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怀念父亲 || 作者 张潮

怀念父亲

(二O二O年五月十二日作于西安

作者    ‖    张潮


编撰者相关文字链接:

《市级文明村“张城堡”》《父亲的革命领路人——万通轩》



值父亲节之际,谨以此篇献给我挚爱的父亲!

时光如白驹过隙,人生多半恍然已逝。回首岁月里的往事,很多都早已轻渺如烟、风轻云淡了,唯有那些曾经缠绕在父母身边的情景,仍清晰如新,真真切切,常常在脑海中浮现。

说起来,我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父亲是铁路工程局工程处的一名普通干部,从1950年参加铁路到1981年退休,三十年余年转战“甘、蒙、晋、川、云、贵、湘、粤”八省,为修建中国铁路一直奔波在外。

从三岁起,我就随母亲和爷爷离开了父亲所驻单位的基地,从山西原平回到会宁老家。此后,一直在母亲和爷爷身边上学、长大,待父亲退休时,我已从省城某校毕业,分配到铁路局工作。因此,真正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也就是每年父亲探亲回家的一段时间,总共加起来也就十几个月,不足两年时间。

父亲是一个有文化修养、忠诚而十分善良的人,一生做人清正,为公清廉,生活简朴,待人忠厚。他性格中突出的友善以及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对我的人生影响巨大,随着岁月的沉积和年龄的增长,我对父亲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我愈来愈感到,父亲就象一座高山,令我仰至。

多难中来到人世。父亲出生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1923年),一出生就饱受生活的贫穷和饥寒。祖父母给他的是一个赤贫之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祖父给别人扛长工、打短工、当脚户,祖母靠卖开水、卖馍馍养家糊口,维持生计。一家人挤住在张城堡庙门旁佃租的一间小土房里。民国十八年(1929年),天大灾,饥荒漫延,民不聊生。祖父母带着一家人背井离乡,逃荒要饭。数年后,熬过了饥荒,一家人才又回到了那个曾经温暖的家。

令人心酸的童年。由于家赤贫,生存的危极时刻威逼着每一个人,为了寻求活路,童年的父亲曾几次差一点被送人。是父亲的二伯父实在看着不忍,最终将其收养(父亲的二伯父膝下无子),此时父亲已近十三岁。二伯父视侄如子,并供其上学念书。

苦水里泡大的孩子懂得感恩,父亲极其珍惜难得的上学机会,虽然年龄偏大,但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十七岁以优异成绩(全县第三名)毕业于会宁枝阳高级小学,但继续深造,二伯父实在无力供读,遂无奈辍学。

人生中遇到了好人。1942年,父亲被会宁县南街小学校长郭鉴堂慧眼识中,遂聘为该校教员;1944年,父亲又得到县教育科科长万通轩(中共地下党员,参加过北伐战争)赏识与推荐,由会宁南街小学调张城堡初级小学任教并负责学校工作。

父亲十分珍惜人生中的机遇,教学非常扎实认真。在张城堡学校,他把全部心血都操在教学上,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除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外,父亲还自设五年级班,给一部分因家庭困难上不起高小的学生,讲授五年级课程。他不怕苦,不怕累,不计报酬,想方设法让学生多学文化知识。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对老师也很关心,同校的马献琛老师家在外村,他就经常叫到家里吃饭。

走上革命之路。1949年8月,会宁解放,父亲被调参加新政府工作,任城关区民政助理员。1950年初,父亲带领民工队参加支援天兰铁路建设,不久转为铁路部门工作,由西北铁路工程局转为第三工程局,在包头、集宁、二连一带数年;1959年至1963年,又转至山西原平,参加京原铁路建设,在三处生活管理科负责供应站工作;1964年被抽调西南支援三线建设,在第二工程局八处,参加川黔、湘黔、成昆铁路建设。转战“云、贵、川”三省的喜德、贵定、桐梓、遵义、甘孜等地;70年代后期,划归第五工程局四处,征战“湘、粤”二省的溆浦、郴州、怀化、江市、黔阳、韶关等地,直至1981年退休。

三十余年间,父亲独身在外,随铁路建设大军南北征战,奔波数千公里,为中国铁路建设奉献了青春年华,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

父亲为人清正,一生廉洁。60年代生活困难期间,父亲在山西原平负责工程处供应站工作,一次管理员偷偷给家里送来一片“火腿",父亲知道后,硬是将“火腿"退回;大哥讲,1962年他在太原铁一中上初中,父亲到太原出差给爷爷买茶叶时,售货员多找了1元6角多钱,父亲发现后,带大哥返回将钱退回;有一年,父亲探亲回家,上小学的妹妹拿钱到供销店买本子和铅笔,售货员将2元币误做5元币多找了3元钱,父亲发现后,及时带妹妹当面将钱退回。诸如此类之事,一但发生在父亲身上,他绝不会贪占一分一毫。

父亲一生进取,政治上多难。从40年代初起,父亲在南街小学当教员,就十分关心国家命运与前途,就是一位思想进步、工作进取的青年。会宁解放前夕,父亲以张城堡学校为联络点,积极配合党的地下工作和迎接解放军进城前期准备工作。会宁解放后,兰州战役前,父亲在新县委和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以张城堡学校为集中点,成立征集粮秣供应站,全力以赴,征集粮草,为支援解放兰州、青海和宁夏等城市做出了贡献。

文革期间,父亲受到小学同学(楊xx)的不实指控和诬陷,接受组织审查长达十年,下放到隧道队劳动六年之久,由于指控人在运动中去世,问题终未能得到公正落实,最后给予留党察看两年了事。

父亲1942年起就担任小学教师,享受供给制,期间一直没有中断,1949年8月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区人民政府民政助理员),1950年参加铁路。为了便于记忆,在填写第一份档案材料时,将参加工作时间写为同共和国生日同日(1949年10月1日)。仅为此,原本属离休干部条件,退休时且以退休待遇办理,1949年以前的全部工龄都未被考虑。后虽自己东奔西走,寻找到证人、证明,但终因主要证人亡故,单位领导重视不够等,直至去世也未能公正解决。

父亲尊老爱幼,极富同情心。几十年在外工作,父亲每逢探亲回家,总要称上几斤茶叶,分送给村里的一些街坊老人,即使某一年未能探亲,也要买上邮寄回来,嘱咐家人按他的意见去送,事情虽小,但其心可见。

父亲有一位小学同学叫焦茹席,家庭人口多,生活一直很困难,几十年来,得到过父亲很多次的资助(甚至连取儿媳的彩礼也来找父亲帮助)。父亲去世后,大家追忆父亲一生的为人做事时,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曾几度老泪纵横,哽咽不能自己,只恨此生无以回报。

做为儿女,我们不曾亲历,也无法准确统计,父亲一生中到底有过多少次善举,到底资助或帮助过多少个人。但我确能十分肯定的说,凡与父亲有过交往,且与我们子女熟识的人中,他们大多都怀有感激之情,大多都得到过父亲的帮助。

父亲大公无私,热心公益。1981年,父亲退休回到老家,为帮助解决本村村民的吃水和用电,多次到乡、县有关部门去呼吁,并三次自费到白银市向有关领导反映情况。

村里有一位老红军的后代,叫罗盛义,其父罗世荣,四川人,原是红四方面军的一位战士,因负伤流落到张城堡村。60年代初其父去世,当时罗盛义年纪尚小,未问清父亲的祖藉。因本人没文化(没上过学),为帮其寻找罗的祖籍及老家亲人,父亲先后到县武装部、文化馆、县志办等多部门打听查找,并多次向四川相关市县写信寻求帮助。父亲无私助人的热心深深感动着罗盛义,也感动了不少乡邻乡亲。

做为一名老党员,父亲几十年如一日,严格要求自己。退休后,在村党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的情况下,带头缴交党费,带头组织党员学习,积极宣讲党的代表大会精神。父亲的默默付出,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肯定和称赞,1986年,经会宁县委推荐,父亲被评为白银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并光荣出席了白银市党员代表大会。

父亲倾心教育,不遗余力。父亲的人生起步,是从小学教师开始,1942年至1949年的八年,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把全部热情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和三尺讲台。50年代离开学校后,在遥远的内蒙古草原,他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50多元汇赠给了母校,以表达爱校之心;1981年退休后,他继续不忘关心教育事业,积极担任本村学校校董和义务为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并将自己准备修建新房的二千多块新砖捐赠给了学校。为筹备校庆活动,他不仅自己带头捐款,还动员几位子女一起捐款。为了撰写张城堡学校第一部校史,他不遗余力,用半年多时间,走访二十多位当事人和知情者,自掏路费,自购材料,亲自收集资料,亲自整理文稿,亲自撰写、修改和印制。

1989年11月16日下午,父亲在完成学校的工作回到家后,突感身体不适,头痛、呕吐、昏迷,经家人紧急送县人民医院抢救,住院40多天,终于挽留住了父亲的生命,但终因脑溢血(株网膜下腔出血)后遗征,致全身瘫痪和失语,从此卧床七年,直至去世。

时光虽然远去,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四年了,但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就象一座永久的丰碑。

父亲是一位有近5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一生政治坚定,忠诚于党和党的事业。生活简朴,清正廉明,淡泊名利。对待事业,严以律已,忠诚始终。对待家庭,顶天立地,尽职尽责。他平凡而朴实的一生即没有传奇,也没有轰轰烈烈,但处处闪耀着光彩,步步铿锵有力。

父亲的七十三个春秋,活的光明磊落,清正清白。他用自己的言行感召着儿女子孙做人做事,成长成才。他用“无私,忠诚,爱心”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张智,甘肃会宁一位集教师,医生,风水师,作家和发明家于一身的奇人
崞县风情录丨雨君:九月开学季
黄桥许家(41)
原平市武彦小学安全宣讲教育活动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汉使堂以教育为重百余年之发展||张忠武(新疆)
大原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