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陇西情​ || 作者 赵廷勋

陇    西    情

作者 ‖ 赵廷勋


我的中学阶段是在老家的会宁县河畔中学完成的,毕业于一九七四年。当时虽然学校都受到了课本短缺、学校停课的影响,但我们学校由于有一批忠诚教育的热心老师,正常教学基本上没受太大影响。记得在初中毕业时,我的成绩在全级排列前一、二名。上了高中后,虽有从郭城,新庄等初中考入的学生,但直至毕业,我的成绩依然保持在前十名。毕业后正逢推荐上大学,名额有限,我回乡参加了四年的劳动。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我在还不完全相信真的会以成绩录取的心态下,未经准备去仓促应考,结果离录取线只差了一点点而未考中。初战受挫的我同其他许多人一样,翌年在经过复习准备后便转向投考中专。当时的招生规则是按预报的志愿录取,不能按成绩选择自愿。其实,若非上年的初考受挫和当时对于大面积考生水平缺少正确估计,坚持再考一次大学一样会轻松上榜。记得当时我是以很高的成绩被陇西师范录取到了重点班。

同学们(同一个生产大队的校友)当年在陇西的合照

入校后,学校的评价是我们这一届的陇西师范学生是近几届招生中成绩普遍最好的一届,我想应该是由于历届高中毕业生中的尖子生都集中在这一年考入了大中专的原因。尤其我们重点班的同学中大多数都是民教出身,其中不乏高中毕业后又在中学代了将近十年课的。后来据人们普遍承认,恢复高考后前两届考入大中专的,应该都是前几届高中毕业生中的精英。记得当时有两个刚刚从甘师大毕业分来的工农兵学员老师上课时被我们班的同学提问,好几次都“挂”在了黑板上(当然这是一种不尊重老师的行为,不应发生),可见当时我班学生普遍的学识水平。随后学校便调整了我们班的代课老师,改由有经验的老教师给我们班授课。两年后的80年我从陇西师范毕业做了一名教师回到了会宁。走上工作岗位后,我的同班同学有后来作了知名大学教授的,有当中学老师的,教育局长的,中学校长的,有作县级行政领导的,科级单位负责人的,也有跳槽到其它部门的,而我则在当了七年老师后改行干了金融。后来大家的文凭都升到了大学专科或本科以上,高级职称的更是不乏其人。

梦回陇西

别了陇西,转眼已经三十多年。回想起在陇西的日日夜夜,怀念着母校的一草一木。每每想起,总会思念阔别三十二年的陇西。思念中常伴着向往,感慨里充满了回忆,因为这里是我人生的驿站。不得不承认,我对陇西这个地方总是有份特殊的情结。“多少回魂牵鼓楼,多少次梦回陇西”,因而常想再去走走看看……

几度梦里回陇西,苦苦寻觅"火药区”。环顾母校终不见,如今不在“城南西”?辗转幽梦又历历,疑似再度访陇西。搂定母校已喜泣,学友争先话别离……

注:火药区,毗邻校园古城墙上防御工事的功能区,可能是因储存火药而得名,经过这里可以上到城墙墙头;城南西:陇西这地方方位有些偏,按普遍地定位习惯,学校应位于城墙的西南角。一一2012年深秋记梦。

陇西之行

记得自从80年陇西师范毕业后,我就再也没有到过陇西。后来随着经历的丰富,年龄的增大,怀旧感更是与日俱增,不知源自何时何地,何种情景下我产生了再去陇西看看的心结,去陇西便成了我多年来难以释怀的念想。于是,在2013年6月9日,我去了一次阔别三十三年,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动身的前一夜,躺在床上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是期盼?是憧憬?总之我失眠了。

翌日,驱车踏上去陇西的旅程,心里早已急切的盼望早点看到今日陇西。   到了陇西,印象中的熟悉和眼前的陌生交织着,令我十分地激动,可谓五味杂陈。接下来先是和在县城周围做事的同学的聚会,其间虽然没少了当年同窗时的欢笑和嬉闹,但终究心里还是有种感觉,毕竟时隔多年,已经物是人非,彼此有些隔膜。岁月的磨砺,时代的变迁,注定了会在各人心里留下不一样的烙痕。之后的我置身于钟鼓楼前,夜幕下的钟楼依然雄伟,“巩昌雄镇”四个大字依旧苍劲。楼檐下的风铃随风作响,恰似声声不息的驼铃,再加上此刻绵延不断的思绪,使我恍若置身于远古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悠悠大漠:空旷的四周万籁俱寂,夜幕下一队渐渐远去的驼队正在黑夜里慢慢的移动……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是真正的公费教育时代。一旦被大中专学校录取,吃粮就被国家供应。记得每月供给学生18元伙食费,28斤面粉。大灶供应的菜品为一毛钱是带皮的炒土豆片,两毛钱的带点肉腥,带肉的杂烩五毛一份。当时那个杂烩,其实大多食材是一点点肥肉和面粉做的丸子,还有少量肉片,再和上粉条和白菜,当时感觉那个香啊,胜过现在餐厅里的海味山珍!这样的伙食标准,比起我的少年时期,比起我来这里之前家里的伙食标准,已经是一步升空。生活上虽然我比家乡的父兄们有了保障,但那时的我年轻,要完全满足少年的饥肠辘辘总是不能,所以就有了下文所述的郭公。

记得当年大灶掌勺的那个郭公,可是给了我不少的照顾,除了买饭时时常会给我多舀一勺外,还隔三差五偷偷塞给我一沓饭菜票。毕业后每每想起这段情景,总会想起他对我的照顾和关心。怀旧感告诉我做人应该懂得感恩,后来从走街串巷卖腊肉的陇西人那里得知,他在兰州和政路市场卖腊肉,待我急切地去那里打听,打算去看望他时,却得知他已在一年前去世,铺面由他的小儿子和姑娘还在经营。闻听此讯的我当时就觉得两眼一热,潸然泪下而几乎失声。良心告诉我,那可是咱的恩人!因时下的我虽非身贵,但毕竟温饱不愁,更以"受人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体会至深……

陇西的自由市场从未被取消过,而且陇西的小吃久负盛名。记得出校门往鼓楼方向不远处,有一家议价小餐厅,5毛钱一碗炒面片,味道很香,不收粮票,我偶尔也吃一顿;街头小摊上一毛钱可以买到30个大豆(蚕豆),还有两毛钱一个的烧饼,中间凹进去一个大坑,里面沾着苦豆面儿,姜黄沫儿,酥脆可口,吃起来带着面的香馨。出校门走两公里过西门到西北铝加工厂可以洗澡,除了少数几次付费,大多情况下基本靠混。

毕业前在师生联谊会上的表演,让老师发现了我普通话讲的还行,实习时我便被安排在了师范附小普通话最好的班主任杜老师带过的三、一班代课。班里一个姓韦的小学生,给我印象很深,也算是我的一段短暂的师生情。小姑娘铜铃般的声音,那么好听;脑后扎着俩小刷刷,那么可爱;完全像个小天使,那么清纯。她还邀我去她家,说是在城外南山寺ⅩX号,小树林旁的山坡上。后来我在校外自习时路过她的家门。那里的确曲径通幽,绿树掩映,是个读书自习的好去处。自从离开了陇西,就互相断了联系,再也未见她的踪影。唉……,人啊。早知道多年之后还能想起这些往,当初为什么不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给苦闷时的我留下一些怀念,一丝温馨。

陇西师范当时的老校长张毅岚,老辣干练,临洮人士,十分精神。副校长郭维平,体型肥胖,水平不差,陇西口音;教导主任黄海清,人很清瘦,专讲几何,敬业勤奋;校办主任老宋,祖籍会宁郭城;部队转业,曾是团副,儿子叫卫东。老宋的小姑娘长的虎头虎脑,怯怯生生。语文老师李吉友,一直是我们的班主任,五十出头就已秃顶,风趣幽默,一口武山口音。擅长说文解字,尤其精通古文;数学老师鲁振葆,本是名校毕业,讲课头头是道,精通算术理论,后来她去了甘师大,虽到了高等学府,也是教师队伍中的精兵;物理老师谢杰,提纲性强,条理很清;体育老师曹克勤,祖籍甘肃通渭,黑黑的有点传闻;音乐老师吴梦嘉,上音毕业的高材生,弹的一手好琴;还有那位往届毕业留校的体育老师白孝义,祖籍甘肃会宁。记得一段时间他在学拉胡琴,我试了一下他从学校借来的二胡,他说:“为什么你拉出来的声音比我的好听"?我告诉他:"你没掌握好音色和音准”!

还有,我班和体育班教室之间有一个过道。同届体育班有位同学王Ⅹ平,开学报到的第二天我到校办去转团组织关系时就巧遇过同样去办组织关系的伊人。十八九岁年纪,十分干练,美丽清纯。脑后扎着小刷刷,亭亭玉立,楚楚动人。她常说"我爸是定西的,我妈是临洮人”。记得好多次当我坐到我们教室这头过道里自习时,她也会出现在她们教室的那头墙下,就这样彼此不到十米,时不时还默默地望着对方。那时的我还矜持到不敢正视对方,更不敢主动搭讪的地步。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约她一起上街,却因来的太直接而被婉言谢绝,但我发现她的脸一直红到了脖梗。她的羞涩,我现在才懂。我懊悔,当时如果我能勇敢一点,也许会有一段不错的感情,那怕会成为无言地结局,至少不会留下今生的遗恨。是我的矜持,她的羞涩,注定了我们今生无缘的情。

学校的大操场那边,经过火药区便可以上到城墙;自习时夹上课本,提上板凳到城墙头有一个别人挖土留下的方坑,这里避风向阳,斜靠着凳子一边看书,一边还可以欣赏墙外的风景。墙外是个苗圃,还有大片的果林。成熟的季节,用背包带吊下尼龙绳编的网兜,放上几毛钱在里面,能买到新鲜的苹果,撕一页作业本纸大概擦一下,吃到嘴里,脆脆生生……

如今的母校,已经完全不是原形。陇西师范,这座百年老校随着教育的改革培养对象已不再是老师,校名已经改为定西工专,唯有“陇西师范”的牌子还静静地悬挂在大门上方的正中,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这座名校曾经的辉煌,提醒人们师范本是工专的前身。此情此景,令人唏嘘之余还有许多的不舍与怀念。如今再次踏进校园,虽然当年的景物已不复存在,但还是少不了亲切感和兴奋感,还有怀旧感也一并袭来,犹如挥之不去的旧梦。虽是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校园内的古建筑早已拆除,同时不见了的还有槐树下的那口老钟;大操场,古城墙,火药区均已荡然无存,还有城墙外的苗圃已住满了居民,但心头的印象还在,往事的记忆犹新,还想再看看,再走走……

入学时的第一节课班主任告诉我们:“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让我懂得了,教书育人,乃是作为老师的本份,还须要有强大的内功;毕业典礼上老校长的一席话:希望你们认真做事,本份为人!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道理,其实内涵至深,在时刻提醒着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少时求学老来还,时光荏然三十年。人生路漫漫,弹指一挥间!挥别陇西城,再逢是何年?三十年的经历难忘,成就我的风雨人生;三十年的历程,堪比路漫水长;三十年的记忆,多少辛酸悲伤;三十年的磨难,给我几多坚强!

雄伟的钟鼓楼,永远的丰碑,心中的母校啊,终生不能忘!

作于2013年6月9日

作者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忆母亲》《父亲与红军的故事》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保成|我的高师情
中师生故事:毕业30年,我们总走不出陇西师范那块沃土
王孝吉‖一所百年中师的回忆
陈欲胜:我的中师我的梦(连载二)
那年,我考上了陇西师范
穿越三十年时空的书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