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沟公社刘沟初中回忆(十一)——马仲清老师 || 作者 张明同


大沟公社刘沟初中回忆(十一)

——马仲清老师

作者    ‖    张明同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大沟公社刘沟初中回忆(十)——杨茂青老师》《大沟公社刘沟初中回忆(九)——曹鹏儒老师》《大沟公社刘沟初中回忆(八)——张国仁老师》《大沟公社刘沟初中回忆(七)——郭永文老师》《大沟公社刘沟初中回忆(六)——杨君义老师》《大沟公社刘沟初中回忆(五)——陈好武老师》《大沟公社刘沟初中回忆(四)——李秀春老师》《大沟公社刘沟初中回忆(三)——化学统考》《大沟公社刘沟初中回忆(二)——算术统考》《大沟公社刘沟初中回忆(一)——数学竞赛》

1976年深秋的一个中午,一位戎装在身的年轻人来到了刘沟初中校园。黄色的服装鞋帽,端正的走路姿势,白皙的脸面,以及军帽正前方熠熠发光的一颗红五星和一幅对称的耀眼红领章,这位军人打扮的年轻人引起了校园里学生的高度注意。

几经打听他来到了我们初一级(班)教室的窗户前,他的两只手轻轻地扶着窗框,眼神不时地辨认着教室内的每一位同学。此时,教室后排的一位同学仔细地辨认了这位军人后随口喊了一声“马老师来了”。

正在认真做作业的同学们听到后一下子抬起了头,朝窗前的这位年轻人看去。只见他满脸微笑着向大家打着招呼,这位年轻人就是马老师,他的名字叫马仲清。

马仲清老师是1973年1月参军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他顺便来到我们的校园,来到了四年前他曾任教的地方。参军前他是我们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当年的这级学生现在正好在我们初一级的教室里上课学习。站在窗户前的马老师望着教室内的一个个面孔,他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几年过去了,我们已由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


马仲清老师生前照片(1990年)
马仲清老师,男,生卒1953——2012年,初中学历,大沟镇刘沟村大户郭社人,1972.2—1973.1刘沟小学任教,1973.1—1977.5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服役,之后退伍回家。

第一次认识马仲清老师是我们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1972年春季)开学初的几天。

一天上午的课间,校园西边不高的围墙处,校长陈好武老师对自己身旁的一位穿着工整的年轻人说,你赶紧去给生产队长打个招呼,尽快来学校给学生上课,一个班的学生等着呢。听陈老师说话的这位年轻人就是马仲清。

马仲清是刘沟大队革委会推荐任刘沟小学民办教师的。

当时正值开春之际,马仲清在给生产队的地里担粪送肥的过程中接到了刘沟大队给他的任教口头通知,因通知较迟,马仲清老师到校时,我们已整整上了一周的课。

马老师到校后给我的最深影响是他穿着一件天蓝色的裤子,当时叫毛蓝裤子,是家里人用一针一线手工做成的,两个裤兜的地方看上去略显宽大就证明了这一点。这种颜色的布料结实、耐穿,价格较贵,大家很少穿得起。与裤子搭配在一起的还有他的一件褪色的蓝色军便服上衣和一双黑色条绒八眼窝布鞋,如果再加上他戴的一顶灰色布帽,年轻的马老师显得干净利落,英俊大方。

这一年,十九岁的马老师是我们二年级的班主任,给我们上的是语文课。

第一次登上讲台的马老师,当着我们近四十人的面他有些腼腆,比如说话声音显得较低,语速较慢,嘴唇有些颤动,有时候他的一句话还没说完整两个脸蛋早都变得红了起来,他总是含着微笑给大家说话。时间不长他就很自然大方地给我们讲解课文,很严肃地强调班规班纪。

语文课上马老师领着我们认生字,读句子,划段落,讲解课文。《王杰》《刘英俊》《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就是他给我们上的课文。每篇课文结束后,我们的认字量增加了,能背诵的段落增加了,造句的能力提高了,每个短小的英雄故事教育了同学们。

朗读课文是每天语文课上不能少的环节,马老师经常领着我们大声地朗读课文。

“贫农张大爷,左手有块疤。大爷告诉我,这是仇恨疤。过去受剥削,扛活地主家。跑来狗腿子,一起把我打,砍伤我的手,留下这块疤。-----”,这是课文《仇恨的伤疤》里的几句话,教室内马老师领读课文的声音清脆嘹亮,而我们跟着他大声朗读课文的一片童音悦耳至极。

在马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每天的早自习秩序井然。我们半蹲在教室左侧靠西的土墙下,面朝东山粱畔上慢慢升起的太阳,大家尽情地朗读一篇又一篇课文,或齐声地背诵一段又一段精彩的文章。从春风拂面到夏日炎炎,从秋意凉凉到初冬寒冷,随着不同季节的变化,我们身上补丁带补丁的衣服随之增减。不管怎样,我们早自习时读书的习惯从来不变,我们在一片书声中感受着校园的乐趣,成长的快乐。大山深处一所偏僻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窑一房见证了一群纯朴天真、憨厚诚实的农家孩童在美丽的早晨放声读书的感人场面。

作为班主任,马老师时时事事地关注我们的一言一行,大家都能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按时到校上课,有事能请假,上学的路上不踩踏庄稼,回家的路上能自觉排队,同学之间团结相处,彼此之间很少有骂人打架现象,不多的作业都能当天完成,而且每天的教室都能打扫得窗明几净。一段时间以来,马老师表扬我们各方面进步快,希望继续保持,不断上进,大家听后感到十分地高兴。

可是后来我们在严格要求自己的时候,总是在无意中做出一些与班规班纪不相符的事。

一次,下湾生产队的三位男同学,乘着午间回家吃饭的时候,踏过一块麦田,小心地绕过与自己一样高的麦杆,爬到麦地旁三米多高的土埂子上掏出了几窝麻雀蛋,每人分得几个后好不高兴。然后他们准备将其交给自己的生产队,生产队会按每个蛋一分工的标准记他们家工分。遗憾的是半路上这些鸟蛋全被捏破了,他们决定第二天仍按计划寻找鸟窝。

当时,我们这里干旱少雨,再加上农业生产队时期,大片的田地里粮食长势不尽人意,而成群结队的麻雀一天到晚总是叽叽喳喳地盘旋在快要成熟的麦子、糜谷上空伺机与庄稼人进行一场粮食争夺战,于是当地开展了有偿消灭麻雀活动。具体规定是交生产队麻雀蛋每个记工一分,麻雀头每个记工二分。

不料第二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后,上语文课的马老师点名地把他们几个留了下来,马老师问其中的一个同学“你们昨天中午放学后干啥去了?”

“吃饭去了。”这个同学很自然地回答道。

“还干啥了?”马老师又问了一句。

“再没干啥去。”这位同学肯定地回答道。

“真的?”

在马老师严厉的目光中,这几个同学很老实地低下了头,然后结结巴巴地说出了事情的真实情况。接着,马老师很严肃地批评了他们,他说以后再踩踏庄稼生产队长会拧拐子(腿子)的。听起来很害怕的语言使同学们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令这几个同学想不到的是,掏麻雀的事除了自己外,马老师怎么知道呢?他们几个从心底里佩服马老师真的了不得。

原来,当他们几个捣麻雀窝的时候,有位家长正好在另一块地里看到了他们的一举一动,是她专门来到学校把情况及时地反映给了马老师。

马老师年轻好动,积极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开学初的几周课外活动,各班学生集体唱歌,地点在我们二年级教室。学校决定马仲清老师和刘沟大队的文书李旺春一起教我们唱歌。

我们先学唱了当时的流行歌曲《国际歌》,这首歌是法国歌曲,后来被译成许多种语言。先是李旺春给我们教唱,接着由马老师教唱。

经过多次学唱,我们就能顺利地唱出这首歌来,大家也感到很高兴。但不足之处就是同学们对里面的有些歌词模糊不清,比如“英特纳雄耐尔”(此处指国际共产主义的理想)一词就不懂它是什么意思,感觉上这几个字无论唱起来还是读出来总是在舌尖上绕来绕去。就这么几个字,大家一会儿把后面的字唱在前面了,一会儿又把中间的字唱在后面了,好长时间有些同学还是把这几个字的前后顺序搞不清楚。

后来马仲清老师还单独教唱了我们富有浓郁色彩的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高楼万丈平地起》《军民大生产》等歌曲。这些歌曲是马老师前几年在大沟中学上学时中学老师教唱他们的,而此时他又教唱给我们。

他不会歌谱,他是直接教我们唱歌词的。为了让大家记住歌词,马老师很工整地将每首歌词抄写在黑板上。这样,我们不但唱会了歌,而且还学会了许多生字,真的是一举两得。

之后,每天的上、下午第一节上课铃响后,这些嘹亮的歌声不约而同地从各班教室传出,令人振奋的歌曲响彻整个校园。

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的书写工具增加了不少,蘸笔、毛笔、墨水、墨汁、语文笔记一下子增加了五样,大家开始用蘸笔写作业,每天都要写大楷,语文课上还要写段落大意、抄写中心思想。

随着学习用具的增加,马老师要求我们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笔墨等,存放要有一定的地点,不能到处乱摆乱放,也不能随处乱写乱画。

做为二年级的小同学,我们一切行动听指挥。很快八十多个小墨水瓶、墨汁瓶很整齐地摆放在我们讲台左边的墙根下,再加上同学们兑换学习用具的鸡蛋,教室内经常有一道由蓝、黑、白三色构成的亮丽景观煞是好看。

大楷是我们二年级每天中午要去完成的一项任务,它是我国传统书法文化内容之一,对于这个新鲜事物大家既感到好奇又表现出一种乐学的态度。马老师来到我们的教室手把手地指导我们写字的姿势,握笔的方法,用笔的技巧。马老师诚恳而又谦虚地说,他的毛笔字写得不好看,大家可以请其他老师给自己题写仿格或到代销部购买一分钱一张的现成仿格去描红。

记得最难写的一页仿格是一位同学从代销部里买来的,上面的内容是“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这几句话是毛主席“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的诗句。大家不但互相传着去描红,而且很快记住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美丽诗句。

写大楷最有趣的是,四分钱的墨汁棒化成的墨汁装进小甁子里,价廉物不美。每次打开它时瓶口散发出的臭味子弥漫着整个教室,大家都是捂着鼻子去写大楷的。更惹笑的是有些同学乘别人的不注意竟用毛笔悄悄地把对方的名字歪歪扭扭地写在他们的后背衣服上,经常是这些同学将此事状告给马老师,而马老师很气愤地立即赶到教室,他紧皱着眉头最终还是辨认不出这些丑陋的笔迹到底是谁干的。

一段时间过去了,我们感受到了毛笔字给我们带来的点滴进步。从点到横,从撇到捺,一笔一画的毛笔字折射出了同学们细心认真的写字态度。从笔迹粗细不匀到宽窄基本一致,每个毛笔字写出了同学们的进步和自信。

蘸笔是那个年代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之一,对蘸笔的使用同学们感到十分地高兴。它是由铁笔尖和木笔杆组成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每人一个学期能写完三个蘸笔尖,而笔杆一用就是一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笔尖下面设置着一个装墨水的小肚子,制作简易是蘸笔的最大特点,而且价格便宜,每支蘸笔三分钱,单个笔尖才一分钱。它的不足之处就是使用不大方便。每当使用蘸笔的时候,必须有一瓶墨水随时伴随它的左右。

马老师及时指导我们正确使用蘸笔,拿笔手势、墨水供给、笔尖落纸、轻重书写,他都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班上有位叫南克义的同学,他好学上进,善于观察,乐于思考。他在模仿老师蘸笔字的时候,又认真细致地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写字方法。他根据笔尖磨损的程度,及时转换笔尖的角度,正面,左侧,右侧,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他掌握了不同的写字技巧,直到笔尖再不能转换角度时他才恋恋不舍地把它放弃,他的一个笔尖至少能顶别人的两个,农家孩子的节俭意识由此可见。他的蘸笔字很有特色,每个字笔迹均匀,大小一致,从不潦草。从整体看,每行字上下不出边,左右不拥挤,马老师曾当着我们的面表扬他的蘸笔字写得好,代算术课的杨君义老师也多次表扬过他的蘸笔字。

模仿是我们小学生的最大特点,时间不长,一行行富有各自特点的蘸笔字出现在同学们的作业本上,一页页具有艺术特色的蘸笔字展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前。

那时候,我们的校园里连一棵树都没有,绿化校园,迫在眉睫。

这年的春季刘沟大队分给我们学校两百多棵小白杨树,这些小树是县上组织力量从新疆运来的。学校及时将植树任务分配给了各班,同时要求各班包栽包活包管。

之后,各班栽树绿化校园工作随即展开。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在马老师的指导下积极行动,挖坑栽树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记得栽树的那天下午,我们班的同学自带铲子按时完成了每人栽植两棵小杨树的任务。当时,每家每户的铁锨都被大人用于兴修农田基本建设,我们只好拿着自家的铲子来学校完成植树任务。由于当时墒情较好,再加上之后多次及时浇水,这次的小杨树都成活了。十年后,这些挺拔的白杨树成了校园里的一大风景,每当夏秋之际整个校舍掩映在茂密的白杨树之中。

当天下午放学站队时,值周老师集体强调,回家的路上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低年级的同学要拿好自己的铲子,安全意识不能丢。

可是,当同学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走出校门时间不多时,惊险的一幕就发生在了大户郭生产队的路上。

经过这段路的西岔沟生产队的学生不认真排队,一位调皮的男同学将我班的一位李姓女同学绊倒,这位女同学铲子的锋刃处正好对准了自己的右脸蛋,一道五厘米长的刀口上鲜血一下子流了出来,受伤的她赶紧用自己的手按住了伤口,但血还是没有止住,很快她的手上全是鲜红的血液。面对此情,围观的同学吓得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帮她是好。此时,离现场不远的马仲清和曹鹏儒老师发现后,他们赶紧小跑步来到这位女同学面前指导她用自己的衣襟把伤口按住,并安慰她不用怕。然后他们多方联系,叫来了刘沟大队保健站赤脚医生马占魁大夫对她的伤口进行了包扎,幸好这位女同学有惊无险。之后学校引以为戒对我们的安全教育又多了起来。

马老师兴趣广泛,经常替家里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针线活。当时,正值农业生产队集体劳动的年代,很多农家妇女总是忙里偷闲做一些全家人缝缝补补之类的活计,马老师体贴家里人的辛苦和忙碌,总是想方设法减轻家里人的针线活负担。

一次课外活动时,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在马老师的组织下,分组游戏在平坦的操场上进行。当活动很有秩序地进行的时候,站在一旁的马老师却顺手拿出了装在裤兜里的一只鞋底纳了起来,他一边用高兴的眼神鼓励我们做好游戏,又一边小心翼翼地在厚实的鞋底上穿针引线。很有趣的是他不时地把手中的一根针往自己的头皮上摸一下,或许头发上的油脂能使这根银针起到光滑作用。

还有一次午休的时候,马老师在自己的窑洞宿舍里,用一个手用拧车子“吱咛,吱咛”地搓着麻绳,不一会时间,一大股麻绳被拧成了,然后,他又熟练地用一把锥子很均匀地在一只厚实的白色鞋底上密密麻麻地钻了许多眼,接着他又是飞针走线,没用几个午休一只美观的千层鞋底尽显眼前。

1972年12月初,马老师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体检、政审后他被批准加入。随后,他与大沟公社的数名应征人员一同在县武装部换上了没配领章和帽徽(待正式进入部队后配置)的军衣军帽。

几天后,我们全校师生排队出发,高举红旗,敲锣打鼓,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慰问信送到了他的家里。

那天中午,他家不大的院子里来了很多人,邻居、亲戚、生产队社员、大队干部和学校师生。穿着一身军装的马老师也高兴地跟他的家人站在人群旁,不时地跟大家握手问好。

在院子里,我们的一位老师代表县武装部大声地朗读了入伍慰问信,接着他领着我们呼喊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向军人学习,向军属致敬!”“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打倒美帝国主义”等口号。这口号气吞山河,雄壮有力。这口号震耳欲聋,响彻村庄。

多有力的口号,在这庄严的口号声中,一位血气方刚的年青人将走向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保家卫国将成为他神圣的使命。

马仲清老师生前部队照片(1973年摄于拉萨)
就在马老师走向部队的前几天,学校在我们二年级的教室里专门举行了一场全校师生欢送马老师入伍会。

那天中午时分,天晴气朗,阳光普照。全校五个年级的130多名学生自带双人木凳,高高兴兴地聚集在我们的教室。

冬日的教室里,一个大铁皮火炉烧得特别旺盛,几缕温暖的阳光从两个玻璃窗户上毫不吝啬地斜照进来,大家感到比平时暖和了好几倍。同学们四人一组很有秩序地挤坐在木凳上,耐心地等待着欢送会的开始。

整个会场布置简单,教室正前方的木制黑板上“欢送马老师入伍会”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几个用白色粉笔写成的大字,规范工整,别具一格。讲台上摆放着两套简易的双人无箱桌凳,刘沟小学的全体老师依次坐在这些长凳上,他们是陈好武、曹鹏儒、张国仁和杨君义,马老师应邀参加这次欢送会,他坐中间位置显得十分高兴,他时而向到会的老师微笑谢意,时而又向各班的同学点头问好。

这次欢送会拟定了好几项内容,其中之一就是马老师介绍军服。

在大家的一片掌声中,马老师也鼓着掌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站起来的马老师穿着一身冬季军服,光鲜亮丽,俨然一副军人风度。

当掌声停下来的时候,早有准备的马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他穿的几件主要军装,包括黑色大绒帽、土色大头翻毛皮鞋、黄色单上衣、棉衣、裤子、绒衣和绒裤。尤其是绒衣和绒裤,同学们第一次听到了这新鲜的衣服名词。

马老师激动地说,参军是他多年的愿望,今天终于穿上了这漂亮的军衣,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所有人对他的大力支持……

会上,马老师一身高档次黄军装成了同学们眼神的聚焦点。欢送会上,我们知道马老师是高原兵,去的地方是西藏。

校长陈好武老师主持了这次欢送会,会的最后他握住马老师的双手用较浓的永登话略带会宁口音说,祝马老师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苦练杀敌本领,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马老师听着陈校长熟悉而又亲切的话语,他的两个脸蛋变得越来越红,他不知说什么话才好,只是一个劲地向陈校长点头谢意。此时,整个教室内又是掌声一片。

1973年元旦过后不久,马仲清老师含着微笑,挥着热泪,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乡,告别了故土,在一片希望中走向了自己向往的军营。

斯人已去,容貌长存。四十七年前马仲清老师领着我们一群二年级的孩童在一起的场景成了我们永恒的回忆!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会飞的教室》
教室里的笑声作文650字
让学生体面下台_为您服务教育网
仲猛 | 记忆中的丁中
日记连载 ‖ 我要上北大之初三篇(9):我想做个乡村医生
少年不常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