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拉田 || 作者 梁旭斌


拉    田

作者  /  梁旭斌

蜿蜒崎岖的山路,种田时籽种人背驴驮,都不是大事,再不行套个架子车,人推牛拉,一家伙就能到地头田间,但拉田可不行,这是种、锄、拔之后的突出环节,通常居于碾场之前。有人说洋芋不用碾,细一想,洋芋从地里挖出来运回家的过程,一般也不叫拉田,只是唤作拉洋芋呀!老家说拉田,也是有个说头的。

那么什么是拉田呢?我想,老家的拉田,应该指为防雨水、黄鼠等糟蹋,在秋前将收割后用于人食用的农作物从地里连同茎杆或者连同根须一起拉回场院的保护劳动成果,逐步向嘴边运送粮食的状态和过程。这般定义,也不知准确与否,只是一个大概的感觉。用排除法验证,之前说过的洋芋肯定不是这般,因为洋芋拉回时,他的去向大多是洋芋窖窖,而非场院,时间多半是秋后,而不是秋前。再比如,苜蓿的运回也直接叫拉苜蓿,等等皆如是......

因此,记忆里的拉田,一般都与暑假或是星期天有关,这个时候趁着学生们在家,也可多一个半个的人手。潜意识中的拉田,需要谨小胜微,特别是对着那个饱含父母汗水的粮食穗穗更是需要倍加呵护。干地呵咵咵的夏天,从麦码子中只有用劲才能抽出一剪儿来,骤雨打过的粮食穗穗互相手拉手彼此亲着口口,须先将麦剪儿由根部与地面剥离,再仔细细一剪剪置于绳子或者架子车上......

放到绳上,是因为架子车有时到不了地头田间,那一段路还需要人背或者牲口驮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麦衣咬怜!往绳上或架子车上放麦剪儿,如若要走的路,两边是没有崖壁的通视界面,怎么放麦剪儿都不打紧,要是碰见有溜崖的山路,粮食穗穗就不能靠近山崖这边摆放了,个中原由只有吃过这苦的人才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刷蹭掉了粮食,挨饿时遭罪呢!


架子车拉田,比人背驴驮运力更是非凡,效率也不是一般。因此,有力程的人家对这种拉田的方法情有独钟,但人们智力的猛进会使同一架子车的运力更为强大,这关键要看捆扎麦子的方法。原来人们一般用两根绳子顺着架子车的前后走向勒在麦子的上面,徒手分别绕过车沿绑死在前面,后来改用一根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车尾和车沿,在中间插一根木棒,另拿一根木棒绕着插入的木棒将余绳绞转,捆得那个紧哟,像是吃多了后将裤腰带的参子放进最后一个眼眼!

捆得紧,就会拉得更多,但也往往更吃力些。顶吃力的地方要数那端立着的陡坡,或是在那陡坡上又有那急转的弯弯,就更吃力了!东家生了小孩,西家问“生了个啥?”东家答“掌车沿的!”说是就是在这个凶险的地段能够驾驭车沿带把儿的人。如果在车尾有那长出来的汽车轮胎作刹车,外带娃娃们站在上面,或是有一根由车沿从麦捆顶端绕到后方的绳子拽着,也能轻松不少,不过这些辅助除却人多外,只是消减重力加速度的手段!


这样的路,力大体高者具有天然优势。曾几何时,从高高山上行云流水般将架子车放将下来,速度快得像是超音速飞机,当然后面冒的是土雾,而非白烟,人们定是知道那是曲家在拉田,能够如此这般的,别无二人!过年时,老乡们还对曲家力大无比津津乐道:某日,杂七大八的人们相跟着去阳屲拉田,曲家因为甚事落到了后面,叫喊着让前面的等等,结果好似没有听见,曲家抗起架子车径直绕过了几个七拐八湾,居然跑到了他们的前面,要知道那是有陡坡连续拐湾湾的上山,大家对曲家佩服连天!

要说看见了可怜,不如说听见了心酸!那年,干大听见有人连声呼唤,原来是有人掌着车沿,再有一点,车轱辘就会坠入深沟大涧,这家人大气不敢猛喘。见此情此景,他二话没说相帮着掌起车沿,慢慢将方向移向路的中间,愣头青加了老汉,力道和高度的差异摆在面前,转湾的后面没有了掖扽的空间,年轻人摔到了窟圈,车轱辘碾过干大的腿卡在了下面,后面掖扽的人们放开车子会砸掉一人,不放车子一人始终被卡在下面,帮与被帮之间的对话,犹在耳畔......


从此,在我的心目中高大了的,是小个子干大。在外工作的干哥和干姐,每到假期或是麦黄六月回不来时,干大只有用牲口驮“田”了,不过这只是一个偶然。现在干大已无须种地,一则远处的山地退耕还了没有林的林,二来后人媳妇子女儿女婿孝顺争气,他现衣食无忧,晚年乐和。但每每遇见老去的干大,无论他怎样的大话扬天,依然显得那样可爱!德,是人一生的修行。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普遍信佛。一次我问干大那事,他笑盈盈只是一句“山上老人家知道!”

老天自有定数,总应遵循规律。连赶拉田,是为了趁着学生,也是为了避开上苍赐予这方圣土为数不多的雨水,临时垛在地里的麦码儿粮食穗穗裸露在空中,他们遇了雨水,又会滋润出芽儿来。因此,忙着将麦子等拉回场院正式垛起来,是个首当其冲的技术活。垛麦落子,带着根须的还好,刃镰或是镰刀收割的就要有把式,垛子表皮的麦剪儿粮食穗穗要始终高于根部,为此,在里面横着平放麦剪儿是落麦子的必须,这样逐渐将麦剪围将上去,由下往上丢麦剪儿的人,还得不时地拍打已经落好的部分,垛子上面的人最后得靠梯子骆驼蓬盖顶,以防雨水的灌入......

乡党们平时默不作声,吼起秦腔来振聋发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家的雨水,也像老家的人。毛毛细雨,润物无声的时候也是有的;老白雨下起来闪电雷鸣,瓢泼猛泻的时候也是有的。再怎样谨小胜微地拾掇田伙,遇上这样的天气,麦垛子上或者其底部,或是没有来得及拉的田就会直接长出个什么来。将这些粮食打将下来,做成芽面烫儿,吃起来就像现在的日子,一个字,“甜”!

作者前期部分文字链接:

《请大家帮帮文敬,救救文敬》

《老家的杏儿》

《娘舅来烧纸》

《清明祭》

《山村代课教师》

《童年春的声音》

《“寻找会宁好儿女 德孝传承耀家园 ”主题活动公告》

《会宁教育精神在新疆开了花儿》

《土豆人生》

《字的书写需要学》

《会宁社火今与昔》

《人要跌拌呢》

《那时候会宁的童谣》

《我的哑巴哥》

《那年冬天》

《一壶老酒》

《会宁方言里的孝道之一》

《会宁方言里的孝道之二》

《那个前后》

《推车、木碗和孝》

《“戏说人文”喽!》

《年画:隔不断的乡恋》

《礼貌与礼遇》

《怀念我的大姑姑》

《我们是母亲的世界》

《沪上冬至值守略见》

《请善待你身边的军人》

《再看你一眼》

《老家猪油干馍馍随想》

《悼牛俊魁老先生》

《会宁老孩童记忆之小兔、猫和老鼠》

《会宁老孩童记忆之耕牛》

《那件花棉袄》

《格尤回家馈乡亲 会宁在疆有高人》

《二外爷》

《老水窖》

《金陵龙盘壹号》

《抱娃跟集》

《会宁老孩童记忆之牛、长虫和地窝窝》

《皮影戏的记忆》

《割舍与鸽舍——记我的二哥》

《会宁老家社火印象》


注:正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天南地北会宁人”尊重作者付出,可以授权在其他公众号登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坚持准确署名,倡导原始创作,提振正向能量。感养育之恩、念精神砥砺、记风土人情、忆美好往事、歌秦音豪迈、颂祖厉雄风。传播会宁文化,弘扬奋斗精神!欢迎搜索“allhuining”或“天南地北会宁人”关注公众号,投稿可直接发送至邮箱:280615328@qq.com,也可搜索微信280615328加好友后以发消息的方式投送稿件。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照片:70年代农村交公粮的真实画面,看了不许哭
长篇小说 《 艳阳天 》创作的前前后后
缺水的一生||王喜
看到架子车拉麦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雨亮│父亲的夏天
【每天老照片】-2万-1267- 交公粮的流金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