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征文29】我的父亲——写在父亲去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日 || 作者 姜林泉

“寻找会宁好儿女  德孝传承耀家园”主题活动

【29】会宁县太平店镇青江泽街道

我的父亲

——写在父亲去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日

作者   ‖  姜林泉

1995年农历11月26日凌晨,我最敬爱、慈祥的父亲与世长辞了。那是数九寒天,天气异常寒冷,天上覆盖着阴沉沉的浓云,满天飘着大雪,光秃秃的山头都被白雪覆盖,门前的小河都结了冰,这些景象都好似在悼念这位善良、智慧、正直的老人,为他哭泣,为他戴孝,为他送行。许许多多的亲朋、友人、邻里、同行、学生都是泪光闪闪,深情回念。家人都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喉咙,我作为长女更是哭得昏天黑地,乱了方寸。那真的是一个天地同悲,山河齐哀,周边人人共悼的日子,一个永远忘不了的日子,多少年,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想起这一幕,我就泪如泉涌,难以自抑,枕上袖边都是残泪点点。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二十五年了。故人已逝,生者常忆,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了我对父亲的永恒追思。

想通过文字好好写写我的父亲一直是我的心愿,但我笨拙的笔怎么也无法写出我心底对父亲的那份情和爱,同时总觉得自己阅历尚浅,涉世不深,世事不够洞明,人情不够练达,难以准确的记述和解读父亲曲折艰辛、丰富多彩的人生和心路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特别步入老年,我心中那份要写父亲的念头越来越浓。每逢清明节和父亲的忌日,这种感觉就变得更加强烈,于是我便撕了再写,写了再撕。我下定决心,不管文笔怎样,尽我所能,写写我的父亲,一来寄托我的思念,二来让子孙后代知道他们有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先辈。

父亲的简单经历

父亲生于1926年农历七月初四。名节,字致和。七岁入学,1942年毕业于陇江乡中心国民学校,同年八月考入会宁简易师范学校。1947年毕业,此始先后在青江、老君、八里周沟、太平小学、青江中学任教共三十七年。

1947—1961年在青江小学担任教导主任;

1962—1963年在老君代办中学负责建校;

1964—1966年上半年在青江小学担任教导主任;

1966年下半年在八里周沟小学担任校长;

1967年上半年—1968年在青江小学担任教导主任;

1969—1970年在青江七年制学校担任教导主任;

1971—1980年上半年在太平小学担任校长;

1980年下半年—1984年在青江中学担任副校长;

1958年4月,1963年6月曾两次出席第一届、第四届会宁县人民代表大会。

职场的父亲

在三十七年的教育生涯中,呕心沥血、忠于职守、诲人不倦、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他的学生遍及四海,可谓桃李缤纷。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父亲担任青江小学教导主任期间,青小老师有“三姜”,叔祖姜统尚,父亲姜节,堂兄姜广智。祖、父、兄三世同校为师,在本地堪称教育世家,为桑梓的教学起到了股肱作用。

白银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白银市教师光荣榜上有叔祖父姜统尚、父亲姜节、兄姜广智的名字。

前排第二排右四父亲姜节,前排第二排左三叔祖父姜统尚,前排第二排右三兄姜广智。

我们姜姓和姬姓都是母系社会的姓氏,极为古老,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黄帝姓姬,炎帝神农姓姜,姜子牙封神把姜姓封在齐鲁一带。姜姓自古重农耕、重文化,我们的祖父辈也是坚持做忠臣孝子,耕读传家,重文重教。

我们姜家与青江驿教育渊源很深,我的排行六太爷(曾祖父)姜守贤于民国十一年三月初任青江驿第一初级小学校长,供职六年,民国十六年四月为会宁县学务委员。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任青江驿民众学校校长,二十七年其校改为青江驿完全小学,继任该校教员。后来他儿子姜铭尚(排行九祖父),担任过青江小学教育主任,当时周耀祖老先生是校长。

雷思敬(毕业于甘肃国立法政学院法律系,教育部授学士学位)写给曾祖父姜守贤的墓志:

职宣教育,政積併芳。

诲人以正,律己有方。

巍巍暮木,寂寂杏檀。

姜公之风,山高水长。

流传我们姜氏家堂。

曾祖父姜守贤

从曾祖父、祖父、父亲、兄广智、弟弟经农,还有我的侄女姜英,五代人在青小任过教。家门荣耀已成历史,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我父亲继承先人的事业,在教育这片沃土上默默耕耘,矢志不渝,堪称地方人才。

在青江驿当教师的二十多年里,每年寒暑假和星期天共计约一百三十多天时间里,父亲都是没有任何报酬地义务看护学校。他把青江学校当成自己的家,精心建设,精心管理,精心呵护。

父亲爱生如子,在学生的眼中,他既是尊敬的老师,又是慈祥的父亲,平日里对学生关心呵护。父亲去世那年,有一位年长的学生在父亲灵堂前哭诉着说:“六零年学校打发我和一位同学去静宁界石铺卖老鼠尾巴和麻雀腿子。饿得实在没办法,就把卖下的钱买了两个烧饼吃了。回到学校,老师开会,要让我们赔钱,这可怎么办,当时吓坏了,哪来的钱赔,回家还要挨父亲的打骂。我在门外听见,唯有老师说:'批评一下就算了,要是咱们饿了也买一个烧饼吃’。”一位姓刘的学生失声痛哭道:“老师您这一走,我心上的苦处就没有地方诉说了。”还有一位泣不成声地回忆到自己上学时家境困难,几次辍学,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转辗复学。

学校离我们家很近,但他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拖累耽误工作,每天到校的早,回来的晚,他公私分明,连学校的一张纸都没有往家拿过。

退休了父亲仍然是心心念念地牵挂,为学校的进步高兴,为学校的困难担忧。青江学校永远是他的精神家园。

1991年12月,父亲闻知青江学校创办的校刊《驿柳》印出,异常喜悦,欣然命笔,撰题一联:

“寒陵古柳又萌新翠,

长征路上再育桃李。”

为学校鼓掌祝贺。

1971年,父亲从青江中学调到太平小学任教,供职九年,担任校长职务。那时没有学区主任,全公社的初小以太平小学为中心,父亲负责全公社所属学校的教学管理。常跋山涉水,跑遍各校。当时父亲的胃病很严重,他一直和病魔抗争,坚持工作,在一个星期天回家,父亲胃疼得一夜未眠,母亲劝他在家休息几天,父亲还是婉言拒绝了。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精神得到了大家的爱戴和尊重。

有一次,我去学校看望父亲,走进学校的大门,就能感觉到学校的良好风气,在他的带领下,学校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和老师的聊天过程中,才知道父亲对待同事像春天般的温暖,他们说,和父亲相处像亲人一样的感觉,父亲是大家的良师益友。学校有一半的民请教师,父亲知道他们一天很辛苦,来回往返几次,晚上批改完作业才能回家。他们饿着肚子教书,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时到校迟了父亲也不批评,从不歧视他们,并在精神上给予帮助。利用节假日,父亲还帮他们干些农活,比如打碾场等等。

1980年,父亲从太平小学调回青江中学。日积月累,父亲的胃病复发,胃溃疡大出血,生命垂危,在县医院做了部分胃切除手术。组织上两次劝他提前退休在家养病,直到1984年,父亲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和讲台。

某一年,我去县上开“三干会”,碰见一位领导干部对我说:“姜林泉,你父亲个子很高,在小教会上能站地很。”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可怜的父亲忍受了多少的痛苦和折磨。听说有的老师被迫站砖回答人家的质问和批判,是不是我的父亲也受到这样的迫害?六月是一个酷暑的季节,父亲的身体又不好,三伏盛暑,一天站着七八个小时,宁可自己受折磨,也没有把收藏的字画交代出来,也没有为自保而乱揭发别的老师。

会议结束,父亲调到八里周沟初小任教,它是会宁最偏僻的一个地方,山大沟深,道路陡峭,黄土飞扬。但父亲没有任何怨言,服从组织的调配,哪个地方艰苦,岗位缺人,他就去哪儿,体现了“打铁先得本身硬”的素养精神。在短暂的半年时间里,父亲和同事,当地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67年上半年,父亲又调回青江小学,我和父亲去搬行李,当地的乡邻和同事热情地招待父亲,请他在家做客,以示送行。临走的时候,同事和乡邻恋恋不舍,含泪送别。多年以后,父亲时常牵挂他们,他们的淳朴品质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家族里的父亲

父亲的幼年可谓悲痛,三岁丧父,是奶奶守志和二爷(爷爷的亲哥哥)把他抚养长大,供他读书。天有不测风云,在会宁简易师范上学期间,奶奶突然去世,父亲悲痛欲绝,就不想再读书了,在二爷的劝说和鼓励下返回学校。

父亲有一个排行的哥哥,四个弟弟,他们是一个爷爷的孙子,在父亲眼里把他们当作亲兄弟一样看待。前几年我回老家,和五叔聊到天亮,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我的父亲,他说:“你父亲在咱们这个大家庭功劳最大,我和你大哥(广智)上学,都是你父亲给我们交学费,买笔、纸墨等,你四爷在六零年出去要馍馍,饿死在老君坡的一个小村庄,有人报信,是你父亲雇人把他老人家拉回家,买的棺材,埋葬在马营岔。”

广智兄前几天给我发来微信说:“二叔是尊师,耐心教育,爱侄如子,回忆联翩,泣零如雨,唉!我是在二叔膝盖下长大的,我写不下去了……”

父亲和母亲相敬如宾,生养五男二女,他们的婚姻也很传奇。听母亲讲,当时把她给大伯介绍,阴阳先生说他们大相不和,在一起命运不佳,后来又给父亲介绍,外爷(外公)很不同意,嫌父亲命苦。因为外爷和二爷的关系好,就和父亲勉强地成了这门亲事。

在我的记忆里父母亲从来没有吵过架,在家里,父亲帮母亲啥活都干,推磨、做饭、洗衣……母亲生几个弟弟,都是父亲伺候,白天还要忙于工作。我们每顿吃饭,母亲忙着给我们盛饭,父亲总是等母亲上桌,我们全家才能端碗吃饭。有一次,大年三十,母亲给外爷家送年货,很晚还没有回来,我已做好年夜饭,我说:“母亲可能和外爷他们吃过饭了,咱们先吃吧。”父亲一定要等到母亲回来。邻里乡亲都很羡慕和赞叹他们的婚姻。

外爷外奶奶生养二女,母亲和姨姨,没有男孩,外爷弟弟的大儿子过继给外爷,但他们一直分开过,所以赡养外爷的担子落在了父亲身上。1974年的一场大雨,把外爷家的窑洞下塌了,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可是外爷他们的生活无法自理,母亲、姨姨和舅舅商量他们的赡养问题,舅舅说他们没有能力赡养。父亲让母亲接到我家,由于母亲的身体不好,姨姨就把外奶奶接到她家。父亲对外爷就像亲生父亲一样对待,给外爷理头,买好茶叶等。后来外爷患有老年痴呆症,有时把我家的粮食拿着给别人卖,母亲也有点生气,埋怨几句,父亲总是说没办法,人老了都是这样,咱们原谅着过吧。外爷去世后,父亲把后事处理的很好,母亲很满意,在烧一周年纸时,父亲还买了纸火,写祭文来悼念外爷。父亲的这种孝心感动了我们。如今,我的妹妹、弟弟、弟媳每年给外爷上坟,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先给外爷上坟,然后再给姜家的先人上。

社会上的父亲

父亲一生七十年生涯,基本上都在青江驿生活,即使在老君、周沟、太平任教的十余年,寒暑假、星期天都回到青江驿家里。在青江驿这个古老的驿站,有两家人是古驿站的文化符号,一个是下街的周家,代表人物是周耀祖。一个是中街的姜家,代表人物就是父亲姜节。父亲是古驿站周边数十里远近闻名的文化人,书法家。作为老师、文化人,他特别注重自身的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口碑很好。

在青江驿当教师的二十多年里,每年寒暑假和星期天义务看护学校。由于父亲的威望和口碑,周边村民绝不会到学校偷盗或破坏,并且教育孩子不要破坏学校,这就是父亲榜样的力量。

父亲一生孝悌慈善,德被乡里。自己掏钱买笔、墨、纸,为邻里乡党写字画、寿联大约几百幅,墨迹遍桑梓。

生无止息,特别在退休的十年里,父亲为桑梓人的应酬繁忙,红白喜事有求必应,方圆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都来找他。

有一次,父亲的一个学生请他写祭文、挽联等,在回来的路上中了风,我们接到白银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好转以后,回到家继续为他们服务。他从来不收别人的情礼,甚至还要受母亲的唠叨,但父亲还是乐此不疲。后来父亲走路不稳当,母亲担心他摔倒,就不让父亲出门。父亲总是说人情上过意不去,街上有户人家给老人烧一周年纸,我弟弟用架子车送到人家。

父亲和家乡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左邻右舍和谐相处,从不和人争,做人谦和朴实,乐于助人。父亲在我们家乡人的心目中德高望重,给家乡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父亲美丰仪,一米八五的个头,身板笔直,相貌堂堂,加上他心底善良,学识渊博,光明磊落,德高望重,每次从青江街道上经过,如鹤立鸡群,就是一道风景,远远的就能看见是大姜老师过来了,经过他身边的人,学生要鞠躬敬礼,乡亲们都要热情问候。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春情涌动,在重建青江驿寺庙岳楼之时,周耀祖先生撰写序文,父亲姜节先生书丹,可谓珠连璧合传为美谈。

我心中的父亲

父亲一生勤俭持家,凝结了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里,父亲用微薄的工资养活着我们九口人的大家庭。我和妹妹、弟弟都上学,生产队里没有一个劳动力。

父亲的烟瘾很大,从来舍不得买一包香烟,一辈子抽的是老旱烟,穿的是补丁衣服,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有一次来白银我家,我给父亲买了一件中长的纤维上衣,当时父亲就和我吵起来,这是唯一的一次和父亲争吵。父亲一辈子穿得最好的衣服就是一件迪卡上衣。他在太平、老君、八里教书,舍不得买一辆自行车,来回都得靠步行。

六零年大灾荒,海源有个姑奶奶,来信叫父亲去她家取些炒面、干粮,父亲担着扁担来回在路上走了几天几夜,半夜到家,大概挑着八十多斤重的东西,他的肩上都是老茧、血丝,从他的脸上没有看出一点累的样子。看到的是溢于言表的欣慰和满足感,因为这些东西供我们吃一段时间。当时年龄小没有多问,光顾着吃。

父亲去世以后,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的一个痛,不知道父亲一路上在哪里吃住休息,我想可能累了,就地休息一下。想起这件事,萦绕于脑际,梦里千回忆父亲,醒来泪水湿衣巾。

以前我们家在马营岔住,因为母亲生了四个孩子都夭折了,有一个哥哥在四岁患麻疹病逝。母亲伤心过度,不想在马营岔住了,就借了一间房子搬到了青江街上,后来就生下了我、妹妹和五个弟弟。当地人说我招姊妹,也许是干爷、干爹给我起的名字好,在我过百晬时,他们商量给我取了一个很俗的乳名叫从今定。

我的出生给家里面带来了满满的爱和幸福。和同龄人相比,我的童年很幸福,我记得家里面有一个红皮箱,里面放着母亲给我炒的猪、清油的棋颗子,还有父亲想办法从别的地方带来的点心、饼干。父亲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母亲说从我生下来,每次吃完奶后父亲就抱在他的怀里,小时候我一直在父亲的怀里长大,每次走门串亲父亲都要领着我,是父亲的小棉袄。

父亲在我身上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从三岁开始,父亲手把手地教我拿笔写字,领读《三字经》。七岁上学,一直供我读完高中。青江中学毕业,我们班的同学都去太平中学读高中,我和班上的一个女同学冯玉兰去西吉三合学校读书。开始有她作伴,她读了半学期就辍学了,就剩我一个弱女子了。

青江驿距三合中学有四十多里路,一路上都是穷山僻壤,山大沟深,回汉杂居,还有野兽出没,父亲着实不放心,就利用星期天多次步行来给我送馍馍。那时一周只有一个星期天,父亲当天送来当天返回,要步行九十里山路。

还有一次,天下着鸡毛大雪,父亲淋着雪出现在我的面前,当时我愣住了,“这么大的雪,您咋来了?”父亲说:“你母亲告诉我,你冬天不愿意穿棉裤,把我的毛裤给你送来,长了就编一下穿。”那晚我辗转反侧,一夜未眠,这就是我情深似海的父亲,无法忘却的父亲。

父亲的担心还是发生了。果不其然,在一个星期天,我回家取馍馍,在回学校的路上,从老君通往三合的沟里,快到校学时,发现我的头巾不见了,可能丢在不远处,就把包放下,回头去找头巾。走了几米,我回头看见几个小朋友,可能是三合小学的学生,把我的包拿走了,我就大声喊着,在后面追赶,他们跑得快,我没有撵上,这可怎么办?是我两个星期吃的干粮。我就上山去找,也没有发现他们。夜幕降临,我很害怕,前碰不见人家,后碰不见店家,当时欲哭无泪,很无助。

天越来越漆黑,在不远处有一户人家的灯亮着,我就走到这户人家,他们把我收留住下,睡到半夜,听见有人敲门,原来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听到的消息是我在沟里遇到了坏人,就挨家挨户地找了几个村庄才找到我,他们很激动,班里的两位女同学抱着我哭得很伤心。我怕父母亲担心,就从来没有给家里任何人说起过这件事。

高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我就回乡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正好赶上了修青江上街土桥的工程,我一天用架子车拉十几方土,繁重的劳动量累的我喘不过气来,手上全是血泡,晚上浑身疼的不能翻身,暑假父亲就顶我几次,母亲每天给他烙的一点喝茶馍馍他舍不得吃给我送来,回忆到这里,我的视线模糊了……

恢复高考以后,我结婚生子,父亲就把对我的爱转移到我姑娘身上,对她倍加疼爱。生下姑娘奶水不足,父亲省吃俭用,从微薄的工资里拿钱给她买奶粉,隔三岔五打发我弟送来(当时我在老君黄湾住)。

姑娘十二岁时,由于坐姿不端,睡海绵床等原因,导致脊柱侧弯。父亲知道后,在信中开导我:“我看对前途大事也没有多大的妨碍,每天给孩子按摩,加强人工锻炼。”他来白银也住了一段时间,和姑娘住在一起,早上五点起床,父亲给姑娘按摩一个多钟头,耐心地启发和开导她一定要充满自信,勤奋锻炼,一切困难会迎刃而解。

从姑娘上学开始,爷孙书信不断,谆谆教诲姑娘,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特别在写作方面,父亲要求平时多看书,每天写日记。父亲还用毛笔写了一本楷书字帖,是唐诗和毛主席诗词,父亲要求她不但要背会,而且要理解其中的含义。

姑娘的写作能力进步很快,每次作文都是佳作,三四年级在白银报和白银电视报发表几篇文章。每年都被评选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曾经还是白银市的三好学生。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读完研究生,现在兰州高校任教。

父亲一生酷爱书法,书法是他一生的追求和爱好。父亲写一手毛笔好楷书,字体颇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多宝塔》的风骨,但又很具个性,独成一体。在我们家乡很有名气。

父亲练书法就是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天赋,那时也没有优越的条件,连一本字帖没有,也没有人指导。我时常忆起父亲与书法有割不断的情丝。

从我记事起,父亲挤时间在房间练书法,展纸濡墨,任情挥毫,沉醉在墨香的世界里,品味书法带来的乐趣。

字如其人,父亲写的楷书,结构严谨,一丝不苟,笔力劲健,端庄大方,那蝇头的小楷,字体清瘦,遒劲有力,运笔之中诠释着他对汉字的理解和感悟。

由于父亲喜欢书法的缘故,我们姊妹家中也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我家的客厅挂着父亲写的《治家格言》和毛主席诗词,整个房间弥漫着书香缕缕,从字里行间,我们又看到了父亲高大的身影,看到了他慈祥、淳朴的面孔,听到了他的声音,和我们一起在谈笑风生……

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万贯家产,在病重的两年里和时间赛跑,用颤抖的手为我们儿女写书法,以做纪念,每当我看见父亲写给我的四扇屏,落款最后写着“爱女”二字,勾起了沉积于心底的思念,不竟忆起已然远逝的亲情,再次将感戴的深情,溢满伤感的回忆,让曾经那个与父亲永远天人相隔的冬月又展现在眼前,永远定格在心底那不能触及的痛处!

父亲犹如一座山,巍峨而庄严,令我尊敬;

父亲犹如一片海,宽阔而澎湃,让我敬佩。

父亲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是一座丰碑。

点点滴滴的回忆,凝聚着我深切的怀念;

字字句句的记录,铭刻着我无尽的思念。

怀念父亲一生纯朴、坚强、坚韧而从不懈怠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一生;怀念父亲光明磊落、豁达善良的一生;怀念父亲和我们走过的欢乐幸福时刻;怀念父亲和我们一起走过的那年那月那些风风雨雨的时光……

父亲一生忠诚、正直、善良、仁慈,为人处事的情怀都是我们子孙后代学习和继承的榜样和财富。

我敬重难忘的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家人心中!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回乡
李智华演讲《隐形的翅膀》有感(2)
父亲心中的大学
我的母亲母亲去已经整整十二年了
一代青江人对青江驿的情怀
我的母亲(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