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川南古蔺传统的“明媒正娶”

川南古蔺传统的“明媒正娶”

罗 树

川南古蔺,东、南方与贵州赤水、习水、仁怀以赤水河为界,西、北面与川内叙永相连。古蔺历史上曾经属于贵州管辖,屡遭兵荒马乱,尤其是明末清初“奢安之乱”后地广人稀,居民多数是明末清初移民,传统的“谈婚论嫁”是“明媒正娶”,形成地方民风,不遵守即使大逆不道,是大家族绝对不允许的事,起源何时无考。

本文仅以川南古蔺镇龙山一带为例,力图记录改革开放前后“明媒正娶”的当地风俗。或许与古蔺其他乡镇有些差异。

六十年代还盛行的“抬轿”迎亲

“明媒正娶”形成川滇黔结合部地方特色,延续了几百年,二十多年前还在持续。近些年教育普及和外出务工,人们观念转变,谈婚论嫁演变成彩礼,简化程序后“闪婚”,婚礼请婚庆公司。从城市到乡镇,再到农村,新式婚礼取代传统婚礼,上百年传统婚礼逐渐消失。

传统“谈婚论嫁”是“三媒六证”“明媒正娶”。一般情况是不能通婚:一是一个家族,或同一姓氏;二是不同民族之间。如果打破禁忌,被人耻笑不说,还要受家族内部的“家法”。本文所用专用名词一律用方言,目的是再现其地方特色习俗,虽不利于推广,但始于一份保留地方特色文化的初心。


1

请 媒
“明媒正娶”首先是男家请媒人。男方家境好一点的幼者十一、二岁,一般情况上十六、七岁时,父母看上哪家姑娘长大了,看得起人家,就要请媒人(书面语媒婆,又称介绍人)。媒人一般是能说会道、左右逢源、善处人际关系或地方权势人家的妇女。男家与女家就是全靠媒人与对方父母说好,在男方家专说女方家的优点,对方“做伙路”如何“得力”,其“德性”(性格)如何好;在女方家说男方家如何富裕,娃儿如何“勤快”,如何听话,父母如何好……。总之,因为媒人的积极沟通(有时是浮夸)下,对方家都是优点,在对方的眼里都是完美的。

2

看人户
然后是“看人户”。讲究一点的人家要依“黄书”上的黄道吉日,由媒人带女孩去男方家,由母亲或姊妹、嫂子陪同。一般是不拿东西,在男方家去吃一顿饭,然后就要走,如果男方家看上了,就要很热情地留耍,女方有心的,就要留下来住一夜。女方回家,男方就要“打发”,就是给一块毛巾或一段布(六尺)之类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只有女方看不上男方,而男方看不上女方的少。主动权在女方,而且是在于父母的意见。

3

三回九转
“看人户”后,媒人分别询问双方是否同意,这时遇到那边有意见,媒人就要察言观色,施展嘴上功夫了。说好了女方家,然后通知男方“去东西”“三回九转”礼节。“三回”就是酒席前男方去女方家要送礼去三次,曰“头回东西”“二回东西”“三回东西”。每回东西要讲“双数”,那时是两瓶瓶子酒、六把面(半斤一把)。“瓶子酒”是酒厂包装好的酒,不讲品牌,一般是“仙潭”“龙口”“古蔺大曲”,大概是2至4块钱一瓶,面就要用红纸包上。每次去“东西”,一般都要送一瓶酒和一包白糖,先到媒人家请她去约时间,再一起“去东西”,歇一夜,走时可能要得姑娘手工“纳”的袜垫。“三回”东西时间间隔就要看两家的意见了,如果求婚者十二、三岁,那就是一年一次东西,如果大些,就半年一次,如果都是大青年,父母觉得都恰当,那就是“三回”“东西”一次去。

4

戴花
“三回”东西后,就要约定“戴花”或“插素香”的时间了,这个过程就是今天的订婚仪式。不过虽然隆重,但基本上都能承担,是每家都会可以做到的,不是一种大的负担。“戴花”和“插素香”的共同点是,男方家去十二匹布、十二个线、十二把面、两瓶酒,聘书、庚书、奠书、礼书。到了女方家,女方“坐柜”的先生在男方家所写“庚书”留白处补充写上“乾命”栏“生于某年某日某时”,这叫“开庚”,以便男方家去请人看期辰。不同点是“带花”要隆重些,要有香花,要放火炮。“插素香”就不需要香花了,但其他都要,仅仅是简化程序。

5

看期辰
“看期辰”,则是男方去“戴花”“开庚”后,然后去请“先生”择“良辰吉日”,酒席期辰要根据男女“八字”首先要“岁星过”,再选大、小利月,同时要考虑“避煞”,要“过周堂”。然后择日子“送期辰”,送期辰一般就是男方和媒人去了。去找人择期,一般是一斤白酒或一斤茶叶。
送期辰后,讲究一点的女方家一般要请熟悉的八字先生核查,如遇提出异议,那就要请先生重新选择,有些时候又是女方去找人看,这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开亲两家人,开亲就是一家人”,大家基本是好说好商量,很少有因此发生矛盾了。
期辰通过,则要准备办酒席。准备办酒席一般基本就是准备柴、米、油、盐,改革开放前一般就是背麦子去“调面”,后来逐渐兴起杀猪或羊,近十年来才加上鸡、鱼、鸭、牛肉等等。

6

备办酒席
古蔺传统结婚仪式,民间称为“酒席”。看期辰,提前做新床、合床、请亲戚吃酒,商量是否扎酒?婚礼的头几天要请“走办”,确定总管、安排人帮忙打米、挑水、推豆花、接家园(桌子、板凳)、杀猪、煮饭、贴对(喜)联、写书子等等帮忙的人。三十里路内的接送亲一般是当天来回,超过四十里路,就要“扎酒”。“扎酒”就是头一天男方接新娘的礼队去女方家,然后第二天“正酒”时接到男方家。同样,约定“扎酒”的,女方家送亲到男方家,一样要住一夜,第二天吃早饭了才走。
酒席从分“启媒”“正酒”,有的地方启媒是两天,有的地方是三天,这三天是新郎新娘家最热闹的日子,亲戚团邻都要参加,大抬甄煮饭,参加的人要“送人亲(情)”,数额就看时代了:改革开放前一般的“平伙人亲”是一块钱或者一升谷子(包谷、麦子),八、九十年代就是两块钱到五块钱之间,也因亲疏不同而不同,如果是亲舅舅之类的关系,那可能就是一斗(50斤)或两斗谷子。

7

接、送亲
酒席当天,男方家要先安排人去“梳头”,接姑娘儿的后一点出发“接送亲”,一般是一桌(8人)男的,一桌女的。接亲中有两队对夫妻,称为“正客”,这两对夫妻,一般要选“有儿有女”的而且是家境好一点的亲人,其他人都是男方家的至亲。因“正酒”有时间要求的,所以接亲一般是天不明地不亮就出发,一路上嘻嘻哈哈。唢呐队两人,去的路上基本不吹,只管走路。接亲客到了女方家附近唢呐就吹起来了,到了房边就要先放一对火炮,叫“打狗炮”,然后女方总管就要招呼坐安放在大门正对两面的坝子里的“吉禄”(方言:接露)桌子,然后亲人“装烟倒茶”,正客去堂屋出言语,一般情况是去堂屋,站好恭恭敬敬地敬个礼,说“来到贵府,礼貌不周,敬请原谅”之类的几句客套话,柜上也是客套几句,说“偏脱点、偏脱点”,然后招呼去火儿坐。这时总管在外面对着接禄桌子上的接亲客说“天宽地窄、气候不好、进屋喝茶”几句,接亲的就从堂屋进屋,男女各在一间,此时唢呐吹手就要进堂屋取“立式”了,进堂屋吹了一调,柜上先生就给一块钱,然后又吹,说几句恭维主家的话,然后又给一点,如此如此,如果女方家是好客大方之人,唢呐吹手就要多说一些吉言好话。随即,女方紧急筹划摆早饭。为了不拖延时间,女方总管就要安排人捆绑陪嫁品如铺盖、毛毯、箱子(木、皮箱)、三开柜、写字台、洗脸架、布、糍粑等等),第一桌次早饭一般是九桌,先打招呼“那边来的客位和这边过礼过去的吃饭了,其他的坐第二轮”,一般情况,没有喊到的不会去坐,对接亲的那两桌,内总管就要给每人一小块糍粑。
吃饭后关大门“发亲”,背抬嫁妆的就走了,接亲客在坝子里站着等待。“发亲”具体操作是姑娘大哭,“额翁婆”(一般是有声望、福寿双全的妇女)把出嫁姑娘牵到堂屋,坐柜先生主持,烧点钱纸祭拜祖宗,然后喊公婆、爹妈辞别,一般含泪说一句“幺儿,你去要乖点,发家致富哈”,坐柜先生就喊人拿升子过来,“额翁婆”女子牵到一个反放的“升子”上,然后把一把筷子放在头上让其自然滑下,大门打开,女方兄弟把女子背到大门后转身,外面接亲的正客女子牵一把,然后就一起走,送亲的两桌人依次跟在后面,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发了。
接回的路上,正客执行“从哪条路来走哪条路去”的风俗,接亲在前,新娘和送亲的在后,是当时农村最为壮观的野外风景,唢呐声声,锣鼓翻天,热闹非凡。接亲人路上说话就要注意了,涉及新娘的玩笑话,就只能悄悄地说,不然一旦遇到后面送亲的听到,那可不是小事。

8

拜堂
一般情况,接亲在十二点左右到新郎家,之前帮忙的就要专人扒铺。送亲的来到新郎家,一样坐“吉禄”桌子,男方家的“吉禄”上就要丰盛些了,有瓜子、花生、香烟、酒、火炮糖。然后亲人去装烟、倒茶。此时,堂屋里点上蜡烛、摆好礼品,用一根垫子展开,准备就绪后,就“挂红”,即把至亲们送的红布缠在身上,按亲疏关系,一般是从亲舅舅起,家门不挂。挂完红后,额翁婆“牵姑娘儿”去堂屋。

民国时期成都一对新人被亲友簇拥

拜堂时男左女右,并排站立,柜上负责司仪,进行“喊礼”。一般说“适逢盛世,今遇佳期,百年好合,一对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父母、夫妻对拜、顿首顿首三顿首、平身、伏跪,男女双双入洞房”,此时小夫妻就往穿过火儿的门,争先恐后往房圈里跑去。至于为什么要争着跑,这里的风俗是哪个跑得最快,以后就是哪个当家。然后,总管打招呼也是客套几句,然后正客去堂屋出言语。然后招呼去火儿坐,这时人影晃动,送亲的趁这个机会把桌子上的杯子或碗、酒揣到怀里,叫“偷亲”,帮忙的人哪怕看到,也假装不知,还要陪笑,图的是不吵不闹,这边去的正客负责接待,倒茶、装烟。

9

请受头
新人拜堂后,正酒中午摆饭,总管趁安放桌子时,站在大门槛上,大声吼起打招呼:“我们马上要摆少午了,团邻和帮忙的各司其职,过礼过来的亲戚和家门亲戚先吃,小娃儿些后面吃,各家管好各家的娃儿”,然后有人就去屋里请送亲的出来吃饭,坐堂屋对出来的左右两边,送亲男的坐房屋左方,女的坐右边。接着,总管就大声喊“先摆男席,请过礼过来的客伙吃饭了,某地的(奶奶的后家)客伙吃饭了,某地的(母亲的后家)客伙吃饭了,某地的(姑爷的后家)客伙吃饭了.......”吃饭第一次“席口”是男客,然后女客,一般男女不会同一桌,如此循环。
“请受头”此时开始,即“请拜钱”。总管继续打招呼:“各位家门亲戚,老幼尊卑,我们一边摆少午一边“开拜”,名字先后、有错有落就要请各位家门亲戚多多海涵,不要计较。”受头名单是提前理好的亲人名单,一般是从开拜人、父母、媒人,然后按亲属关系,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公舅婆起。先家门后亲戚,即从公辈起,爷爷的亲兄弟到伯兄叔弟,到堂兄弟,到远房家门,再是亲戚。一辈一辈至长哥长姐,哪怕是比自己大一天的。请拜前时坐柜的按照名单来喊,先喊开拜人,开拜人都是有点声望的人或是亲人,一般都要请有儿有女家庭富裕的亲人,然后是结婚人的父亲,坐柜的人喊一声“阿爹妈双老请受头”,总管站在大门坎上,大声重复一声,然后之前安排好了的帮忙人分头去找,一定要把爹妈拉起来,新郎新娘马上磕头,爹妈就把拜钱扔在堂屋里安的桌子前面,这时为了喜庆,就有同辈的大声说笑,怂恿新娘磕头。新娘一般很害羞,有点连爹妈都不磕头,一般的除了给爹妈磕头外,其余都是站着。请到同辈哥哥的,就有一些年轻人就要去按新娘磕头,这时堂屋里特别喜庆,欢笑声、呐喊声,此起彼伏,这是一天欢乐的高潮。一般摆少午结束,请拜钱也就结束。
请拜结束,女方家送亲人中正客去给柜上打招呼,柜上也礼貌性的“留耍”,客套一番后,安排人在送亲人离开时放一对火炮,以示送行。
下午,远亲戚们就开始回家。晚饭一般都是周围的人,周围邻居吃饭后,操社会、有身份一点的打牌,爱说话的吹牛聊天。大家所穿的衣服都是最好的,但是也有衣衫褴褛的人,尤其是冬天,能看到穿衣服较为单薄的人瑟瑟发抖。

10

分东西、回拜
婚礼的第二天早上(九点左右)早饭后,就要组织给老一代的亲人“分东西”,一般是毛巾,这时亲人们得了东西后,又要给一点欢喜钱。吃过早饭邻居们就“帮忙”还家园。这时新郎新娘也要准备“回拜”,城里人称“回门”,就是找一个伴郎背东西,和新郎新娘一起,先走介绍人家,送上女方家返回的一根媒腿、六把面、一瓶酒。然后去新娘家,一般是两瓶酒、六把面。

11

拜新年
新郎、新娘酒席后的第一年要“拜新年”,就是当年除夕后的春节,娘家安排要去“拜”姑亲舅爵,一般是新娘祖母、母亲的后家、自己的同性家族,同性家族一般是五代内。“拜新年”要用妻家父母或兄妹一人带路,去亲戚家时未进门前先放一挂火炮,然后进屋。介绍一番,倒杯茶、装烟,然后说“新年要跑好多家,理解的,以后来耍”之类客套话,亲戚就给一点“打发”,有时是一、两块钱,有些是一张毛巾,告辞后又去另一家。

12

送人亲
这里的“送人亲”,不是一般的礼尚往来,而是新娘生子后,新娘后家组织前来送礼。
新娘生子后,新郎要去岳父家“报喜”。一般情况也要拿点东西,或拿面、或拿酒,不过就不用红纸包裹了。
然后新娘后家就要通知家门亲戚,约好日子去女儿家。生的是儿子,岳父家那就送一只叫鸡,反之送的就是鸡婆。外加鸡蛋、米酒、米之类,而其他亲戚则是五十或一百个鸡蛋。
男家留耍几天,不同日子,煮鸡蛋、煮腊肉、推豆花、打糍粑,盛情款待,晚饭后耍到八、九点,然后吃“宵夜”,多数是吃糯米推的汤巴(圆)儿,宾主尽欢颜,没有送不起的人亲,没有接待不起的人家,毫无压力,其乐融融。送人亲的客人耍几天后,主人要“打发”,一般是一块毛巾。
一个新的家庭,就这样成立门户。据老一代人说,这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度荒后政府才改革的,以前还要“抬轿子”接亲,那时更有仪式感,更是隆重。近三十年来,时代飞速发展,改变了上百年的风俗,川南农村这种民风今天很难见到,基本消失。
文 | 罗树
图 | 网络
文章配图与文字无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苗族婚姻习俗
饶阳的婚俗有哪些?快收藏
媒人坐一席
鱼关文化系列之六:鱼关婚俗
乡村婚礼(40) 普米族传统婚礼
湘西土家族原生态婚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