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蔬菜改变中国?这部冷门纪录片,短短几集看得我热血沸腾!


生活在城里,远离了土地,超市蔬菜那么便利,我们常常忘了时令,忘了这一颗颗饱满光亮的果实背后凝结了多少汗水。

今天四月就来和大家一起看一部农业纪录片,看看我们最熟悉的蔬菜是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Vol.2070
x
蔬菜改变生活
番茄、玉米、胡萝卜、黄瓜、菠菜……,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蔬果其实都是舶来品。

它们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培育,走上我们的餐桌,默默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国人是出了名的爱种菜,普通人在自家阳台上泡沫箱搞点土种点青菜大蒜,地多的搞起了菜园子,专业点的几十亩大棚走起。

我们今天能不分时节的吃上新鲜蔬菜,还要感谢蔬菜大棚。

在没有大棚的早些年,一到冬季,天寒地冻的北方,只能靠咸菜,或者地窖里藏点菜度日。

图:小红书@金姐姐在东京

聪明的中国人并不甘于此,1980年代,寿光人搞起了冬暖式大棚,发展到今天已经更新至第七代,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普遍应用。

从一粒种子到长成漂亮的果实,最后出现在超市,它们是怎么来到我们的餐桌的?这个题材让四月非常新奇,而纪录片中呈现的村民们的智慧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01
靠种菜年入40万

进城务工or回家务农?想都不用想,当然选第一个啦!

可如果四月说当个一年能挣40万的新型农民呢?你心动不?

别说咱,就连科研院的博士都心动了。恨不得把工作一辞,租几个棚子种菜去!


30岁的王晓东和妻子承包了3个100多米长的大棚种植西红柿,一年能赚40万。

自家棚子是收益不错,王晓东也想做一些创新,种出更多品种的番茄。


这里是寿光北部,靠近渤海莱州湾,有26000公顷盐田,植物难以在如此高盐度的土壤中存活。

潍坊科技学院的潘好芹博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盐田里取样,寻找能在高盐度卤水中生活的耐盐菌,通过微生物调节土壤,就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这招可谓是化敌为友,为我所用!


潘好芹和王晓东讲了自己的想法,两个年轻人一拍即合,潘好芹当即就将她研制的微生物菌群投入王晓东的番茄地里做对照实验。


潘好芹每隔10天就来棚子看看,给王晓东帮帮忙,观察一下番茄的生长状况。

一个博士,一个农民,两人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为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发力,和谐融洽。


潘好芹身边还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博士,一边做研究,一边下地观察,这样就可以发现生产中的很多问题。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潘好芹们一直在践行的。

也正是因为有像潘好芹这样的实干知识分子,当个新型农民才更有保障。
 



02
用手机精准种菜

年轻菜农脑子活络,老一代菜农技术也玩得挺溜!

50岁的寿光菜农孙明山已经和老伴忙活了四个多小时,8000多颗羊角蜜甜瓜苗需要逐颗盘头吊蔓。

临近中午,大棚内温度陡升,瓜苗对光线、温度的一丝变化都格外敏感。


羊角蜜从定植、授粉到采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及时细致的管理,这对老两口来说压力不小。好在他有个得力助手,帮他分担了大部分工作。

有了这些仪器,他就可以得知棚内的精确温度,实时进行调控,手机上就可以完成操作。孙明山笑称手机是他的「新农具」。


当城里人都在忙着互联网+的时候,孙明山这样的老农民也在当地技术员的指导下,安装了更多智能设备,这让他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陪家人。

不得不感叹时代的进步,不仅把人力解放出来了,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孙明山棚子三公里外就是寿光智慧农业科技园,背靠大树好乘凉,他将享受到更多技术支持。

比如农科园正在训练的一批机器人,未来它们将承担起自动巡检、授粉、施肥、采摘、运输等工作,能实现大规模量产,极大提升产值



03
把菜种到俄罗斯

有人守着自家门前的棚子,也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将大棚带到了国外。

张满义,第一个把蔬菜种到俄罗斯的人。2016年,他在家人依依不舍的目光中,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团队几个伙伴开始尝试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建立蔬菜温室大棚。


经过几年的探索,他们种植的蔬菜成功收获当地的人的认可,张满义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生意做大了,张满义想着继续开拓西伯利亚的市场,正好河南南阳市社旗县准备建设大棚,张满义于是就和他们一起合作,将棚子租给当地农户,他来管理。

在海外市场沉浮多年,张满义深知品质对于出口的重要性,而当地农户则更看重产量。

多次沟通无果,张满义决定带领大家回到自己的故乡——寿光参观学习,让农户们尽快提高种植技术,明白统一标准的重要性。


因为做蔬菜出口,张满义打开了农户们的眼界,也带领着大家鼓了腰包。

现在,有越来越多像社旗县这样棚子建在国内,产品出口海外的经营模式。我们的蔬菜,搭上了飞机,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
 



04
被蔬菜重塑的女性

大棚种菜,赚钱,也确实苦。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农业园区,王文风是这里唯一一个女性承包户。她曾到俄罗斯种过大棚,最喜欢听Vitas 的《Opera2》,喜欢李清照的诗词,张爱玲的文字,品味不俗。


曾和丈夫一起出国打拼,挣了点钱后,两人三观不合就分开了。王文凤比较喜欢种植,而前夫却觉得又苦又累,终究是分道扬镳。

王文凤喜欢读席慕蓉的诗,特别是她的《七里香》:「溪水急着流向大海,浪花却渴望重回土地」。或许这就是她和前夫的写照吧!


岁月染白了她的头发,而她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

王文凤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按照自己的心意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意义


她是一个浪漫而好强的农村女人,将生活与理想都挑在肩上,做事力图最好,承包的两亩地产值是整个园区最高的。

现代人都想着出去打工,把农业摒弃掉,但她认为农业是国家之本,没有农业什么都发展不了。她就守在自己热爱的一亩三分地上,辛劳抹不去脸上的笑意,积极的样子格外打动人!


另一个让四月印象深刻的西藏姑娘——拉巴潘多,丈夫外出打工,妹妹在上学,母亲卧病在床,她用柔软的肩膀扛起全家的重担。


潘多家两公里外建起了一座现代农业园区,她是第一批来上班的人之一。在这里建设大棚以前,平均海拔4000米的日喀则,年平均气温只有6℃,作物出产非常有限。

寿光来的专家指导园区建设,增温保温,教当地人种植采摘。潘多在这里每月能挣5000块钱,足够全家生活。


潘多10岁就辍学打工了,对于正在读书的妹妹,她很是疼爱。希望妹妹能大胆做自己想做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家里的事有她扛着。

对于未来,潘多打算继续在园区学习,等能力够了就租两个棚挣钱。这片大棚园区,正在改变更多像潘多这样的本地年轻人。


就像王文凤说的,农业是国家之本,有政策倾斜,有技术支持,也有资金扶持,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创业,用自己所学服务家乡,市长直播带货,老农民用上了智能手机……现代农业让我们看到更多可能。

总有一群人在仰望星空,也有一群人脚踏实地。我们共同热爱着这片土地,它也在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你我。
 


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现代农业让更多人看到希望,
四月相信,未来在家门口致富也不再是梦想,
我们的农业将更加强大和兴盛。
蔬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注:本文动图素材来自央视频《蔬菜改变生活》视频截图


本文照片仅作素材使用,
不视为与图中人物建立任何商业合作关系,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参观山东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有感
寿光 | “高大上”的智慧农业,助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物联网技术助力寿光“智慧农业” 蔬菜大棚变身智能工厂
地里竟然可以长“黄金”了
这里是“中国设施蔬菜之乡”,正在打造的“菜谷”有多牛?看了就知道!
全国新建大棚一半多按“寿光标准”种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