,鲁迅不强调孝的必要性,更不提感恩,对祭祖的活动,似乎持否定的态度。但在笔者看来,这一仪式在家庭之内进行,似乎并无多大害处。

这一仪式庄严肃穆,叩拜者虔诚的表情,庄重的举止,极大地增强了年的仪式感,对培养小孩子的孝心及感恩心,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也许就是中华古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7、挂高灯

除夕为阴历的晦日,即整夜不见月牙,可以黑到伸手不见五指。除夕要守夜,一家大小的出入频次高于平时。为了照明,更为了增添年的氛围,除夕傍晚,家家都要在大门口挂上一盏高于院墙许多的大灯笼,让院内院外一片通明。一般都是在适合的地方栽一根如同如今升国旗用的长杆用来挂灯笼,家乡人叫高灯或天灯。灯笼上一般要写上“天官赐福”几个大字,以表向上天祈福的美好心愿。

8、守旧岁

除夕晚上祭天祭地祭祖宗,仪式完毕之后,就开始守岁了。

传说,除夕晚上子夜之前,阎王也放假,小鬼们包括不干不净的都自由活动。因此人们认为,除夕的冥界十分混乱,子时之前不可早睡,应该清醒地度过,方可吉祥如意。

据说,鬼包括怪兽都是很怕火的。除夕较早地吃过晚饭,就在院子中央拢起一堆篝火,连当天剥下来的葱皮蒜皮一道燃起。大人小孩都要从火焰上头跳跃过去,小孩能自己跳的可能图热闹,反复不停地跳跃几次,不会跳的由大人抱着跳过去。意思大概是除去一年来的灾灾病病以及一切不愉快,一身轻松地欢天喜地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没有电视机收音机的时代,一家大小济济一堂,围坐在老人周围,或海阔天空地聊,老人讲古经,年轻人说见闻,或者大家说笑话。也可以搞主题活动,比如猜谜语。既有趣味性,又可开发儿童智力。可以有奖,这样,小孩子也可以兴味盎然地参与到底。当然,喜欢麻将扑克的家庭也可以尽兴地玩。现在有春节联欢晚会陪伴添彩,另是一番景象。

子时一到,放鞭炮,送走旧岁——所谓除夕也——迎来新年。小的给老人拜年,老人给全家大小散发压岁钱,也散发核桃枣儿糖果,让儿女像核桃一样坚强,像枣儿一样红火……

此时,厨房里早已准备好了一锅色香味俱全的猪肉骨头,大家可以尽情享用……

然后,想休息的休息,想继续守岁的直守到雄鸡报晓。

9、迎喜神

大年初一,丰盛的大餐之后,全村人要一起举行一个迎喜神的仪式。

迎喜神是为一年的出行祈福,希望远行者高高兴兴出去,平平安安归来。因而,这一仪式也叫出行。家家大人小孩都穿上簇新的衣服,由家主端上盛有祭奠用品的香盘,带领子孙与全村人在村口大路旁集中,由村里辈分大年龄长的长者主持仪式祭喜神、迎喜神——按旧说法,喜神所在方位,年年不同,如今年在正南,明年可能在西南······,大家在一片鞭炮轰鸣声中叩首祭拜。然后相互磕头作揖拜年,那场面可谓壮观。

10、走亲戚

本家们大都在初一二祭祖烧马时走动拜过年了。

一般说,三天年是不出远门的,走亲戚也是初四开始。重点当然是回娘家。小夫妻带上小孩带上礼品——正像歌中唱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脊背上一个胖娃娃——给娘家人拜年。单身的大男孩则可能转舅舅看姥姥。其他的亲戚也是要走的,出嫁的姐姐,姑姑、姨姨······。大家礼品可以不十分丰厚,而走动中相互问候,相互祝愿,以增进情谊。俗话说,三年不登门,是亲也不亲。

11、耍社火

社火是盛行于我国广大农村的一项民间文艺游演活动,是历史最久远,内涵最丰富,规模最宏大,气氛最热烈的民间文艺形式。

从造字看,社,乃土地神也。北京有社稷坛,那是皇帝祭拜土地神五谷神祈求农业丰收的地方。农村有遍布各地的土地庙。人们认为土地神是管土地管庄稼收成的神,怠慢不得。

耍社火,也叫闹社火,就是耍给土地爷看。因为只有土地爷高兴了,才可能广种多收。当然,耍社火也有农民自娱自乐的意思,兼有驱邪的意思。

初五一过就可以耍社火了,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锣鼓喧天。耍社火一般在晚上,打着灯笼火把,因而叫社火。各村各户转着耍,耍过以上内容的舞蹈,还要唱社戏。在我的故乡,一般是唱秦腔。可以一直唱到十五。十五闹元宵挂花灯,年算是达到了另一个高潮。年也在高潮中渐行渐远。

12、讲禁忌

常言说,入乡问禁。其实,古人的禁忌无所不在,只是不同的地方有所不同。家乡最重视十五之前,叫上正月,言谈举止都有讲究,是绝对不能马虎的。

上正月禁忌打人骂人,忌大声呵斥孩子,忌说脏话。忌压岁钱给奇数;忌哭泣,忌说死、冲(乡音读shun)这样不吉利的词汇;初一忌动刀剪;除夕、初一出嫁的女儿忌回娘家;忌与有丧事的人家来往拜年;忌打破东西,若已经失手弄破,就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




任笃让,男,汉,会宁人。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大学文化,副高职称。自1971至2011教书四十年。退休后,参与宕昌文史编辑工作。兼任副总编辑、总校对。业馀喜欢写字摄影。现为陇南市文联会员,甘肃省摄影学会会士。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入新宅前常用的净宅方法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14)大年夜为啥叫除夕?都有何历史文化渊源?
实拍会宁社火狮子大跳《小苹果》,太美了!
话题|放下手机,你就没法好好吃饭了?
回不去的过去!正在消失的中国新年传统,实在是令人惋惜
北京白云观举行祭灶仪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